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凌晨,葉柏新還沒有睡。那晚他做了一件事——建群。
一個多星期後,名為「全球抗擊新冠疫情一線醫生交流群」的微信群,因為源源不斷地加入新成員,已經擴展為三個微信群、一個企業微信群,群成員超過2000人,包括來自20多個國家的一線醫務工作者。
收集並分享抗疫知識、請專家教授開通直播、發起捐助活動……本職工作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的葉柏新,成了群主後更忙了。他希望能讓世界上更多醫務工作者聽到、看到、借鑑到中國的抗疫經驗,進而能從新冠病毒的威脅下救出更多人。
踢完上半場,再踢下半場
3月13日,結束了美國Stowers醫學研究所訪問學者的學習、回到中國的葉柏新,一下子就感受到中國在疫情防控上的努力。
「我剛從國外回來,體會最深刻的是,中國防控的精細化程度相當高,這是一個全民參與的戰爭。」他說,「對於新冠病毒來說,最重要的其實還是防控。不做好防控的話,感染病例會急劇升高。中國全民參與了防控,每個公民,特別是每個武漢市民在這段時間內嚴格居家隔離,這是非常關鍵的。方艙醫院的建立有效地把傳染源隔離開來,不如此就不能改變疫情蔓延的趨勢。所以中國對傳染源的隔離措施非常果斷,非常有效,這是值得世界學習的地方。」
回國後,葉柏新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中國的抗疫經驗分享給其他國家。「對於新冠病毒這樣一個傳染性極強的新型病毒來說,全球的醫生對它都是陌生的,而且普遍有一種恐懼感。武漢和中國的一線醫生,在抗擊疫情方面具有很豐富的經驗,不僅可以為全球醫生提供專業的指導,還能增強大家戰勝疫情的信心。」他說,「在當前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各國不能自我封閉,應該攜手合作、同舟共濟。」
更重要的是,中國之前在抗疫鬥爭中得到了其他國家很多幫助,現在「踢完上半場」後,也願意接著「踢下半場」。
在葉柏新接觸的同事和其他中國醫生中,「他們非常願意分享抗疫經驗。特別是武漢的醫生,希望能為全球抗疫問題的解決承擔責任,因此我就想到了在線溝通的方式,為武漢及中國其他地方的一線抗疫醫生和全球各國醫生提供交流平臺,使抗擊疫情的『中國方案』能夠讓更多的國家得到益處,造福更多的人。」
醫生開直播,有問必有答
說幹就幹。
讓葉柏新沒想到的是,需求十分旺盛。「把群二維碼發出去之後,加的人飛速增長。當時看入群人數,從100馬上就跳到200、300,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500人的群就滿了。」他說。
建第二個群,幾個小時之後又爆滿了。於是又建了第三個群,快滿員的時候,經過溝通,微信方面推薦了企業微信給他。企業微信上可建「萬人群」,不但可以隨時交流,還可以發起群直播、在線會議、在線問診等。葉柏新覺得完全吻合他們的需要,「有群直播功能之後,病例討論、遠程會診就可以實現了」。
就這樣,群主葉柏新手裡就有了4個群,3個微信群,1個企業微信群。
截至4月1日,已有全球2000多名醫生加入交流群。已統計的1367名用戶中,包括來自美國加州、紐約、新澤西、華盛頓等地區的621名公立醫院、私立醫院的醫生,以及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瑞典、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生,485名中國醫生也加入其中。
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的醫生涵蓋重症醫學科、感染科、呼吸科、心內科、婦產科、兒科、外科等。
群裡主要的交流方式,一個是各位醫生進行問答式的聊天,再一個是直播。「3月28日那天請武漢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勁農教授給我們做了一次直播。」葉柏新說。
1月中旬,張勁農感染了新冠肺炎,後來經治療康復了。「他當時結合自己患病體驗和臨床救治辦法,跟大家做了一場在線直播交流。」葉柏新說。
直播結束後,群裡面一下子湧出很多問題。「我們有志願者團隊,把這些問題收集起來,主講老師會逐一給他們進行解答。」葉柏新說,反響很熱烈。哈佛大學的一個教授私下聯繫他,問可不可以搭個橋,想和張勁農進行科研方面的合作;還有紐約的一個醫生說自己已經是感染者了,葉柏新當即就把他的微信推給張勁農,張勁農後來給他做了很好的解答。
傳播經驗,語言溝通是個問題。「群裡面各國的醫生都有,當我們把需要翻譯的情況發出去之後,馬上就有志願者站出來,說他可以來做。」葉柏新說,「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講座的視頻翻譯成不同的語言,比如義大利文、德文、法文,希望各國的醫生都能聽懂、看懂。」
傳播正能量,抗疫添信心
廣州呼吸疾病研究院副所長李時悅教授、武漢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勁農教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專科II科主任胡克教授、武漢大學附屬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心外科病區主任周宏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葉柏新的群裡,中國方面的專家可謂「群星薈萃」。
「剛開始時候,我徵集問題。各國醫生如果有什麼問題,就通過接龍的方式匯聚起來。三天收集了近40個問題,把這些問題分解成不同的模塊。每個開直播的教授,講之前會把這些問題交給他,他一看就知道各國的醫生在關心什麼,他再據此對自己的講座進行調整。」葉柏新說。
經過梳理發現,外國醫務工作者問得比較多的問題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醫務人員的個人防護問題,第二是藥物的使用問題,第三是診療規範問題。
「怎麼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做好個人防護?病房怎麼從普通病房改造成能收新冠肺炎病人的病房?這些經驗他們沒有。此外,某些藥物的用量、用時、有哪些副作用等,他們問得也比較多。」葉柏新說,「從反饋信息來看,武漢的經驗對他們來說幫助是非常大的,絕大多數的評論是積極肯定的。」
群裡面的中國醫生通過告訴外國醫生武漢在疫情初期是什麼樣子,後來怎麼克服的,傳播了一種正能量,提供了精神上的激勵。「有些國外醫生在私下裡跟我說,他們一開始對這個東西是一無所知,很恐懼,跟武漢的同行交流之後,心情就趨於平靜了。」葉柏新說。
此外,國外有些醫生有物資方面的需求。「比如私下裡聯繫我說能不能給他提供醫療物資方面的援助,我就把他加到另外一個醫療物資的群裡去了,讓他得到了幫助。」葉柏新說。
在運作這些群的過程中,葉柏新感慨萬千。「我覺得我們武漢的醫生真的很偉大,我建了群之後,武漢的同事、同行都踴躍參與,都說希望為世界的同行做一點事情。我還發起了捐助,不到2個小時就有100多個人認捐,大部分是武漢的醫生。」他說,「在武漢最緊急的時候,全國各地、很多國家都在支援武漢。所以我們武漢的醫生現在就可以把這種感恩之情、回饋願望以及一種責任感、一種擔當,變成一股股的力量,匯聚起來,為全球抗疫做一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