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什麼會有『滾江弄』這麼奇怪的路牌?」「這個是聰園路的地鐵站,我來過。」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的老城中梧桐的葉子洋洋灑灑落滿地,銀杏葉的暖黃點綴著角角落落,風吹過來,還有香香的慄子味兒,那些「豬行弄」、「西長營弄」、「滾江弄」等奇奇怪怪的小巷名稱充滿著神秘與趣味,斑駁的後海塘城牆訴說著老城歷史的厚重……這應該是最美妙的季節了吧。這段時間,鎮海區鎮海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在鎮海老城關的大街小巷中穿梭著、觀察著,好似在探尋老城的秘密……
秋遊去哪裡 交給孩子們自己定
近年來,鎮海幼兒園「小問號」課程逐步推進,圍繞課程開展,幼兒園以問題為導向,啟發幼兒觀察生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問題解決能力。
深秋的遠足,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這秋冬交替的季節裡別具儀式感的活動。本次大班幼兒別樣的遠足,便是來自於他們對生活的感知。
考慮到大班的孩子們對於鎮海城區周邊生活環境的熟悉程度較高,很多大街小巷也能叫出幾個名字,有自己的「想去」和「不想去」,於是老師將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們,結合其已有的認知和興趣,計劃秋遊的出行方式,讓他們能夠既「發現」又「留白」,既有「確定目標」又有「意外收穫」,就此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秋遊探尋之旅。最後經過自助投票,各班選出了心儀的秋遊目的地。
與此同時,老師們預設了孩子出行中的過程性經驗——充分挖掘從幼兒園到兩個目的地路線中的顯性和隱形教育契機和環境資源,同時結合現有課程資源為孩子們的探尋預設基本框架。
探索的基因 從幼兒園開始植下
「炒慄子好香啊。」「我可喜歡吃慄子了。」這是大一班的小小美食家們在尋找鎮海城關的美食,沿著工農路美食街一路走著,還不忘將探尋到的美食店畫到自己的地圖上。
這是勝利路,這是苗圃路,這是……這麼多大街小巷的名字都是從何而來呢?大二班的孩子津津有味地聽著「老鎮海人」徐老師講解鎮海街頭的路牌,在路牌的故事中感受老鎮海的歷史文化。
大三班的小朋友則探尋著鎮海老城關哪些公共設施為我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這是我們幼兒園門口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點,我覺得這個很方便。」「還有那聰園路的地鐵站又大又新,讓我想想怎麼把它畫到我的地圖上。」
鎮海老城關歷史悠久,從唐朝建制以來,幾經興衰仍延千年,哪條路線可以看到最多的鎮海古建築呢?大四班的小朋友專門設計規劃了鎮海古建築路線圖,大家一致認為後海塘的古城牆就是鎮海老城歷史最好的見證者。
鎮海老城的歷史縱橫,猶如這蜿蜒深藏的小巷,越探尋越有味道。孩子們通過探究性遠足活動,一邊觀察一邊記錄,老師則負責一路跟隨一路解答。每個班都有關於各自主題的小小收穫:大一班進行了美食路線的匯總,做了一張鎮海美食地圖;大二班對路牌進行了標誌設計;大三班進行了公共設施地圖的匯總;大四班則按照路線畫出了沿途的建築。
其實關於鎮海老城的那些事兒,還沒有結束,或許下一次,又會有新的問題冒出來,又會有新的活動等著孩子們去參與。
記者 王偉 通訊員 陸傑 呂斐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