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大作家蒙田與他的《隨想錄》

2021-01-07 小芳芳說事兒

人文主義大作家蒙田與他的《隨想錄》

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新興的資產階級打著復興希臘古典文化的旗號發展著自己的思想與文化。文藝復興運動首先於14世紀下半葉在義大利興起,並於15至16世紀蔓延到歐洲各國。

在經歷了中世紀的漫漫長夜之後,文藝復興把人們帶人了一個陽光明媚、百鳥爭鳴的春天。人文主義在法國的發展受到了基督教會和巴黎大學的仇視和扼殺,但是卻得到了法國王室支持。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熱衷於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講,以示對文化事業的支持。人們稱他為『『文藝之父」更使他洋洋得意。1530年,他建立了法蘭西學院,人文主義者在此與巴黎大學抗衡。人文主義是在同封建基督教文化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弗朗索瓦一世的妹妹,納瓦爾王后,也是一位人文主義的積極支持者,她在宮廷一度成為人文主義者的避難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一位人文主義大作家蒙田,他的疑問警句「我知道什麼呢?」對盲目的信仰提出了懷疑,反而表達了更多的真理,他的《隨想錄》標誌著散文正式進入了文學領域。

1533年2月28日,蒙田出生於佩裡戈爾家鄉的古堡中,其父彼埃爾埃康是一位富有的商人,曾經擔任過波爾多市的法官和市長。他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研究過新的教育體系,並以新的方法讓蒙田學習拉丁文。蒙田接受過良好的教育,6歲時便被送到波爾多的圭西那學院學習神學,13歲又去土魯斯大學學習法律,後來他在法院裡擔任過法官的職務。1559年,蒙田來到巴黎,受到國王的接見。他本來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卻壯志難酬,因此工作缺乏熱情,最終於1561年返回故裡。1565年蒙田和一位法官的女兒結婚,妻子的嫁妝中包括7000冊的書籍,蒙田因此在莊園裡開闢了一間圖書室,並不斷加以擴充,這對蒙田後來的寫作產生了極大的作用。蒙田雖然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對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太精通,讀書不多,社會閱歷也不太豐富。當他在莊園裡閒來無事時,就開始大量閱讀古籍,加以評註,摘錄警句名言,養成了記錄事實和思想並加以編寫的習慣。

1568年父親去世之後,蒙田繼承了爵位和遺產,辭去了法官的職位。1569年他翻譯並發表了西班牙神學家塞朋德用拉丁文寫的《自然神學》一書,又於次年編輯出版了拉波埃西的《小品》。蒙田一直與朝廷有接觸並涉足於政壇。從1571年起,他成為聖米歇爾騎士,並擔任過納瓦爾國王亨利的侍從,還參加過第四次宗教戰爭,1581年和1583年,蒙田兩次當選為波爾多的市長。蒙田所處的時代,是宗教戰爭頻繁的年代。但是蒙田的處世手法相當靈活,在法王和教皇之間保持了一種不偏不倚的超脫立場,一生過著紳士與文人相兼的雙重生活。蒙田患有結石病和痛風症,1581年他到法國、德國和義大利著名的溫泉療養,途經巴黎時,他把《隨想錄》前兩卷獻給法王亨利三世;後來他又在羅馬住了半天,受到教皇格裡戈瓦十三世的接見,並成為「羅馬公民」。蒙田從1572年開始寫作《隨想錄》,1580年出版兩卷共94章,1588年發表第三卷,此外又不斷增補修改。蒙田於1592年去世之後,由德古爾奈小姐整理出版的新《隨想錄》沿用很久,影響也較大。最完整的《隨想錄》出現於20世紀初,它是根據波爾多圖書館提供的由蒙田注釋過的手稿整理而成的。

