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去西北打仗前,十四和四爺已經成為唯二兩個被皇上重用的阿哥。
不同的是,十四是被當作繼承人培養,而四爺是被當作輔佐十四的人培養。
一開始四爺是蟄伏隱忍,被當作輔佐十四的輔臣培養就說明他的隱忍不發已經取得成功,連皇上都認為他「無心爭奪」。
但是當十四被派往西北打仗,被封為撫遠大將軍時,四爺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隱忍不發」,所以他開始伺機而動。
以下分析只是基於《步步驚心》電視劇劇情,與歷史無關,大家不要被誤導,歷史上的四爺上位是名正言順的。
第一件事,就是再次參與政事。皇上第一次讓四阿哥再次回來議政,是在十四出徵之前,當時皇上詢問四爺的時候,其實是試探的成分居多,四爺婉拒了皇上。
第二次是十四出徵之後,借別人之口說出讓四爺回來參與政事,這個別人也是四爺安排好的(年羹堯)。
而且一開始朝臣只是讓四爺發表意見,來試探皇上的意思。四爺當時是來送補藥,一開始皇上的態度是「退下吧」,但是當年羹堯說完讓四爺發表政見之後,皇上並沒有很高興,只是不反對。
但是當四爺發表完意見之後,皇上的臉色肉眼可見的欣賞起來,年羹堯才大膽提議:讓四爺回來參與政事。
皇上這才很「情願」的同意這件事。
(插一句,劉松仁的演技是真的很好!情緒都不需要言語傳達!)
讓我懷疑的第二件事,就是四爺送皇上的補藥。
在四爺送皇上補藥以後,皇上的身體並沒有好轉,而且根據劇情來看,大家都覺得皇上並無大礙。但是,皇上在這期間,唯一接觸最多的人就是四阿哥。即使不見其他阿哥與朝臣,也會見四爺。
而且在皇上讓四爺代替自己去行祭天大禮,而當天,有一隊人馬被安排進宮,恰好被若曦看到,這隊人馬應該是皇上駕崩時與年羹堯裡應外合的一隊人馬。
而且,皇上在去世前,應該是不放心四爺的,他和四阿哥叮囑過,也和德妃說過,最不想看見的就是骨肉相殘,我覺得這也是他傳位於十四的原因。因為對於這幾個阿哥的性格,皇上應該都心中有數。
最後就是隆科多,從劇中來看,隆科多蟄伏較深,皇上和李公公都沒看出他是四爺的人,並且李公公非常信任隆科多,直到皇上駕崩最後一刻李公公才意識到隆科多是四爺的人。
不過四爺上位,所有人都覺得他「名不正言不順」,除了八爺黨公然反抗,連德妃都不肯承認,說白了,德妃就是個潛藏的「八爺黨」而且心中只有一個兒子。
這其中,李公公和德妃應該是知道康熙遺詔傳位於十四,德妃是母妃,古人重視孝道,所以這唯一的知情人李公公確實早晚都會被四爺處死。
不然等十四回來,李公公遵從康熙遺詔改口,到時候四爺就處於被動狀態了。
不過這是電視劇,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歷史,雍正是名正言順的皇帝,遺詔不可能被更改,而且他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後世都傳「康乾盛世」,但是雍正在位期間承上啟下難道不重要嗎?
四爺上位比較重要的事情應該就有把十三從養蜂夾道放出來,待塵埃落定之後,就是將若曦也放了出來。此時若曦的身份已經變成了「姑姑」。
若曦在進去之前,想到康熙待自己種種,像親閨女一樣,而自己卻因為四爺在某種程度上背叛了康熙,心中有虧。
但其實,若曦一人無法改變這件事,所以「背不背叛」不存在,但是她將這份沉重放在自己身上,也成為她後期情緒壓抑的導火索之一。
而若曦要見四爺之前,卻有了「近鄉情怯」的感覺,所以一直躲著沒去見四爺。所以最後是四爺來見了若曦。
這裡有一個鏡頭,是四爺躺下沒多久之後,突然驚醒喊「若曦」。然後他和若曦說:「現在沒事了,連十三都回到了我的身邊。」
這說明,這十年,十三在養蜂夾道和若曦在浣衣局成了四爺身上沉重的枷鎖,所以這些年他步步為營,一刻不敢鬆懈。
皇位於四爺,不是權力地位,而是唯一的親情愛情,自己的母親不愛自己,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與自己自小不和,唯一給自己溫暖親情的兄弟為自己頂罪進了養蜂夾道,而自己愛的人也因為自己而抗旨進入了浣衣局;所以四爺即使是不擇手段也要得到皇位。
而他後來天天與八爺黨鬥智鬥勇都傷不了他,能傷害他的只有他在乎的若曦和十三;十三不必說,若曦夾在這幾個人中間左右為難,從若曦的角度講,從小與其他阿哥一起長大,為他們憂心求情可以理解,她沒有錯;
而從四爺的角度講,自他上位,八爺黨明裡暗裡使絆子,而且他們還是導致十三受苦十年的罪魁禍首,所以四爺也沒錯。
沒辦法的是夾在他們中間無法控制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