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剛發「翻出去年萬聖節的服裝,寶貝秀了一把」,文字下方,配著小妞兒的女巫裝。「樓下」沒一會兒也現身了。她家的小夥子一身「美國隊長」行頭,手捧著剛剛做好的南瓜燈,霸氣十足。其他家都是萬事俱備的節奏,有人著急了。「就差個給力的頭巾,有沒有支援的?」
家有上學的小豆丁,家長的朋友圈裡,最近聊得最火的話題,恐怕就是萬聖節了。幼兒園的、小學的,很多老師都在領著孩子為這個活動做準備。殊不知最忙碌的還是家長們,要給寶寶採購裝扮,還要動手幫著做南瓜燈。為了參評,質量不好都不行。26日,一位糾結的媽媽給我們打來電話,「幼兒園裡過萬聖節,真的合適嗎?」
糾結的爸爸:
長春市民李先生,在高校任職。最近,有個問題讓他很困擾,那就是兒子的幼兒園讓家長幫忙準備裝備,這個周末要過萬聖節。在他眼裡,需要購買的衣服,都接近於奇裝異服了。
「以前我就留意過,很多幼兒園這個時候都要帶孩子們過萬聖節。這回輪到自己孩子身上,感觸真的不一樣。」李先生說,這幾天,他手機朋友圈就早早地被「萬聖節」話題刷屏。在哪,買了什麼裝扮,費多大週摺;南瓜燈怎麼做,為啥老也刻不好;早於其他家長完成作業,忍不住拍照炫耀。「大家聊的都是關於萬聖節的,感覺這個外來的節日,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李先生曾有過一段在加拿大留學的經歷,時長半年多,在當地過了一次地道的萬聖節。「說實話,活動現場確實很熱鬧,氣氛也很好。但作為成年人,我還是受不了裝扮後營造的恐怖氛圍。」
西方特有的文化與傳統,經過多年的傳承、積澱,氛圍越來越濃。大人、孩子早就習慣並崇尚這項活動。但西方的節日東方過,效果又如何?是不是每一個西方節日咱們都要過?李先生覺得,對於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或信仰,都應該去尊重,但一定要考慮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幼兒園裡的小豆丁們還不了解萬聖節是咋回事,為什麼要過也說不清,只知道跟著一起玩,一起鬧,有糖吃。如果單純為了娛樂,這樣大張旗鼓地去準備,迎合了商家的胃口,對於孩子就有些得不償失。」
咋應對?
李先生說,萬聖節當天,他會幫兒子請假。「畢竟這是他經歷的第一個萬聖節,不會因為沒跟小朋友一起過而失落。」他打算在那天,一家人在家裡搞party,或一起去公園裡撿落葉,一家三口過一個輕鬆的萬聖節。「一定會過得有意義。」
李先生覺得,幼兒園也好,小學也罷。作為社會教育機構,組織的每一項活動,對孩子的認知都是一種引導。一定要合理地吸收外來文明,考慮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成長需要,以此來傳遞美的、積極的、正的能量。「一定要帶孩子搞活動的話,類似感恩節這樣的外來節日,讓孩子們懂得感謝老師、感謝父母,感恩所有幫助他們成長的力量,這種更有意義的節日來過,家長們誰都不會反對的。」
忙碌的媽媽:
「月底的萬聖節,就靠這身海盜裝扮了!原本計劃去超市採購,半個月前還有很多衣服,可擔心買回來太早被弄壞,結果今天去了才發現,我能相中的都被賣光了,頓時慌亂。」這是江女士朋友圈裡最新原創作品。說得依舊是關於萬聖節的。文字下方,是她給女兒的自拍照,為節日準備的海盜裝。
要知道,這套行頭的出爐,小兩口兒可花了不少心思。女兒樂樂,到幼兒園的第一年。萬聖節,一家三口都是頭一回過。「國慶節放假前,幼兒園老師就囑咐我們,提前為孩子的萬聖節活動做準備,家長要自行為孩子設計服裝,帶孩子一起做南瓜燈。31號當天,全體寶寶一起參與評比。」
經驗不足,江女士找到「過來人」請教,得知可以買來現成的服飾,上面點綴些自行設計的圖案、標識就行了。
咋應對?
