孫靜:搞科研也能治病救人

2021-02-13 上海長寧

從小,立志長大成為一名醫生,希望能治好父親的病,沒想到,最後卻陰差陽錯走上了科研的道路。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孫靜,向記者講述了她走上科研道路的故事。

出生於1969年的孫靜是那個年代「別人家的孩子」。「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從小秉承著這個理念的孫靜,一路從重點初中走到了重點高中,數理化更是她的強項。考大學的時候,第一志願是北京醫科大學,沒成想,命運給她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孫靜最終被離家兩千多公裡外的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錄取。

冬日的上海又溼又冷,北方人在此並不好過。既來之則安之,孫靜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褲,終日穿梭在教室、圖書館、自習室、實驗室,4年的大學生活簡單而充實。1991年7月,孫靜本科畢業,同年進入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攻讀理學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孫靜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攻讀工學博士學位。

1997年,孫靜博士畢業,並留所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是集材料前沿探索、高技術創新、應用發展研究為一體的我國著名無機非金屬材料科研機構。孫靜從此走上了科研之路,與從小當醫生治病救人的夢想漸行漸遠。

「做科研挺好的。」孫靜說,她喜歡簡單的工作環境,簡單的人際關係,科研正好符合她對簡單環境的要求。

孫靜參加學術會議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孫靜在材料學家郭景坤院士的指導下,開始了「納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與應用」的研究。2003年孫靜作為骨幹參加的研究課題「納米氧化物粉體和介孔材料的製備科學與性能研究」及「晶內型氧化物基納米復相陶瓷的製備科學與性能研究」,分別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11月份, 「納米微粒和碳納米管的分散及表面改性」 再次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一次次斬獲殊榮,孫靜的內心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2013年年初,「霧霾」一詞進入到了國人的視線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的大部分地區被霧霾籠罩,PM2.5數值居高不下,人們談霾色變。大家對於藍天白雲的期待觸動了孫靜的科技報國之心。

「我們做科研的,不是應該為大家解決問題嗎?如果能解決霧霾的問題,那該有多好!」

2014年,孫靜首次提出了利用光催化技術消解大氣中低濃度二次氣溶膠形成的關鍵前體物,進而抑制PM2.5的生成及室內致癌氣體汙染物的空氣治理理念。

2016年,作為項目負責人,孫靜承擔了首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專項「納米光催化大氣汙染控制技術研究與示範應用」,解決了TiO2基複合光催化材料多級結構設計、規模化量產、應用評測等一系列科學與技術難題,發展了新型高效納米光催化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及固載技術,實現對室內外低濃度有害氣體的高效快速降解。在空氣治理、建築自清潔等幾十項工程中的塗覆實施面積超過500萬平米。

孫靜(左二)團隊帶著研發的裝備參加上海工博會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漢爆發,孫靜和團隊成員們的拳拳報國心再次被點燃。「我們之前發現的光催化材料可以很好地殺滅手足口病病毒、H1N1病毒,為何不能用此技術滅活新冠肺炎病毒呢?」孫靜說,「做科研應該秉承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3月份,我們爭取到了進入復旦大學P3實驗室進行實驗的機會,這對我們的這項研究至關重要。我們大約花了3周的時間進行準備工作,光源、塗層、病毒載量等因素,我們都一一考量,很可惜,最後因為光源匹配問題,我們的第一次實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失敗之後,我們認真查找原因,逐一進行排查,4月份再次進入到P3實驗室進行實驗,這一次,我們終於成功了。」孫靜把堅持到底做到了極致。

孫靜帶領團隊開發了高性能、長時效、安全無毒的「納米催化抗病毒溶膠」材料,該材料能夠快速滅活多種病毒,通過直接攻擊病毒關鍵結構使其失去複製能力進而阻斷病毒的感染及傳播。值得一提的是,該材料不添加藥物,無細胞毒性且無二次汙染風險,能夠長效殺滅病毒,功能穩定持久,這對保障公共場所公共衛生安全、有效防止流行性疾病大規模爆發及傳播均具有積極意義。

5月底6月初,各地中小學陸續復學,孫靜帶領團隊與合作企業一起無償為包括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中科院上海實驗學校、上海市建青實驗學校等在內的多所中小學捐贈了一批「納米催化抗病毒溶膠」,並趕在學校開學前完成施工,累計實施面積10萬平米以上,為師生營造安全、清潔、放心的學習、生活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養老項目。孫靜也不例外,她把研究觸角伸向了養老。

針對智能柔性電子器件關鍵材料低維柔性導電材料,孫靜帶領團隊開展了金屬納米線、石墨烯精準製備、表面改性與性質調控研究。首次提出液態胺合成法,成功研製出超大長徑比的銅納米線,揭示管狀膠束導向的納米線生長機制,並構築與商業ITO性能相當的高穩定性柔性透明導電薄膜;首次製備出可用於植入式電子的銀納米線彈性導線,並提出將其用於曲面電視、可拉伸屏幕或者電子衣物中;研製出對多種應變具有高響應性和檢測靈敏度的石墨烯柔性傳感器,可應用於新生兒驚厥、老年人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監測,以及常規健康狀況監測、睡眠監測、肢體康復訓練等方面,Materials Views 以視頻的形式報導該纖維傳感器同時具有高靈敏度和寬檢測範圍,可全方位監測人類生命體徵及活動。

