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大作家蒙田與他的《隨想錄》
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新興的資產階級打著復興希臘古典文化的旗號發展著自己的思想與文化。文藝復興運動首先於14世紀下半葉在義大利興起,並於15至16世紀蔓延到歐洲各國。
在經歷了中世紀的漫漫長夜之後,文藝復興把人們帶人了一個陽光明媚、百鳥爭鳴的春天。人文主義在法國的發展受到了基督教會和巴黎大學的仇視和扼殺,但是卻得到了法國王室支持。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熱衷於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講,以示對文化事業的支持。人們稱他為『『文藝之父」更使他洋洋得意。1530年,他建立了法蘭西學院,人文主義者在此與巴黎大學抗衡。人文主義是在同封建基督教文化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弗朗索瓦一世的妹妹,納瓦爾王后,也是一位人文主義的積極支持者,她在宮廷一度成為人文主義者的避難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一位人文主義大作家蒙田,他的疑問警句「我知道什麼呢?」對盲目的信仰提出了懷疑,反而表達了更多的真理,他的《隨想錄》標誌著散文正式進入了文學領域。
1533年2月28日,蒙田出生於佩裡戈爾家鄉的古堡中,其父彼埃爾埃康是一位富有的商人,曾經擔任過波爾多市的法官和市長。他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研究過新的教育體系,並以新的方法讓蒙田學習拉丁文。蒙田接受過良好的教育,6歲時便被送到波爾多的圭西那學院學習神學,13歲又去土魯斯大學學習法律,後來他在法院裡擔任過法官的職務。1559年,蒙田來到巴黎,受到國王的接見。他本來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卻壯志難酬,因此工作缺乏熱情,最終於1561年返回故裡。1565年蒙田和一位法官的女兒結婚,妻子的嫁妝中包括7000冊的書籍,蒙田因此在莊園裡開闢了一間圖書室,並不斷加以擴充,這對蒙田後來的寫作產生了極大的作用。蒙田雖然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對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太精通,讀書不多,社會閱歷也不太豐富。當他在莊園裡閒來無事時,就開始大量閱讀古籍,加以評註,摘錄警句名言,養成了記錄事實和思想並加以編寫的習慣。
1568年父親去世之後,蒙田繼承了爵位和遺產,辭去了法官的職位。1569年他翻譯並發表了西班牙神學家塞朋德用拉丁文寫的《自然神學》一書,又於次年編輯出版了拉波埃西的《小品》。蒙田一直與朝廷有接觸並涉足於政壇。從1571年起,他成為聖米歇爾騎士,並擔任過納瓦爾國王亨利的侍從,還參加過第四次宗教戰爭,1581年和1583年,蒙田兩次當選為波爾多的市長。蒙田所處的時代,是宗教戰爭頻繁的年代。但是蒙田的處世手法相當靈活,在法王和教皇之間保持了一種不偏不倚的超脫立場,一生過著紳士與文人相兼的雙重生活。蒙田患有結石病和痛風症,1581年他到法國、德國和義大利著名的溫泉療養,途經巴黎時,他把《隨想錄》前兩卷獻給法王亨利三世;後來他又在羅馬住了半天,受到教皇格裡戈瓦十三世的接見,並成為「羅馬公民」。蒙田從1572年開始寫作《隨想錄》,1580年出版兩卷共94章,1588年發表第三卷,此外又不斷增補修改。蒙田於1592年去世之後,由德古爾奈小姐整理出版的新《隨想錄》沿用很久,影響也較大。最完整的《隨想錄》出現於20世紀初,它是根據波爾多圖書館提供的由蒙田注釋過的手稿整理而成的。
《隨想錄》共3卷,107章。早期的蒙田深受斯多噶派哲學的影響,尤其是羅馬哲學家塞內加的影響。斯多噶派認為一切哲學的目的在於給人類提供一種以心靈平靜和堅信道德價值為特點的行為方式,人的目標就是按照自然去生活,同時要有堅強的理智。羅馬人把斯多噶哲學發揮到了極端,認為「人惟一的義務就是時刻準備去死自殺可以用來擺脫一切煩惱」。蒙田接受了這種思想,認為應當正視死亡,平靜地對待死亡,因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蒙田接著又接受了懷疑論的觀點,並成為他哲學思想的核心。在《隨想錄》中最長的也是最有名的一篇《為雷蒙德塞朋德辯護》中,蒙田最充分地論述了他的懷疑論觀點。他抨擊了禁欲主義和教條主義,反對盲目信仰,強調人的本能,認為是這,而不是理智才是人的明智的基礎,因此:「只有懷疑才能判斷和論定」。他說:「我知道什麼呢?假如我們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還能知道些什麼呢?」雖然懷疑論屬於唯心主義的範疇,但在當時,蒙田的思想卻帶有反封建反宗教神權的色彩。
在《隨想錄》中,蒙田對自己進行了大膽而透徹的剖析,他描述自己的身材、身體狀況、性格等,「完整地赤裸裸地描寫我自己」。但是這個「我」已不僅僅是他個人,而是普遍意義上的「我」了,「任何人只要像我那樣觀察自己,在談及本人的時候,都會說出差不多類似的話來的」。他所表現的是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成」,他認為:「每個人自己創造自己的命運」,真正的哲十是自己幸福的主人,體現出一個人文主義者重視人性,發展人性的精神。《隨想錄》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重視教育,這也是蒙田人文主義精神的又一體現。在《論兒童教育》,《我譴責教育的一切體罰》等文章中就體現出蒙田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兒童教育是人類學問中最難而又最重要的一門,反對經院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摧殘。
蒙田認為書本上的一點本領是極其可憐、鄙陋的,兒童不必學習很多科學知識,而應學習邏輯、物理、幾何、修辭、跑步、音樂、跳舞、打獵、騎馬、使用武器等,並且應該直接從實踐中、旅行中以及和他人的交往中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成為體魄強壯、性格堅強、觀察敏銳,能文且武的博學的「紳士」。蒙田反對集體教學,這是他的教學思想中頗為獨特的一點。107篇的《隨想錄》,題材廣泛,有論哲學思想及個人的見解的,有談及自己的生活及經歷,也有談論友誼、藝術、信仰、自由、書籍的等等。思維極其活躍,甚至可以說有些隨心所欲,這就使得他的散文缺乏一個明確的主題,顯得文章結構不夠嚴謹,這恐怕與蒙田的創作動機和生活態度有關。蒙田對自己的評價不是很髙,認為自己能力平平,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再加上他長期過著一種田園生活,心態比較恬淡,所謂文如其人吧。
《隨想錄》的語言較為簡單通俗,加上一些形象的比喻,使人產生意想不到的聯想,仿佛山峰起伏、曲徑通幽。正如蒙田自己所說:「我的思想和我的風格是同時並進、起伏流動的。」再加上一些歷久彌新的話題,使得蒙田的許多文章在幾百年後的今天,讀起來仍然備感親切。也許越是簡單越是人性化的話題,越是能激起人們長久而永恆的興趣吧!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