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朋友跟我說,從小到大,他都是班級裡的寫作小能手,不管是抒情還是敘事,什麼類型的小作文都能信手拈來,向全班同學朗讀作文更是家常便飯,語文老師甚至把他的作文本保留了好幾年,給下一屆的學生學習。他於是一直以為,自己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受歡迎的。
於是他開始頻繁地在各個網站發布文章。
出乎意料的,他被潑了一頭涼水。在各個平臺發布的文章,閱讀量少得僅有個位數,再看看別人家的文章,點讚留言好不熱鬧,他說他好像古代被冷落後宮的妃嬪,唱了一出獨角戲。
經過這麼多年,原本令人沾沾自喜、覺得還不錯的文章根本無人問津,再看看人氣飆升的「爆款」文章,好像他們僅能做到基本的文字通暢而已,完全名過其實。
難道真的是「這屆讀者不行」嗎?
當然不是。
現在的寫作和小時候的小作文相比,無論從目的還是受眾都大不相同,要是還固守陳規,守著原來的寫作方式不放,閱讀量一定會狠狠地給出一記教訓。
今天,我們回歸寫作的本源,從最基礎的磚石瓦礫開始,重新認識寫作。
布蘭登·羅伊爾畢業於哈佛大學,《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是他根據自己在考試培訓機構Kaplan擔任主管多年的經驗撰寫出來的,被奉為英文寫作領域的標杆之作。不僅適用於要面對寫作考試的學生,同樣適合在工作中要運用寫作技能的職場人士。
儘管這本書以英文寫作為背景,但在很多方面對中文寫作都有指導和借鑑意義。
拒絕自嗨型寫作
要想拒絕自嗨寫作,首先要明白,寫作是為了什麼?是抒情?是明志?以我們現在的情況看來,可能都不是。
抒情或明志的文章可以是日記、隨筆,人們當然有享受用文字表達想法的自由,但是這絕不是要呈現給一眾讀者的內容。 原因很簡單,沒有人在乎你的感受,更不會花寶貴的時間去認真讀你的傷春悲秋。
讀者們需要的是文章中的價值,是讓他們在讀了以後可以有所收穫、有所啟發的內容。 把知識和信息用有效的方式傳達出去,才是實用寫作的真正目的。
明確了這樣的目的,才好繼續思考,要用什麼樣的形式來表達和傳遞。不然,一定會有反對的聲音說,「我想自由抒發我的情感,怎麼還要跟我談什麼格式和模板呢,也太沒有誠意了。」
所以,在動筆前,先和自己約定,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我們要做的是認真把觀點信息陳列排版,用讀者最能接受的形式寫出來,而非一通「自嗨式」創作,結果無人問津。
結論與結構
怎麼樣可以做到高效呢?用符合人們認知習慣的方式來架構你的文章。
作者在書中建議大家在寫說明文時,使用「自上而下」的倒三角結構,把結論放在倒金字塔的最上方。這樣,最先進入讀者大腦的就是整篇文章的結論。
大巖俊之和奧野宣之這樣的閱讀術高手,都曾經建議讀者們在閱讀時,先從書的目錄入手,找到關鍵字,提出假設,帶著這些問題閱讀,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閱讀是這樣,正是因為寫作也是這樣。
當大腦有了一個結論或是一個猜測時,自然就會開啟主動尋找模式,在文章中尋找論據。
知道了整體架構後,就要著眼於安排文章的信息。
假設你是一個時間有限,但同時要批改海量語文考卷的考官,文章的第一印象就決定了分數的高低,你是會喜歡結構分明、觀點陳列清晰的文章,還是喜歡把所有信息都像大雜燴一樣一鍋端出的文章呢?
把整篇文章的內容進行匯總和分類,用明顯的標誌將各個觀點依次陳列,屬於同一個觀點的論據歸結到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晰,避免讀者一頭霧水,必須讀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此外,合理使用轉折詞,在文章適當的地方安裝上「交通燈」,可以有效幫助讀者掌控閱讀的節奏。例如,運用「但是」、「然而」這樣的對比類轉折詞,讀者就會預計到接下來是轉彎的路面,做好內容出現轉折的準備,自然不會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感到措手不及。
這裡要強調的是,今天的討論並不包括創作虛構類作品,人們閱讀這類作品時,可能追求的就是精神上的愉悅,對於這一類作品, 作者大可以深埋伏筆,或是在文中插入跌宕起伏的情節,讓讀者大呼刺激過癮。
見字如面
中國古人有句話,叫「見字如面」,意思是捧著遠方寄來的信,見到對方的文字,仿佛是面對面的交談,十分親切。 文字就是有這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力量。
因此,文字呈現出怎樣的樣態,讀者心中就會有怎樣的作者。
沒有人希望別人覺得自己囉嗦、繁複、消極又拖泥帶水,我們都想給人留下好印象,收穫「這個人很有趣」或是「他/她是個做事乾淨利落的人」 這樣的評價。
那麼,寫作時,也要儘可能的讓文章乾脆爽利,語言簡潔,內容風趣,形成自己的風格。
朋友聚會中,那個最會講故事、最能調動大家氣氛的人往往讓人印象最深刻。 漸漸地,有這個人在的活動,大家都願意參加,因為不光能感受到輕鬆積極的氣氛,還能有精彩的故事可以聽,聽著聊著,娛樂過後,沒準自己還可以把故事轉述給別的朋友聽,一舉多得。
文章也是如此,善於運用故事、引用經典的文章,更加吸引人。
豆瓣上的寫作大神古爾浪窪在《了不起的你:6個步驟,10種工具,手把手教你精準提升能力》中,對讀者說要「慢下來」,如果告訴人們爭分奪秒至關重要,那現代人都懂,可是要如何解釋「慢下來」的重要性呢?他講了一位老前輩的故事,這位前輩一直到35歲才跨入行業的門檻,在學術領域潛心鑽研了很多年,不驕不躁,每一步都穩紮穩打,後來公司終於成功上市。
這樣的故事一出來,讀者不光覺得更有意思、對作者要表達的觀點理解得更透徹,還能將這些例子用到自己的工作學習中,成倍增加文章的價值。作者也能藉此讓文章更加飽滿充實,傳遞「乾貨」的同時,也能把「乾貨」講得生動有趣。
小結
布蘭登·羅伊爾的《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裡,沒有高深的道理,也沒有玄妙的天機,甚至全書的內容可能都是你在過去有意無意聽過、 並且忽略的。這二十條寫作的原則,是根植在每一篇優質實用文章後面的質樸道理,重新讀過一遍,會有和很久不見的老朋友聊天的感覺,話語簡單又熟悉,卻能給人新的啟發。 希望這些新的啟發能被運用到實際寫作中, 給你我都帶來受讀者歡迎的好文。
我是柒喜咚咚,歡迎你收看我的讀書報告,希望今天的分享讓你對寫作這件事有了一點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