《隨想錄》共3卷,107章。早期的蒙田深受斯多噶派哲學的影響,尤其是羅馬哲學家塞內加的影響。斯多噶派認為一切哲學的目的在於給人類提供一種以心靈平靜和堅信道德價值為特點的行為方式,人的目標就是按照自然去生活,同時要有堅強的理智。羅馬人把斯多噶哲學發揮到了極端,認為「人惟一的義務就是時刻準備去死自殺可以用來擺脫一切煩惱」。蒙田接受了這種思想,認為應當正視死亡,平靜地對待死亡,因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蒙田接著又接受了懷疑論的觀點,並成為他哲學思想的核心。在《隨想錄》中最長的也是最有名的一篇《為雷蒙德塞朋德辯護》中,蒙田最充分地論述了他的懷疑論觀點。他抨擊了禁欲主義和教條主義,反對盲目信仰,強調人的本能,認為是這,而不是理智才是人的明智的基礎,因此:「只有懷疑才能判斷和論定」。他說:「我知道什麼呢?假如我們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還能知道些什麼呢?」雖然懷疑論屬於唯心主義的範疇,但在當時,蒙田的思想卻帶有反封建反宗教神權的色彩。

在《隨想錄》中,蒙田對自己進行了大膽而透徹的剖析,他描述自己的身材、身體狀況、性格等,「完整地赤裸裸地描寫我自己」。但是這個「我」已不僅僅是他個人,而是普遍意義上的「我」了,「任何人只要像我那樣觀察自己,在談及本人的時候,都會說出差不多類似的話來的」。他所表現的是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成」,他認為:「每個人自己創造自己的命運」,真正的哲十是自己幸福的主人,體現出一個人文主義者重視人性,發展人性的精神。《隨想錄》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重視教育,這也是蒙田人文主義精神的又一體現。在《論兒童教育》,《我譴責教育的一切體罰》等文章中就體現出蒙田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兒童教育是人類學問中最難而又最重要的一門,反對經院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摧殘。

蒙田認為書本上的一點本領是極其可憐、鄙陋的,兒童不必學習很多科學知識,而應學習邏輯、物理、幾何、修辭、跑步、音樂、跳舞、打獵、騎馬、使用武器等,並且應該直接從實踐中、旅行中以及和他人的交往中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成為體魄強壯、性格堅強、觀察敏銳,能文且武的博學的「紳士」。蒙田反對集體教學,這是他的教學思想中頗為獨特的一點。107篇的《隨想錄》,題材廣泛,有論哲學思想及個人的見解的,有談及自己的生活及經歷,也有談論友誼、藝術、信仰、自由、書籍的等等。思維極其活躍,甚至可以說有些隨心所欲,這就使得他的散文缺乏一個明確的主題,顯得文章結構不夠嚴謹,這恐怕與蒙田的創作動機和生活態度有關。蒙田對自己的評價不是很髙,認為自己能力平平,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再加上他長期過著一種田園生活,心態比較恬淡,所謂文如其人吧。