半月前「踩好點兒」,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家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了。可25日再去,全變了。「滿打滿算,超市裡就剩下一套適合萬聖節穿的了,還是一套大號的海盜服。沒辦法,我用手機拍下來,回家模仿著做。娃他爹建議下,我們又買了面具和大刀。一個女娃,也不知道這個樣子現身好不好?」
到家翻出了裙子,又新買了靴子,小傢伙兒的行頭基本齊活兒了。仔細打量才發現,還少一個包頭巾。老師在微信群裡檢查任務,眼瞅著其他家長逐一曬出完美作品,情急的江女士,朋友圈裡發求助,「就差個給力的頭巾了,有沒有支援的?」喊了半天沒人應,一早,她只好去市場買了個骷髏頭圖案的標識,別在一條普通頭巾上應急了。
大家眼裡的萬聖節
寶寶說:還行、當英雄、有糖吃
老師的組織,家長的忙碌,為的就是寶寶們能過一個完美的萬聖節。可作為活動的主角,他們究竟對這個節日怎麼看?
西雅,4歲,女孩兒。去年在幼兒園,有過一次萬聖節經歷。今年的活動裝備,依舊是去年媽媽給買的女巫服。是否喜歡過這個節,小妞兒直接回答,「還行吧!」眼裡讀不出丁點兒的興奮跟期待。
鵬鵬,2歲半了,萬聖節,還是頭回過。在他眼裡,跟姥爺一起製作南瓜燈,很好玩兒。穿上媽媽給買的「美國隊長」服飾,更增加了一份帥氣。「老師說了,我們穿上各種英雄服裝,提著南瓜燈,跟女巫們對抗,為的是保護幼兒園的!」
果果,3歲,男孩兒,幼兒園讀小班。問到為什大家一起過這個節,小傢伙兒答不出。過這個節好不好,他瞪著大眼睛尋思半天,「大家一起玩,很開心。還有糖果吃。」
家長說
即要讓孩子滿意,又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身為家長,真的是責任重大啊。緊張準備的同時,他們心裡怎麼想?
支持的:
賈女士,2歲半的鵬鵬媽。「幼兒園裡搞的這些活動,讓孩子們的生活變得豐富了,其中還能滲透一些西方文化在裡面,告訴孩子們外國人怎麼過這個節,挺好。」
張女士,第二年為兒子準備萬聖節裝扮了。今年陪孩子做南瓜燈的,依舊是爸爸。「兒子對跟爸爸一起做南瓜燈很感興趣,父子間又多了一項互動,大人、孩子都挺高興的。」
王女士說,不同於去年,今年的裝扮是兒子自己挑選的。「他選的是類似鋼鐵俠樣的衣服跟頭盔,他說自己長大想當英雄,保護地球。」人小志氣可不小,這份難得的責任感,讓母親挺感動。
無所謂的:
@糖糖整整:幼兒園通知要過萬聖節了,對於然然來說,什麼是萬聖節都不清楚,只能給他找了去年的一套衣服。可是這樣的洋節,要讓小朋友們理解起來是很難的,畢竟我們沒有這個傳統,隨便吧,娃娃開心就好。
@日升日落風清雲淡:萬聖節,從來沒有過過的洋節。可是,幼兒園老師讓過,吩咐寶寶們盛裝出席,帶面具,提南瓜燈,要糖果。好複雜的程序,尤其是每樣都要家長準備。好吧……這是寶爸歷經兩個小時重金打造的最原始南瓜燈,點上蠟燭關上燈,效果槓槓的好!明天繼續打造碩兒的面具。
@秀逗嬋娟:寶說幼兒園要過萬聖節,給寶湊的萬聖節行頭一套,黑長t一件+黑色小披風+黑色毛線帽(蛇是現縫上去的)+哈利波特眼鏡+紙糊的魔法棒,還行吧,反正把小傢伙糊弄過去了。
抱怨的:
網友「美麗心情」25日留言:幼兒園一會要買紅舞鞋,一會要秋遊,一會要過萬聖節,一會又要買啞鈴裝豆子,在家還要教他念童謠,我們就整天待命,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吧!
