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對孩子太寵溺了,導致很多人出社會都不知道該怎麼做飯,今天小編就分享一些做飯技巧,即使是新手也能速成!
1. 多看
看菜譜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看身邊的,尤其是你認為做飯很好吃的人的做法。一方面掌握你想學的菜的基本流程:先放什麼後放什麼,菜怎麼切,肉怎麼切,火候、調料的配比怎麼掌握等等。但是這些也只是大面上的,更重要的是要仔細觀察對方在處理食材和搭配各種味道時候的習慣、竅門,什麼三角鏟怎麼翻的呀,如何保證菜受熱均勻呀,怎麼從顏色的變化分辨生熟程度啊,以及各種刀工之類的,要看你觀察的是否細緻,以及是不是真的能把各種流程全部記住。但無論如何,學會看人做飯是個很好的習慣,很多菜都是看著看著就看會了。小編我當初就是跟著老媽屁股後面打雜了n年,然後現在我的很多拿手菜可都比老媽做的好吃多了。
2. 多問
看不一定能全記住的,以及觀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什麼各種刀工究竟應該哪塊肌肉使勁啊,或者各種一不留心就溜過去的小竅門(牛肉怎麼燉才能又嫩又不爛之類的),就要及時開口問了啊。家常菜神馬的問爸媽或者問做得好的朋友(我經常問我房東),一般而言他們都會很樂意告訴你的。一次記不住的話就多問幾次,尤其是在一邊看的時候一邊問,他們也可以一邊做著一邊回答你,這樣有很多細節你都能把握到。關於做飯這事,很大程度上是細節決定成敗的。
3. 多練
做飯做飯,說到底總要自己做的嘛~尤其是刀工火候腕力,還有中國菜那個奇葩的「適量」,都是要練出來的嘛~練的過程本身也是對食物慢慢了解的過程,食物的味道、性狀、加熱過後的狀態、怎麼樣才能最好吃之類的一定要自己動手才知道。尤其是做家常菜的話別人的經驗也比不上你自己的口味和感覺啊是不是,只有自己試過了覺得好吃了才是真的會做了嘛。很多人都是自己喜歡的食物能做得特別好吃,不喜歡的就做的很難吃,不也是因為做得多,了解這種食物以及它的最佳搭配嘛。另外就像前面諸多大神說過的,做菜千萬不要怕失敗~失敗本身也是對食材慢慢了解的一個過程。分析好自己失敗的原因,就能避免下一次的失敗,考試做題如此,做飯更是如此。鹹了就下回少加點鹽,淡了,或者各種味道沒有融合到一起或者不夠濃鬱,就應該多加點鹽。不同的火候,菜切得勻不勻,受熱是不是足夠穩定,蔬菜出水的狀況如何,各種因素都應該慢慢考慮進來。總而言之做得多了,每次都想一想,好吃的菜就能慢慢做出來的。
4. 多琢磨
中國菜尤其是家常菜,有一個很奇葩的東西叫「適量「。你要是問同學父母這道菜鹽擱多少醬油擱多少他們大約都會告訴你」差不多就得「。問題是什麼叫」差不多「,這就要看你對食材的了解了。在吃每一道菜,無論是自己做的還是朋友或者父母做的時候,都最好想一下這道菜裡面放了什麼,怎麼做的,在頭腦中模擬一下過程,如果能跟原作者討論一下自然是最好的。自己做過的菜,成果的想一下為什麼會成功,大概的過程是什麼樣的,失敗的想一下是哪裡不對,調味的問題,火候的問題還會食物搭配的問題,想明白了就好了。閒下來的時候也要琢磨一下哪種味道和哪種味道在一起搭配更好吃,以及這兩種味道都包括哪些食物或者調料,還有如何能把這些味道構築出來。即使是家常菜,主婦或者做飯的人的創造性也很重要,而在這背後最關鍵的是對食物和味道的理解和歸納。如果能從不同的菜餚中找出它們的相同點(流程?味道?溫度?時間?)和不同點,你也能做出很好吃的菜了呢。所謂」會吃飯的人就會做飯「,就是這個意思。
只要掌握這幾個技巧,就可以儘快做出美味的飯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