「柔性電子技術將實現電子器件的柔性化及可延展化,擴展電子產品的應用範圍,促進信息與人的融合,推動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是電子信息領域發展的前沿方向與熱點方向。」孫靜說,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治病救人,讓她很意外。「當前,柔性電子技術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關鍵柔性電子材料,關鍵柔性器件製備技術以及相關裝備亟待研究與開發。未來,將在團隊研發優勢的基礎上,聚焦柔性傳感方向,研製低維柔性敏感材料的可控合成與方法,研製柔性傳感器構築技術,探索柔性敏感新機理,並對相關材料和技術進行應用轉化探索。」

從小治病救人的夢想終於實現,孫靜非常欣慰,也倍感責任在身。「前段時間,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就要求我們科研人要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與擔當。」孫靜如是說。

除了科研工作外,孫靜還積極培育科研人才,為科研事業注入新鮮血液。截至2019年底,孫靜共培養博士研究生20名,碩士研究生12名。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2人;嚴東生特等獎、優秀獎5人;寶鋼優秀學術獎1人;1人榮獲上海市優秀畢業成果,10 餘人次榮獲中科院三好學生及優秀團員稱號。

記者:李婷婷

編輯:李   博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長寧官方微信

喜歡就點個「

歡迎留言評論和小編互動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相關焦點

  • 榜樣 ·力量 | 孫靜:以德立身 潛心育人
    在科學研究方面,近5年教研室老師參加學術交流會議19人次,立項縱向科研項目9項(國家級2項,省部級7項),發表科研論文16篇(其中SCI刊源9篇,EI/A類2篇)。教研室也在2015年和2017年分別被學校評為「優秀教研室」,全校排名均為第一。
  • 孫靜:共同成長,相互成就
    1997年,孫靜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畢業。那是外貿形勢比較紅火的年代,長輩們強烈向她推薦外貿行業,而公司當時在省級外貿公司中口碑非常好。通過投遞簡歷,參加面試,孫靜成為了安徽技術的一員。技術公司過去對業務員的培養,都從跟單開始的。早期她做過不同業務員不同產品的跟單,從這些優秀業務員身上學到了很多經驗。2002年她調入日用品部,除了跟單,她也開始嘗試自主開發業務。
  • 興教榜樣十佳教師——孫靜
    把窗兒打開,讓陽光進來她叫孫靜,有人說是很普通的名字,但也有人覺得實在有意思——孫行者的「孫」,安靜的「靜」,怎麼調和?何況一個安靜的孫行者豈不是會無趣很多?但她不是這樣的,她能和孩子們一起笑,一起瘋,卻也能靜靜地坐下來,觀察、學習、思考、總結,走進學生的心靈,於細微處發現教育教學的規律。
  • 女檢察長孫靜:成為檢察業務專家要練就何種技能
    1990年,華東政法學院法律系畢業的孫靜被分配到了上海市檢察分院反貪部門。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條件艱苦,為取證孫靜經常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跑遍大半個上海。最忙的時候,孫靜九天九夜沒有回家,白天外出取證,晚上訊問犯罪嫌疑人,一天只能睡上兩到三個小時,案子結束了,她也病倒了。
  • ...學院孫靜:物流管理專業首次文理兼收 「雙培計劃」新增會計學專業
    孫靜表示,學校的優勢絕不僅僅局限於物流類專業。據她介紹,學校的發展定位是聚焦物流,打造核心競爭力,提高各學科專業發展水平。「學校的各個專業都是圍繞著這一目標進行發展的。」比如學校的法學院採取法學和物流相結合,學校的法學專業也是全國唯一一家以流通法為方向的。「學校2018年在招生政策上穩中有變。」孫靜介紹,學校今年的招生計劃相對穩定。
  • 孫靜:北京物資學院「雙培計劃」採取3+1培養模式
    日前,北京物資學院招辦主任孫靜做客新華網訪談間,為考生和家長答疑解惑。孫靜表示, 通過「雙培計劃」和「外培計劃」充分利用央屬高校和國外高校的優勢資源,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  物資學院的「雙培計劃」採取3+1培養模式  2017年北京物資學院繼續在京實施「雙培計劃」和「外培計劃」。
  • 治病救人,「我想成為這樣的你!」
    「那時候我就想成為一名醫生去治病救人,真正做好事情,對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高考後,他從零開始學彈鋼琴。張楨解釋說,考慮到以後做外科手術,手指靈活性對於手術的精準度也很重要。「我現在練習彈鋼琴,也想讓手指更靈活。」
  • 小學生搞科研獲獎引眾議,成年人又能好到哪去,搞科研要學華為
    但近幾天,網上關於小學生研究前沿課題並獲得獎項的話題卻是傳得沸沸揚揚,搞的活動主辦方紛紛出來進行說明。創新被扭曲,靈魂就顯得那麼醜陋。簡單來說,就是這兩個學生完成了他們能做的任務。兩個案例,一個承認造假,一個承認事實(主辦方都認可了,別人也就不用較真了)。但我們從這兩個案例可以提煉幾個相似點:第一,小學生能提出很嚴謹的科研命題。
