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革新正在改變傳統的就業方式,職工就業的形態日益多樣化,比如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APP預約上門私人廚師,還有物流運輸平臺上面的貨車司機,等等。相關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服務的人數大約七千多萬,比2016年又增加了一千多萬,增長速度很快,而且新增的群體中很多都是青年人或者是農民工。
「全總一直高度關注這些群體的權益問題。」在今日的例行發布會上,全國總工會辦公廳副主任張廣說,「從我們的調研來看,現在新的就業形態有很多優點,比如說從業的空間和時間更加自由,對於增加就業有很多的促進作用。但多樣化、靈活化、碎片化的用工模式,也導致勞動關係比較難以界定,勞動標準難以適用,勞動權益保障比較困難,比如說,很多企業與這些員工籤訂的都是勞務合同,以此來規避上社會保險的義務。」
據悉,今年兩會,全總屆別委員將圍繞這一議題提出一些建議,主要包括完善勞動法律法規,明確勞動關係的界定,建立健全共享經濟新就業形態的勞動標準體系,因地制宜、因行業而異地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共享經濟行業監管體制與機制,以及嚴格執法,促進企業和有關單位落實各項勞動法規政策,等等。
張廣說,全總2018年啟動了推動貨車司機等八大群體的入會工作,這八大群體裡面就有快遞員、貨車司機、網約送餐員等等,這個群體大部分都是青年職工,要努力把他們吸引到工會組織中來,更好地維護他們權益。
「剛剛召開的全總十七屆二次執委會議把2019年作為貨車司機等群體入會工作的推進年,應該說是全總的工作重點,在此希望相關部委和社會各界對這項工作給予積極的關注和大力的支持,共同做好新就業形態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的權益維護工作。」張廣說。
全國總工會新聞發言人劉迎祥表示,全總將重點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切實把他們組織起來,儘快加入工會,讓他們有組織的歸屬感。二是積極進行調查研究,源頭參與,把這批新時代的職工納入到相關法律體制的保護中去。現在共享經濟的勞動關係出現很多新的情況,需要做更深入的調研,提出合理化的對策和建議。三是要發揮工會的特色和優勢,通過幫扶舉措,做好精準幫扶服務。比如全總有很多幫扶中心和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都可以為這些共享經濟從業人員提供服務。
(經濟日報 記者:常理 責編:於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