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獎」作為中國大陸電影界,最具權威、專業的電影獎,在今年金像獎金馬獎狀況頻出的襯託下,更受到中國社會各界的關注。
而最令我關心的是《流浪地球》和《我不是藥神》,這兩部電影的高光時刻落在哪裡。
金雞獎也不負所望,頒給了《流浪地球》最佳錄音。(中國科幻電影加油!)
頒給了《我不是藥神》最佳故事片獎,且其導演文牧野先生獲得了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激動之餘,忍不住再次重溫那場夏日感動,於是有雜感一篇。
謹以此篇,慰藉一度無法抑制的熱淚。
那個初夏,在去看《我不是藥神》之前,吃了很多有關這部電影的公眾號、朋友圈、各大網站的安利。
我粗略的了解,又去看了與《我不是藥神》類似題材的,斬獲了奧斯卡六項最佳提名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在我看來《達拉斯買家俱樂部》有鮮明的好萊塢特色,個人形象的塑造很成功,在撕裂與絕望中的治癒也很入心。
但可能是我是個喜歡看煽情情節的人,所以對於這種個人主義英雄特色太過於濃厚的電影,我總覺得是不是少了一些主人公與病人互動的挖掘,少了一些普度眾生的悲憫情懷。
但不可否認這是部好電影。而《我不是藥神》又被成為中國版《買家》。
所以打算去看一看這部18年殺出的封神之作。
在眼淚落下來的時候,我內心除了感動更多的是感激。
感激《我不是藥神》以喜劇為噱頭將觀眾拉進影院,讓國產電影的商業之風和觀眾娛樂至死的消費主義,直面這向死而生的人間深情。
不是說中國熒幕電影,終於有了類似韓國《熔巖》這樣刺痛人心、刺痛社會的電影風格。
而是終於可以將類似《盲山》這樣現實到被禁的電影搬上大熒幕。
包裝精緻卻不改變其批判現實主義本質的展示給觀眾看。
而《我不是藥神》中無論是「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
還是被呂受益、黃毛兩人的死所改變的,圓形主人翁形象程勇,都深刻地詮釋了向死而生的希望與力量。
「向死而生,反求諸己。」韓國電影的反求諸己註定了它的自由與影響。
但中國電影的向死而生,也註定了總會有那麼一些真正熱愛電影的電影人,從夾縫中頂開不久後國產電影廣闊的天空。
這才是最讓人感動的。
寫這篇雜感的時候,我腦海中一直出現《藥神》中,程勇在印度街頭的那個片段:
在一片白霧濃濁中仰視兩尊佛像,像是如蟻如芥的芸芸眾生與無法抗拒的命運的對視。
那樣詩意而蒼涼。
這個片段讓我想到了馮小剛導演的《芳華》——同樣賣座又叫好的電影中何小萍夜下獨舞的片段:
精神失常的女子聽到熟悉的曲子,推開逼仄空間的門,合著皎皎的月光,在天地間起舞。
那樣的詩意而自由。
不知道為什麼會想到這個,我想表達什麼呢?
雜感罷了。
或許是身體裡還留著夏日感動後的餘韻。
或許是因為中國電影的向著陽光的野蠻生長。
或許只是這一地澆揉的月光。
只是夜深了,我思及到此,內心是充滿溫暖與安定的。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