  • 「在山一大搞科研,與在國外沒兩樣!」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深入推進科教融合改革,科研環境引來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點讚——「在山一大搞科研,與在國外沒兩樣!」招人忙是個幸福的煩惱。雖然辛苦,但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規劃和節奏搞科研,新引進高層次人才、院長於長斌對新學院充滿信心:「在山一大搞科研,與在國外沒兩樣!」好水養大魚,科研環境對於科研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誕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內外頂尖高校幾乎都在優化科研環境、創新體制機制上狠下功夫。
  • 格鬥孤兒回家,如何「治病救人」?
    格鬥孤兒回家,如何「治病救人」? 背景:8月16日,四川成都恩波格鬥俱樂部收養的來自涼山州越西縣的孩子全部被帶回家,「格鬥孤兒」哭著被拽走。有人微詞,窮苦孩子改變命運的一點希望又破滅。
  • 誰說搞科研難發財: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研成果賣出5.2億元!
    誰說搞科研難發財: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研成果轉讓費達5.2億元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團隊研發的「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20年的獨佔許可使用權賣出5.2億元「天價」,刷新國內科技成果轉化新紀錄。
  • 觀點||教授搞科研,青年教師排課多,科研和教學誰重要?
    能評上「雙一流」學科,足以說明這個學科的實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學科應該是國內該領域內科研做得最好的。確實,他們幾乎每個老師都拿項目拿到手軟,一些大牛,一年科研經費超過千萬。即便是年輕人,一年拿百十萬的項目也很輕鬆。此外,這個學科的實驗室條件也是國內最好的,很多老師都有國內獨一無二的實驗室,出科研成果也更加容易。
  • 女性科研工作者頂起趙金存教授團隊「大半邊天」,她們在實驗室戰...
    在多個省市支援武漢戰「疫」的醫療隊員中,女性人數都佔了大半;鮮有人知,在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團隊中,女性科研工作者也「頂起了大半邊天」——25位團隊成員,女性就有18人。遠在遼寧鞍山的團隊成員孫靜訂到了最早於大年初三返回廣州的機票。次日一早,孫靜便和團隊另一位成員朱愛如奔赴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的P3實驗室。將病毒接種好後,從1月29日開始,孫靜便每天細心觀察。「如果病毒進入細胞裡面擴增了,細胞肯定會產生病變,表現出來就是細胞會脹大變圓。」孫靜解釋說。
  • 大學教師教學質量差,卻熱衷搞科研,搞學術,是什麼原因?
    有一點了解的都人會知道,大學教師們一般都比較「忙」,除了正常的教學任務之外,大學教師們一般都會在校外參加幾個科研項目,或者忙於搞學術,發表著作,論文等。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學教師如此熱衷與搞科研和搞學術呢,而忽視對於學生的教育呢?
  • M-55偵察機,「轉行」搞科研?
    M-55偵察機,「轉行」搞科研?從偵察機到科研飛機,M-55如何轉變身份,又搞了哪些科研呢?《航空知識》1908期P80頁為您解析。全新上市航空知識2019-08期內容搶先放送人類歷史上,「阿波羅」登月作為科技重大進步,所受質疑恐怕最多。至今「登月騙局」論還在引發重重猜測。不過也恰好印證了「阿波羅」工程本身的先進性。
  • 強國年代文:科技強國,我為祖國搞科研,強推《我在八零搞科研》
    2:《我在八零搞科研[穿書]》作者:蘑菇魚(完結)一句話簡介:我為祖國搞科研簡介:女學神顧小滿穿成軍旅年代文中,成為幫助男主走出陰霾趕走心魔的行走的心靈雞湯路人甲。突然穿越怎麼辦?!顧小滿表示:當然是繼續搞科研了,我做了好久的實驗本來都能出數據了!——沉迷於學術,相信科技興國的女主穿越到平行世界裡的華國。[食用指南]1.女主沒有金手指但有金腦子。
  • 搞科研的「辛酸」之路
    搞科研的我們,每天泡在實驗室,日常做實驗、看文獻、寫論文
  • 博士真正搞科研的姿勢,是這樣的丨知乎高贊
    在長期的學生涯中,他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科研方面的經驗。不僅是博士,這篇文章裡面涉及到的學習能力,同樣適合有志於科研、或是想要提升自我的同學。作為過來人,這些答主的觀點,也許能給大家的求學路帶來一些參考。搞科研,需要什麼能力?
  • 名家賞戲在線⑫|孫靜:在《柳毅傳書》中彰顯越劇竺派的質樸穩重
    這11位名家是:  京劇:範以程  蘇劇(崑劇):王芳  越劇:陶琪 朱藺 孫靜  淮海戲:許亞玲  錫劇:董雲華、 湯達  揚劇:李霞  崑劇:施夏明 單雯  今天,昆蟲記邀請了南京市越劇團著名竺派小生孫靜老師,與大家分享竺派經典劇目《柳毅傳書》中的湖濱惜別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