《隨想錄》的語言較為簡單通俗,加上一些形象的比喻,使人產生意想不到的聯想,仿佛山峰起伏、曲徑通幽。正如蒙田自己所說:「我的思想和我的風格是同時並進、起伏流動的。」再加上一些歷久彌新的話題,使得蒙田的許多文章在幾百年後的今天,讀起來仍然備感親切。也許越是簡單越是人性化的話題,越是能激起人們長久而永恆的興趣吧!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他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隨想錄》是他的「遺囑」
    本報特邀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作家周立民撰文,追憶巴金晚年的身體狀況和堅持不懈的創作。作者 周立民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巴金晚年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樸實、感情真摯,充滿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 《蒙田隨筆》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之一
    《蒙田隨筆》是法國人文主義作家米歇爾·蒙田創作的隨筆集,於1580-1587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後出版。該作內容包羅萬象,融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於一體,是16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蒙田以智者的眼光,在作品中考察大千世界的眾生相,反思探索人與人生,肯定人的價值和欲望,批判教會和封建制度,主張打破古典權威,充滿了人性自由、科學知識的人文思想。該作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該作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作者所感覺的自我。2.他所體會的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3.他所理解的現實世界。
  • 散文丨劉翔:我珍藏的巴金《隨想錄》「特別版本」
    但是,更多的時候,巴金是活在普通人中間的一個慈祥的長者、一個善良的老人,一個勇於講真話、有良心的作家。他在晚年撰寫的《隨想錄》是其創作生涯中極其重要的一部著作。2020年,正值巴金的《隨想錄》第一集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40周年,在我收集的各個時期出版的《隨想錄》版本中,尤為珍貴的是一本珍藏了40年的「特別版本」的巴金《隨想錄》第一集。
  • 法國文藝復興後期,人文主義懷疑論者,觀察人類情感的記錄者蒙田
    開始展現出一大批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文學巨匠。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就是在十六世紀中,歐洲歷史上隨筆寫得非常有影響的一位法國思想家。他就是米歇爾·德·蒙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現在就讓我們回顧那一段歷史歷史,做一個關於米歇爾·德·蒙田的簡單探討,看看這個文學巨匠蒙田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吧!
  • 解析蒙田:在「懷疑」中建構法國近代哲學的開端
    )所作蒙田肖像畫資料圖片人們通常認為,蒙田是一位懷疑論思想的人文主義作家,笛卡爾被視作現代哲學的奠基人,而帕斯卡爾則是非理性主義者和宗教思想家。  人們通常認為,蒙田是一位懷疑論思想的人文主義作家,笛卡爾被視作現代哲學的奠基人,而帕斯卡爾則是非理性主義者和宗教思想家。
  • 三卷本《蒙田隨筆全集》出版發行
    三卷本《蒙田隨筆全集》近日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再見蒙田———馬振騁譯《蒙田隨筆全集》出版座談會」昨天下午在上海法語培訓中心舉行。   米歇爾·德·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後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從1572年到1592年,他用20年時間寫成了3卷共107章的隨筆集,開創了隨筆式作品之先河。
  • 法國著名思想家蒙田10則經典名言,充滿智慧與哲理,值得收藏
    蒙田的影響力太大了,他的散文成就巨大,通過散文闡述他的哲學思想,可以大膽地說,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都或多或少受到蒙田的影響,尤其對英國散文家培根和偉大的劇作家、詩人莎士比亞影響最為顯著。相比盧梭、伏爾泰的鴻篇巨製,蒙田的作品更顯輕巧,他的散文看似平淡,但深度理解,絕對回味無窮。
  • 重說人文主義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的概念通過百度百科搜索得出以下概念:「人文主義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亦稱』人道主義教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提出的以人道反神道。創始人為義大利教育家維多裡諾,法國作家拉伯雷、蒙田,尼德蘭的伊拉斯謨等。
  • 傅雷翻譯獎得主馬振騁親選精華本《蒙田隨筆》問世
    作者米歇爾·德·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思想家和人文主義作家。蒙田先在土魯斯大學研習法律,後在波爾多法院任職十餘年,當過國王侍從,親歷戰爭,週遊各地。38歲那年,蒙田辭去法官職務,隱居古堡藏書室,潛心開始隨筆的撰寫。 馬振騁於195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語系法語專業,是資深法語文學翻譯家,對蒙田研究頗深。
  •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人文主義教育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亦稱"人道主義教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提出的以人道反神道、強調尊重兒童、注重使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
