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有一個女生「火了」,她叫王冰冰。憑藉一則央視新聞發布的《快樂小草》的新聞走紅網絡,被稱為「央視最美女記者」。
和一般網紅不同,大家對她的形容是「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初見她,容貌甜美,聲音動人,在央視鏡頭下顏值也相當「能打」,活脫脫的「人間初戀」;
進一步了解,她是在崗8年的資深記者,常常第一時間奔赴新聞現場的記者,參與諸如「農業項目、黃河水土保護、空軍裝備、旅遊新聞」這樣的重大新聞報導,面對突發情況,毫不膽怯,冷靜應對;
走紅網絡後,她美而不驕橫,紅而不放肆,繼續踏實地工作,在萬人追捧中始終保持清醒。
隨著王冰冰登上各平臺熱門,有人在知乎上提出問題:
「如何看待央視女記者王冰冰走紅?」
其中有一個回答獲贊1.9萬:
我認為王冰冰值得!
作為一個985高校畢業的高材生,在記者行業一線上兢兢業業奮鬥8年的前輩,同時具備甜美可愛宛如大學生的外表,搭配清新舒暢的主持風格,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記者之路。
王冰冰的火不是突然造就的,而是厚積薄發,是付出多年應得的回報。2012年畢業她就成為了一個記者,已經幹了整整8年了。人們只記得她光鮮靚麗的外表,卻不了解一個外景記者的辛苦。
速食時代,太多魔幻的事情發生,每天都有網紅迅速佔領我們的視覺領域,被推上各大平臺熱榜,又莫名地消失。人們仿佛已經忘記,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實打實的努力。
像王冰冰這樣厚積薄發的」網紅「,堪稱一股清流,她的走紅基於8年記者生涯磨練出來的過硬的業務能力。
在她的走紅視頻《快樂小草》中,她連續5分鐘對著鏡頭播報新聞,一鏡到底。語言組織能力強,邏輯清晰,講解通俗易懂。
作為常駐吉林的特派記者,王冰冰經常要長時間處於極低溫度下進行新聞報導,有一次播報查幹湖,連續半個月在一米厚的冰面上,每天待至少7、8個小時。
因為有過硬的採訪功底以及豐富的採訪經驗,2019年央視春晚吉林分會場的彩排現場,她採訪一線明星也毫不怯場。
快餐文化下,有些人為了走紅而譁眾取寵,通過搞怪、胡鬧、醜化自己,甚至製造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鬧劇來取得關注;
還有些人,急匆匆地加入流量洪流,或是被虛無的鮮花和掌聲蒙蔽,或是被他人操控,疏忽學業,中斷事業,醉心網絡,一輪資本紅利過後,卻再無人問津。
而王冰冰有著「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從容。作為一個讓無數年輕人從此愛上看新聞的「明星記者」,走紅後,她沒有藉機炒作。
她一如既往地低調,在網絡上除了在央視的工作,甚至搜不到一絲一毫的個人信息。
她對「走紅」這件事始終抱著敬畏之心,她曾經在節目中坦言:自己只是個普通人,並沒有過人之處,害怕自己承擔不起這突如其來的名氣。
王冰冰有著極強的自控能力和清醒的頭腦,她不被短期利益遮蔽雙眼,她只是繼續踏實工作,保持對公眾、對新聞事業的尊重,這也使她更具魅力。
「成為網紅」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這個身份看起來不需要付出什麼,可能僅僅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就能將人捧上雲端,收穫財富或者快感。
與之相類似的還有網貸、非理性購物等行為,都是人的僥倖和懶惰心理被放大,一味追求「迅速獲得滿足感「。面對這樣的「美夢」,成年人尚且難以自控,更何況孩子。
對於不具備分辨是非能力和欠缺自控能力的人來說,這種能夠快速帶給人滿足感的事物,如同潘多拉魔盒,它會使人在一陣陣大眾狂歡中失掉作為理性個體的思考能力。
在這個時代,需要更多像王冰冰這樣的「網紅」,讓我們看清,世界上沒有平白無故的鮮花和掌聲。
美麗的花朵轉瞬易逝,而有內涵的生命才能夠得以持久。一個具有香氣的靈魂也需要時間的沉澱和不斷的努力。正如約翰·格雷曾經說過:
如果孩子要什麼有什麼,他們就永遠不會有耐心,更學不會延遲滿足;
如果孩子們事事順心,他們就學不會合作;
除非孩子們感覺到痛苦和失去,否則他們就無法學會同情和尊重;
除非孩子們身處逆境,否則他們就學不會勇氣和樂觀。
學會自我控制對於成人來說也是一項不小的挑戰,而對於自我控制尚未完全發展起來的孩子來說,自控力更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能力,而「延遲滿足」則是培養自控力的關鍵概念。
提到延遲滿足,總會從經典的棉花糖實驗說起:20世紀6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實驗中,實驗者給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棉花糖(或其他獎勵物),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能吃兩顆。在實驗中,孩子的表現各異,有的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而有的孩子則控制住了自己,最後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兩顆棉花糖。
十幾年後,研究人員再次找到了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糖而等待更久的孩子,普遍比那些缺乏耐心一口吃掉糖的孩子更加成功。
實驗者因此認為,延遲滿足能力與人生的成功呈正相關,因為他們表現出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所以,今天我們要好好說說延遲滿足,為什麼我們要讓孩子不要馬上吃掉眼前的棉花糖?
