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十月育兒小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東東爸爸最近又胖揍了兒子一頓。當天,東東爸爸在客廳裡看電視,等到他看完電視回到書房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書被撕壞了,不用想便也知道這是淘氣的東東幹的。於是東東爸爸來到客廳質問正在玩遊戲的東東「我書房裡的書是誰撕壞的?」東東聽後頭也沒回地表示「不是我撕壞的,應該是家裡的咪咪,我剛才還看見它從你的書房裡出來呢!」
孩子說得有鼻子有眼的,但是很明顯這是孩子在撒謊。東東爸爸對此有些生氣「如果你承認,爸爸就原諒你,不然爸爸可就真的生氣了!」聽到爸爸這樣說東東還是一口咬定是貓咪,真的是實力甩鍋。看到兒子如此堅持推卸責任,東東爸爸很是生氣。
1.遇事逃避責任
當孩子缺乏責任心的時候,孩子的身上很容易表現出逃避責任的行為表達。孩子們習慣把問題的原因推卸到其他因素上,而不願意承認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的。日常生活中,缺少責任心的孩子更容易做出誣賴他人的行為。
2.習慣以自我感受為中心
孩子缺少責任心時會更加注重自我感受,感到辛苦便想要去讓他人代勞。孩子更加注重自我感受而忽視了自己是否給他人帶來了負擔和麻煩。孩子習慣以自我感受為中心,缺乏推己及人的責任感。
3.遇事容易半途而廢
孩子沒有責任心,遇到困難時更加會容易放棄,半途而廢的情況也更為常見。沒有責任心的支持,孩子的行為上缺少責任感,更加不懂得堅持,也容易向問題和挫折作出妥協。
在高速上警察對車輛進行檢查,在查到一名廂貨司機的時候,警察發現這名司機的神情緊張、舉止怪異。於是警察進行了深度詢問,最後發現這名司機無法提供駕駛證以及身份證。
通過調取相關信息,警察發現司機是未成年人。當警察想要對其進行處罰時,一起和兒子駕車出行的父親則替兒子辯解道「他還是個孩子,求你不要處罰得太重。」
1. 父母過度保護
當父母對於孩子的生活幹預度較高,對於孩子的保護過多的時候,孩子身上很難會表現出有責任心的一面。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孩子習慣讓父母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孩子們習慣了父母的庇護,更加容易習得不負責任的為人處事方式。
2. 父母的表達無意間教會了孩子「甩鍋」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們開始為孩子的錯誤行為找藉口。比如說孩子不小心碰到了頭,父母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就會責怪孩子碰到的桌子,聲稱是因為桌子「不聽話」這才坑碰到孩子的。這種父母幫忙甩鍋的教育理念顯然為孩子傳遞了逃避責任的認知概念。
3. 父母的教育過於嚴格
父母的管教較為嚴格時,孩子會很害怕失敗,孩子放大了失敗的恐懼,更加無法正視自身的行為表現。父母的嚴格教育方式讓孩子不敢去主動面對問題背後的後果,孩子更希望通過逃避、推諉的方式來應對。
在父母教育中,有必要對孩子的責任心培養給予一定的重視和關注,把孩子培養成有責任感的人才能夠讓孩子更有擔當,更加能夠實現自我提升。
在傍晚,一名寶媽帶著3歲的兒子來到了警局。當天,寶媽在廚房做飯,而閒著無聊的孩子居然把媽媽放在陽臺的空玻璃瓶從陽臺上扔了下去。當孩子天真地拉著媽媽看的時候,寶媽這才意識到孩子闖禍了。
於是寶媽趕緊帶著孩子拿上掃把去樓下打掃破碎的玻璃。在檢查後寶媽擔心有路人受傷,於是趕緊去警局詢問有無受傷報警的情況。民警表示並沒有人報案,對於寶媽有擔當的教育態度也給予了表揚,同時也提醒了小寶寶高空拋物的危險。
1.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當孩子發現有父母替自己承擔責任後,孩子的行為就會比較隨意,孩子內心的責任感也會相對薄弱。家長們有必要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錯誤行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讓孩子心中的責任意識得到強化。
2. 父母為孩子做好日常的言行示範
在父母教育中,培養孩子身上的責任心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則。當父母們懂得約束自身言行並且勇於承擔責任時,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自身的行為表達會更加的規範,更加懂得勇敢去面對後果。
3. 激發孩子行為中的責任感
當孩子做了一件非常有責任心的事情時,父母們要懂得對此及時地給予表揚,這樣孩子身上有責任心的行為就會被強化。父母也要找到激發孩子身上責任感的契機,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承擔責任的成就感。
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遇事有擔當,不會輕易推卸責任的人,這才是父母教育的成功。擁有責任心的孩子更加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更加懂得堅持。大家對於孩子身上的責任心培養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本文由十月育兒小日記原創,關注我,每天學習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