  • 重溫經典散文|蒙田:熱愛生命
    每個人對生命的定義都是不同的,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法國作家蒙田對生命的理解,一起來欣賞散文《熱愛生命》。蒙田以博學著稱,他的語言平易通暢,不加雕飾,開創了近代法國隨筆式散文之先河。本期音頻選自世界經典哲理美文《熱愛生命-魅力人生哲理美文》熱愛生命作者:蒙田朗誦:李野默我賦予某些詞語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願意去「消磨」,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壞日子,要飛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
  • 存而不論的蒙田
    這個500年前的作家,散發著濃鬱的法國味道,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波爾多,擁有一個莊園,住在一個城堡裡,莊園裡釀葡萄酒,蒙田就呆在城堡裡寫作。他的作品叫《蒙田隨筆》,他開創了「隨筆」這種文體,500年後還有人不斷在閱讀他的作品。蒙田的前半生做公務員,從事法律事務,他家產豐厚,不到40歲決定退休,回家寫作。
  • 馬振騁談《蒙田全集》與翻譯:「我知道什麼?」
    其實古代法語和現代法語之間,並沒有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那麼大,有點像明清白話和現代白話的區別。當古代法語被翻譯成現代漢語,讀起來似乎並沒有那麼深奧。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言,我們今天不可能裝作古人說話,但翻譯蒙田,有的地方還是要帶點古意。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梁宗岱先生就把蒙田的《隨筆》譯為漢語。1996年譯林版《蒙田隨筆全集》則是首個完整的漢譯本。
  • 楊靖︱蒙田的假面
    ——從行文的筆調來看,蒙田時常偏離主題去談論他個人的生活細節和瑣事,談他的健康情況,談他的病痛(腎結石),談他在飲食和衣著嗜好,似乎真是信筆由之的「漫談」。或許正是受了這一表象的蒙蔽,法國十七世紀著名作家蓋茲·德·巴爾扎克(1597-1654)曾批評說他(蒙田)的論證常常「離題萬裡」。另一位作家查理·索雷爾(1597-1674)則抱怨蒙田的散文「缺乏條理和聯貫性」。
  • 《蒙田隨筆》:充滿哲理性的散文
    《蒙田隨筆》中譯本眾所周知,法國作家蒙田的隨筆是西方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或者可以去掉之一)。和培根的隨筆相似(當然,蒙田的時代要更早),也是以說理為主,充滿哲理性的散文。蒙田的隨筆有一百多篇,而這部《蒙田隨筆》選集(中華書局,2018)共收錄有其中的二十篇文章。喜歡引經據典,這是蒙田寫作手法的特徵之一。其中又可分為三類,一是哲學家的觀點看法,二是歷史事件,三是詩人的詩句(充滿哲思的)。不難發現,蒙田所喜歡引用的經典多為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畢竟那是西方文化的源頭,就像我們古代作家言必稱四書五經一樣。
  • 蒙田:每件事物都有上百種面向,而我只取其中一面
    你閱讀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生活。」▲蒙田(1533.2.28-1592.9.13),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作家、懷疑論者,主要作品有《蒙田義大利之旅》 《隨筆集》《熱愛生命》。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這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他的哲學隨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對培根、莎士比亞、帕斯卡爾、盧稜等在內的許多名家產生過重要影響。
  • 蒙田| 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把自己變笨一點
    如同福樓拜所說,閱讀蒙田 「不要像孩子一樣想從中得到樂趣,也不要像野心家一樣想從中得到指示。你閱讀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生活。」▲蒙田(1533.2.28-1592.9.13),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作家、懷疑論者,主要作品有《蒙田義大利之旅》 《隨筆集》《熱愛生命》。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這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
  • 蒙田的遺產:現代隨筆四百年
    三百年多後,英國著名小說家、批評家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為其偶像蒙田「繪製」了一幅肖像畫,惟妙惟肖地向世人展示了這位隨筆作家根深蒂固的懷疑論氣質:「……若想從那個捉摸不定、半含微笑、半顯憂鬱、眼帘重垂、面帶一副夢幻般探詢表情的人那裡得到簡明扼要的答案,簡直比登天還難。」
  • 隨筆之神——蒙田(中)
    蒙田所處時代,從大歷史的角度或許不算特別突出,但就置身其中的個體而言,足夠動蕩,而蒙田又天生是位大人物:他是蒙田莊園的老爺,當過法官和市長,可以像朋友一樣與國王相處;在國家內戰期間還擔負過重要的斡旋使命;短期坐過牢,也多次遭逢險境。真要一五一十地寫來,他不難使《隨筆集》同時成為一本出色的傳記。再說,這與他的寫作初衷並不矛盾,他的本意就是探索自我,而自傳正是實踐該目標的理想體裁。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狀況(人文主義文學、民間文學和封建文學)人文主義文學佔主導地位。特點:1思想內容方面:以人文主義為武器,對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義進行抨擊。2在現實主義方法的運用上更加自覺。3文學形式豐富多彩。長篇小說成為人文主義作家運用的重要體裁,十四行詩成了歐洲詩歌的重要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