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嘴灣彩虹滑道
麻吉村黨支部書記講解扶貧知識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初夏的油嘴灣生態休閒農莊生機盎然、景致怡人,一花一景、獨具匠心,仿若一顆明珠,靜靜地鑲嵌在海東市互助縣東和鄉麻吉村西面的山坡上。誰也想像不到,眼前這片互助縣鄉村旅遊的招牌,在兩年前只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坡。
鄉村旅遊大放異彩
2016年以前,麻吉村沒有任何集體經濟收入與村辦企業,村民經濟來源以傳統耕種及勞務收入為主。看著麻吉村明顯的交通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彩的文化民俗在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中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村「兩委」班子成員只能望「村」興嘆。
2016年8月,為改變局面,麻吉村創辦了蔥花香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及特色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通過村民自願入股、土地租賃等方式創建油嘴灣生態休閒農莊,全面開發鄉村旅遊業。
說幹就幹。麻吉村「兩委」先後組織村中致富帶頭人到陝西袁家村以及湟中縣卡陽村、大通邊麻溝等地學習取經。同時,積極動員本村大學生任臣義回村當帶頭人,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發展原則,共同商議確定了「村『兩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與村集體籤訂荒山荒坡及部分未利用土地流轉開發協議,與村民籤訂耕地流轉合同,又創辦了創富特色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近100戶村民以土地、宅基地、資金等方式入股合作社,群眾入股投資近300萬元。
經過一年的發展,2017年7月,集花卉觀賞、農事體驗、古窯洞文化體驗、徒步健身、特色小吃為一體的油嘴灣生態休閒農莊項目正式建成。從此,昔日「窮溝」變「金窩」,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休閒旅遊勝地。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油嘴灣生態休閒農莊也在不斷的提檔升級,重點打造了浪漫花海區、農耕體驗區、智慧遊樂區、動物樂園區、跑馬休閒區、運動拓展區、健康養生區等核心區域,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農家景、享農家樂」為主要特色,著力在吃、住、品、娛上下功夫,深挖旅遊資源優勢,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承接能力,打造互助鄉村旅遊品牌。自開園以來,共接待遊客13萬人次,營業收入達到300多萬元,群眾分紅合計達50萬元以上。
勞動成果惠及村民
人心齊,泰山移。為了讓村民積極參與到鄉村旅遊開發的熱潮中,村「兩委」吸納本村45名村民到景區內長期務工,直接參與景區開發建設。在景區沿線設立25處小攤位,免費提供給有意願的村民經營;動員村裡有條件、有能力的17戶農戶在自家開辦了農家樂,並為他們提供改造方案、爭取改造資金。除此之外,2家鄉村客棧、13家鄉村特色小吃店也如雨後春筍般相繼開業……所有這些,村「兩委」都向貧困戶傾斜。
任臣義告訴記者,每逢景區項目新建、升級或者花海區播種、移栽等節點都要從村裡招納大量富餘勞動力,最大程度提高群眾參與率,讓廣大農民群眾成為家鄉旅遊業的參與者、服務者和成果、利益分享者。
油嘴灣遊人如織
土族阿姑在景區形成一道風景線
油嘴灣歡迎你
油嘴灣小吃一條街
自景區開業以來,隨著遊客數量日益增多,村民參與鄉村旅遊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截至去年底,景區共帶動1558人就業,人均增收2.4萬元以上。黨員任大貴的「任家大院」農家樂,2017年僅開業3個月就淨賺近6萬元,2018年淨收入達12萬餘元;權守蓮婆媳二人,靠著在景區門口的攤位上售賣自家做的農家特色小吃,賺了個盆滿缽滿,在2019年「三八」婦女節一舉拿下「好婆婆」「好媳婦」兩個榮譽,成為村裡婦女們人人稱頌的典型。
2018年,村「兩委」將縣財政撥付的200萬元村集體經濟「破零」專項資金投資到創富特色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籤訂股份合作協議,實行資金入股分紅。並通過集體產權改革,明晰了村集體和油嘴灣生態休閒農莊各自的產權和股份,達成合理科學的分紅協議,從而有效帶動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壯大。
鄉村「裡」「面」俱豐盈
兩年來,麻吉村黨支部結合「一名黨員一面旗」等活動,推動全村黨員在治理生活垃圾、廁所糞汙、生活汙水、提升村容村貌等重點任務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紮實開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建立了常態化、規範化的村莊環境保潔制度,引導村民講衛生、除陋習,自覺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極大地改善了村莊面貌,美化了人居環境。
為了建設乾淨美麗、設施齊全的旅遊環境,互助縣委、縣政府投資4000餘萬元,在麻吉村重點建設了地下汙水管網、村內主巷道瀝青路面鋪設、太陽能路燈亮化工程、停車場、牆體風貌、村門、麻吉老街、非遺文化展示館、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2018年,麻吉村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和縣級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樣板村。
有面子,更要有裡子。為重塑文明鄉風,村「兩委」在加強教育引導和宣傳示範的同時,著重發揮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強化黨員意識、標杆意識,嚴守各項紀律規矩,帶頭執行移風易俗相關規定,自覺抵制不良風氣,用群眾輿論、群眾評價的力量褒揚鄉村新風、反對不良行為,不斷深化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與此同時,通過舉辦一系列鄉土文化旅遊節、美食節、年貨節等活動,進一步挖掘麻吉文化優勢,宣傳土族民俗文化及美食文化,實現了鄉村生態保護、人居環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傳統民俗文化傳承和民族團結進步等多方面工作的同頻共振。
農民夜校激活「造血功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麻吉村開辦了「農民夜校」,邀請省內外民營企業家、旅遊經營管理人才、致富帶頭人等,圍繞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家樂經營管理、文化創意、宣傳營銷、農產品加工包裝與銷售等主題,通過旅遊經典案例解析、專業知識講座、學員論壇等形式,為村民特別是貧困戶、農家樂經營戶、攤點經營戶、景區員工等進行統一授課,鼓勵村民們結合自身資源,打造麻吉村旅遊特色,使之成為村民的幸福產業。
35歲的農村婦女王生玉就是「農民夜校」的受益人之一。2017年,她開辦的農家樂收益一直不怎麼好,在2018年3月份村裡舉辦的第4期「農民夜校」上,授課講師關於「麻吉味道」的論述讓她醍醐灌頂,頓時明白了問題所在。從那以後,她家的農家樂突出農村特色、摒棄大魚大肉、主打山間野味,地皮菜、野山菇、蕨菜、萱麻餅異常走俏,供不應求。生意變好了,王生玉依舊堅持參加每一期的「農民夜校」,認認真真做好課堂筆記,並熱情大方的與其他村民交流、互通有無。「農民夜校」自2017年1月開班以來,群眾熱情高漲、座無虛席。截至目前,累計舉辦10期,參加群眾人數達800餘人次。
如今的麻吉村,山更綠了、路更寬了、景更美了、群眾腰包鼓了,幹群關係、村風民風持續向好,處處讓人感受到全村上下匯聚合力、聚焦發力,深入推動鄉村振興的激情和脈動。「目前農家樂數量少、規模小,還得動員群眾再辦;麻吉老街後續資金還有很大缺口,得多跑跑,儘量再爭取投資;知名度還不夠,宣傳上還得再加把勁……」村黨支部書記李世新對麻吉今後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