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一名幼兒園孩子的家長發帖稱:「外國的鬼節也要過,還要帶萬聖節的服裝和道具,我就呵呵了,是不是冬至也要帶紙錢去幼兒園燒呀?」揚子晚報記者昨天在南京幾家商場探訪發現,不少幼兒園家長帶著孩子來買萬聖節道具,都說是幼兒園布置的作業。一些家長表示不解:為啥幼兒園對學齡前孩子從小就進行如此「崇洋」的教育?
家長很糾結:
這麼嚇人的東西,買還是不買?
揚子晚報記者聯繫這位發帖家長得知,他的孩子在南京城東苜蓿園大街附近一家幼兒園上學,該園最近幾年基本上逢節必過,除了國家法定假日外,中國傳統的端午、中秋、重陽,外國的感恩節、聖誕節、萬聖節基本一個不落。問題是,每年的節日活動都要求孩子家長準備好各種道具來布置教室環境,烘託節日氣氛,「每次節日一過,這些布置的道具就扔掉了,第二年再買,這不是明擺著折騰和浪費嗎?」
另一位孩子媽媽說,感恩節、聖誕節這些洋節過過也就算了,萬聖節是什麼鬼?查了一下百度,說是外國的鬼節,扮神弄鬼嚇唬人作弄人的,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講,過這個節是不是有點「超前」了,教育導向也不對啊。如果說連外國的鬼節要過,那麼,中國傳統的冬至和「七月半」,是不是也要讓孩子帶紙錢到幼兒園來燒一燒呢?
一位海歸家長張先生則認為,他在美國曾應邀參加過一次朋友家的萬聖節聚會,「說實話,當時現場氣氛的確很嗨,老外也很會搞氣氛。但作為成年人,我還是受不了裝扮鬼神後營造的恐怖氛圍,比起化裝舞會嚇人多了。」
張先生說,這屬於西方特有的文化與傳統,經過多年的傳承和積澱,大人、孩子早就習慣。但西方的節日東方過,畢竟存在文化背景的差異。如果單純為了「逗小孩玩」,卻讓家長大張旗鼓地準備,則餵飽了商家,倒了家長的胃口,還讓孩子不知所謂,甚至是反作用,就有點得不償失。
商家在偷笑:
逢節進貨錯不了,賺的都是家長錢
昨天,揚子晚報記者分別來到南京新街口金鷹超市和城東百安居,看到萬聖節裝飾品商品專櫃前品種琳琅滿目,擠滿了顧客,一打聽,八成是孩子家長,而且一大半是幼兒園孩子家長。
在百安居,一對年輕夫婦領著孩子才買完了一套南瓜燈,孩子嚷著:「老師還要買萬聖節搗蛋鬼衣裳行頭呢!」另一對家長則對著一張鬼臉面具糾結了:「這鬼臉太醜了,大人看了都有點怕怕的,更何況孩子呢?」
攤主老闆告訴記者,以前聖誕節禮物好賣,現在什麼萬聖節、感恩節、愚人節、復活節「節節高興」,做洋節的生意怎麼都能賺,過去只是大學生喜歡的新鮮玩意兒,如今很多小孩子的家長也來趕時髦,賺的都是家長口袋裡的錢。
也有一些家長抱怨,現在幼兒園逢節就搞活動,弄得家長跟著買,有些東西其實可以反覆利用的,但幼兒園很少這麼做,基本是節一過就扔掉,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