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無國界」。可話雖如此,面臨國家斥巨資培養的物理天才,卻在哈佛大學畢業後選擇加入美國國籍,成為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一事,依然引起了無數網友及社會各界的熱議。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一個培養天才的地方,有人讚揚他的因材施教,也有人在詬病他的揠苗助長。然而,無論褒貶其中走出的一些天才們,還是引起了世人的關注,1983年出生的尹希就是其中的一員。
尹希九歲半入讀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12歲便以572分被中科大九六級少年班錄取,他是那一屆年齡最小的一名大學生。2001年讀完五年制本科的尹希,拿著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前往攻讀物理學博士,並在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
可此時的哈佛卻犯了難,這種天才自然是捨不得讓他就這樣走掉的。哈佛打破了三百年的老規矩,向尹希拋出了橄欖枝,允許他留下繼續進行物理學研究。2015年,哈佛大學物理系誕生了,年僅31歲的正教授尹希。
其實,我國花大量心血資金培養出的人才,最終卻是深情留不住為別人做嫁衣,已經不是一兩次了。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1997年高考恢復後,到2018年的40多年間,留學「鑲金」的人有585.71萬人之多,其中有432.32萬人成功完成了學業,365.14萬人選擇回到「原產地」,而剩下超過七十萬人選擇留在「出口國」。
這七十多萬人中,大多都是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這對我國造成的價值流失顯而易見。而紐約時報給出的數據更是扎心,竟有92%留美博士不想回國。那麼,如此巨大的人才流失,真像是外國網友所說的,因為我國教育質量不行嗎?
第一,全球教育前五名國家排名依次如下:芬蘭、韓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我國的確是榜上無名,教育質量也有待加強。可如果我國教育質量太差,怎會培養出如此多的學霸高分考取國外留學呢?可見外國網友們太以偏概全了。
第二,人文教育體制相當欠缺,「應試教育制度」的確能夠促進公平競爭;可帶來的弊端也很嚴峻,它使學生成績成為了,學校評判學生和教師優劣的第一標準。還形成了學生、家長、學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惡性捆綁。
造成的「畸形產物」有兩個:其一,強化分數、弱化了道德素質;所謂人才,必須是德才兼備才算完整。而德育的核心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俗稱三觀正。知恩圖報,不虛榮、不拜金、不崇洋媚外等,都是人才必不可少的品質。脫離了德育教育的學生,只是有才無德的「分數收割機」。
其二,導致青少年一代理想視野狹窄;由於唯高分是圖,唯好文憑才有用的盲目升學心理,導致學校、家長思想越來越狹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家長只教育孩子為了學歷,職稱和金錢而奮鬥,「精忠報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思想境界愈發減少。學生們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自己的聖賢書,學成之後自然不會懂得「大我」,反而為了「小我」而紛紛投向國外留學發展,「樂不思國」。
客觀方面:第一,人才體系的建立和鞏固不夠完善;舉個典型例子,很多「海龜歸」回到中國,可相關企業卻留不住。他們在入職前允以對方豐厚稿酬,可「海龜」們入職後,以各種理由缺斤少兩不兌現承諾。
學校方面:引進「海龜版教書匠」後,問題也是層出不窮。比如,科研獎金大打折扣,學術研究拉幫結派,論資排輩。資歷老的固步自封,「海龜」新人難以嶄露頭角。「尹希」們認為國外評選教授是由專業的委員會,通過審核其研究工作是否真的有效可行,而不會像我國有時候看的並不是學術研究價值,而是看「人際關係」。
第二,現實「收入方面」;縱然我國對於留住優秀留學生越來越重視,給的待遇也相對提高。可留學生們用一生辛勤汗水完成的工作事業,收入卻在很多城市買房依然困難。加之國外求賢的高薪誘惑,自然是「擇木而棲」。
第三,潛在的「惡性循環」;由於留不住人才我國教育質量提高比較緩慢,想要有頂尖的學術造詣,只能去國外「鍍金」。由於見識了更為完善的科研環境和人文學習環境,「中國芯」們漸漸喪失愛國主義情懷。
而國外為什麼能夠,吸引我國不少留學生駐足呢?首先,國外擁有的相對自由的學術交流氛圍。其次,提供的薪酬待遇也比國內高很多。最關鍵的是,美國還拋出綠卡誘惑,尤其是博士生可以加速拿到綠卡。
然而2020年相關疫情波及世界各地後,大量海外人士紛紛踏上回國的行程。其中也不乏一些平常崇洋媚外,對祖國各種嫌棄的華僑留學生,以及海外務工人員。留學生畢業後何去何從,雖無可厚非。但還是希望未來我國可以少一些「尹希」,多些「錢學森」「鄧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