網友「十月水晶魚」不是寶媽,卻也牢騷滿腹:商家搞搞活動也就算了,幼兒園也要搞這樣的活動,真是難為了這些家長,今天遇到一位媽媽要買南瓜型的餅乾模,說是孩子幼兒園要過萬聖節,她打算做些符合節日特色的餅乾給孩子帶去。我覺得幼兒園應該更多的重視一下中國的傳統節日,要不然,若干年後,打敗中國傳統節日的不是棒子們,而是我們自己
網友「小兔仔mom」說:「幼兒園要過萬聖節,給家長布置了做南爪燈和道具的任務,指望你爹媽是不可能了,還是心靈手巧的姥姥創意無限。今早剛交了作品又來了新任務製作水果娃娃,我當時就有點不淡定了,姥姥又滿口答應了下來,幼兒園就已經這樣折磨家長了,想想小學......
幼兒園裡的萬聖節都有啥環節?
對於這樣的西方節日拿來東方過,身為教育工作者,他們的觀點也是不同的。在吉林省直文化系統幼兒園,萬聖節幾乎是年年都過的,而且都做得有聲有色。他們園的萬聖節啥環節?製作南瓜燈、討糖果、角色扮演。
園長於雅傑說,「幼兒園重視中西方節日,為的是讓孩子們感受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親子共同製作南瓜燈,讓家長體會到和孩子一起動手的快樂,也加深了親子間的感情。」討糖,是萬聖節中重要的互動環節。不同年級的寶寶,有了溝通、了解的機會,增加了大帶小的責任感。走近商家,鍛鍊了孩子與陌生人交流溝通的能力,步行回園,也提高了耐力和體力。角色扮演環節,看似簡單,但背後的意義不小。「大家俗稱的西方『鬼節』本土化,注重的不是節日本身的含義,而是它釋放天性的快樂正能量。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來扮演,還孩子們以本真,通過不同方式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
過或不過該如何決定呢?
萬聖節,其實也不是所有的幼兒園都要求過。長春市朝陽區教師幼兒園分園,就沒有過萬聖節這一說。
園長張麗穎告訴我,萬聖節活動,在很早之前,他們也搞過。但考慮到為了活動耗費的精力,綜合帶給寶寶們的收穫只是娛樂,最後就放棄了這個節日為由頭,而換了其他形式來做。「我們園,提現民族文化特色的節日過得比較多。比如中秋節、重陽節、端午節。而西方的感恩節、聖誕節我們也過,但強調的是感恩,聖誕節也是當新年來過。」
張麗穎說,在很多國際幼兒園,或文化特點濃厚的幼兒園,萬聖節都很被重視,因為在他們的教育環境下,有助於孩子們了解活動背後的文化背景。可如果所有幼兒園都盲目推崇,可能就達不到促進孩子身心發展的目的。
張麗穎建議,對於一個幼兒園來說,萬聖節過還是不過,為什麼要過,應該讓孩子們參與到討論中來,徵求孩子們的意見,讓活動的主角做決定。畢竟幼兒園組織的任何活動,都應該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
連結
美國人怎麼過萬聖節
10月31日是西洋萬聖節,美國的街上四處可見精彩的現場表演、戲臺上演的幻覺魔術、逼真的遊屍和鬼魂,及各種恐怖電影的放映。
這場盛會的由來是在公元前500年時,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人們相信,往生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並在活人的身上找尋生靈,以獲得再生機會。當地居民擔心鬼魂來奪取自己的生命,所以在10月31日將所有燈光熄掉,使得鬼魂無法找尋到活人,並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將鬼魂嚇走。隨著時間的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現在象徵萬聖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可愛又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
新文化網(董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