01
孩子能夠學會等待
在許多情況下延遲滿足都與等待相結合,因為孩子必須通過等待才能實現滿足感,而這無疑能培養孩子的耐心。
當孩子學會有耐心時,他便能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更能夠堅持不懈地實現目標。
02
更具有計劃性和目標性
由於延遲滿足是為了實現更大的目標而暫時抵制眼前的誘惑,因此它對孩子學會一步步實現目標異常重要。
同時,抵制誘惑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為目標做計劃。當孩子具有計劃性和目標性時,他們就更有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取得成就。
然而,別誤用了延遲滿足。有許多對延遲滿足的理解誤區:
何為「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發展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指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而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從這個定義可以了解到:
1.延遲滿足與自我控制有關,即必須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2.延遲滿足的目標是為了實現更大的目標。
延遲滿足≠一味打壓欲望
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讓孩子學會等待,否認孩子一切需求。其實並不然。延遲滿足的前提是讓孩子抵制「不必要」的欲望。孩子合理的需求仍需要即時滿足。
延遲滿足≠強制等待
在延遲滿足的概念中,「滿足」仍然是最終的結果,因此最終仍然要讓孩子得到「滿足」,並且得到更大的滿足。
因此,延遲滿足不是強制孩子等待,而是要培養孩子的長遠目標,讓孩子看到更大的「目標」或「誘惑」後,自發地抵制眼前的誘惑。
培養延遲滿足的3個策略
延遲滿足是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自主地選擇與發展。在培養孩子延遲滿足時,你可以嘗試這麼做:
「想要的」東西可以用來培養「延遲滿足」
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應該等待,如當孩子要喝水時就應該及時滿足。但你可以嘗試用孩子「想要的」東西,如糖果、蛋糕等,來培養他的延遲滿足。讓他學會控制自己,進行等待。
做讓孩子信任的成人
當你向孩子許諾只要他等待就能獲得某種獎勵後,一旦他完成了任務,請務必履行自己的承諾。延遲滿足應該是建立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下,只有獲得了孩子的信任,他才能夠主動地選擇去等待。
教孩子一些等待的方法
在「棉花糖實驗」當中,研究者發現,成功等待最後吃到兩顆棉花糖的孩子在等待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控制去吃棉花糖的欲望。
比如,有的孩子假裝睡覺,有的孩子開始唱歌,有的孩子乾脆離開座位走來走去,這便是他們最終成功使用的策略。
因此,在生活中,當你想讓孩子學會等待時,如排隊買東西時,你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等待的方法,比如唱歌、數數、自言自語或者做別的事情,幫助他分散注意力。讓孩子掌握具體的方法,能夠幫助他學會更好地控制自己。
資本是速食的,但教育不能,孩子的成長是最無法速成的。只有經過長久的時間積澱和漫長的努力積蓄,孩子生命才更有張力和韌性。
讓孩子別急著吃眼前的棉花糖,學會等待,學會忍耐,孩子的人生擁有的將絕不僅僅是眼前這一小塊糖果,還有更加珍貴而持久的禮物。
親媽學堂(米媽):
我是一名大學老師,也是一個公益紀錄片導演。本科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留英雙碩士,有14年教育教學經驗。同時,我還是一位媽媽。三重角色使我時刻審視著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所有我分享的,都是基於自己從教、為母經歷的真實教育案例和思考。我倡導無論如何都要自己帶孩子,也希望為媽媽們打造一個「舒適圈」,減輕帶娃負擔。歡迎關注、轉發分享、討論、提問,一起探討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