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某幼兒園的孩子們過萬聖節 記者 鄧勃 攝
金羊網訊 記者 陳曉璇 付怡
製圖/郭子君
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這些天因為這個「洋節日」的到來而顯得頗為熱鬧。不僅大人們打扮成各種奇異的造型搞怪狂歡,就連幼兒園、小學的孩子們也加入到這個西方節日當中。不過,玩鬧當中,也有家長疑惑,過這些「洋節日」的意義在哪裡?
家長看法
讓孩子狂歡 VS 過洋節無意義
昨日上午,羊城晚報記者在天河區某國際幼兒園看到,孩子們打扮成各種各樣的奇特造型,手拿道具,在同樣萬聖節裝扮的中國老師和外籍老師帶領下,大聲說著:「萬聖節快樂!」之後,興奮地由老師們帶著在校園中遊園。據介紹,孩子們所穿的服裝和使用的道具,是園方要求家長幫孩子準備的,可以去商店購買,也可以自己製作。該幼兒園蔡園長表示,園裡的萬聖節活動已持續一周,每天都不同,讓孩子充分體驗這個西方節日帶來的樂趣。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不少家庭也沉浸在慶祝萬聖節的氣氛當中。劉小姐所住的小區家長自發幫孩子們搞了一個萬聖節派對,給孩子們配備萬聖節的道具,有幽靈面具、蝙蝠、公主服、超人服、南瓜燈,還有一大袋糖果等,讓孩子們挨家挨戶去玩「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有這麼個節日讓孩子們瘋玩放鬆一下,挺好的。」劉小姐說。而家長袁女士也帶著女兒身穿公主服,提著南瓜燈去討糖。「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孩子跟別人分享糖果的精神,挺好的。」
採訪了解到,有不少家長並不忌諱萬聖節的「鬼」的含義,而是把它當成一個狂歡的節日。家長何先生從女兒幼兒園開始,每年就為女兒準備不同的服裝造型,花費動輒幾百元。「關鍵是孩子玩得開心。」何先生認為,孩子過萬聖節、聖誕節此類「洋節」,沒必要上綱上線,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同時還能了解西方的文化。
不過,也有家長對學校也組織萬聖節此類活動表示不解,甚至認為中國的孩子過西方的節日沒有意義。
近日,有不少地方的家長因學校要求幫孩子準備萬聖節的服裝道具或製作道具而感到不滿,認為學校這樣的要求不僅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了家長的任務。而有家長則認為不應該提倡過「萬聖節」這樣的西方節日,因為有忌諱。有家長分享了自己的遭遇,晚上帶著一歲多的孩子出去散步,路上遇上了一群打扮成吸血鬼的人,孩子頓時被嚇得哇哇大哭。也有不少家長認為「不給糖就搗蛋」的惡作劇不應該鼓勵。
專家觀點
與國情不符 VS 孩子開心最重要
過萬聖節這樣的「洋節日」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心理專家、親子家庭教育專家於東輝認為西方節日對孩子並沒有太多的教育意義,引導不當甚至可能讓孩子產生心理問題。他告訴記者,在他接觸的孩子裡,有5%左右的孩子曾經在萬聖節被驚嚇,難以入睡,最後家長向他尋求心理幫助。
於東輝說:「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很美好的,對孩子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中秋節告訴孩子家人團圓的重要性,春節告訴孩子要敬畏萬事萬物,重陽節告訴孩子們要尊老敬老,即使是清明節,也在告訴孩子們要謹記先人、懷念故去的親人。但是反觀流入中國的西方節日,除了人們在一起狂歡,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這些節日多與西方的宗教有關,與我國國情不太符合。」
「低齡兒童過『洋節』是一把雙刃劍。其好處在於能夠多元接觸不同文化,豐富家長孩子活動,壞處則在於由於幼兒的身心正處於成長和發展階段,而且萬聖節在中國又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礎,所以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是否能真正地感受到節日的樂趣、理解節日的積極意義,還有待考察。」番禺洛浦街中心幼兒園副園長胡國良認為,各幼兒園應該理性看待洋節日,如有這種活動的幼兒園,一方面,要控制好活動組織的「度」,不能太過;另外,也要和家長做好充分的溝通,不要因為這件事引發一些不必要的影響。
於東輝認為父母可以讓萬聖節的意義變得積極起來:「萬聖節人們會打扮鬼怪的模樣,通過正確的引導,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雖然鬼怪可怖,但是只是人扮演的,世界上並不存在鬼怪,讓孩子不必害怕,增強他們的安全感。服裝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整個過程要讓孩子主動選擇,不要被動接受。」
「孩子開心是王道。網絡上聲討的『給家長作業太多』,其實是一種誤解。」天河區某國際幼兒園的蔡園長說,幼兒園強調的是親子作業,希望在挑選服裝、製作道具的過程中,加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讓孩子自己表達想要什麼樣的衣服,父母在經濟層面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沒有那麼多預算的時候,讓孩子來選擇並做決定。我們注重的是這個過程,並不是在乎孩子的服裝道具有多好多貴。她認為,完全抵制洋節的做法不可取。只要老師們合理引導,拋棄那些恐怖元素,適當增加一些歡快的元素,比如唱歌、製作南瓜燈、動物化裝舞會、找糖果遊戲等等,孩子們會體會到很多樂趣。
(原標題:幼兒園加入西方"萬聖節" 該不該讓孩子過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