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關注 | 陳振明:公共管理學科發展前瞻

2020-12-16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目前,公共管理學科的成熟程度及科學性如何?判斷一個學科及研究範式是否成熟的基本依據或主要標準是:學科範圍和邊界的確定、學科知識的增長或累積、研究方法的適用性和獨特性以及學科社會建制的相對完善。用這些標準來衡量,公共管理學(公共行政學)雖然早已是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但還不能滿足主流社會科學所要求的標準,很難說已成為一個成熟的學科(或託馬斯·庫恩所說的「常規科學」)。由於不能充分滿足這些評價標準,所以,在公共行政學百餘年的歷史發展中,幾乎一直伴隨著學科身份與合法性問題的爭論,並屢屢出現學科的身份危機或認同危機。



陳振明教授


迄今為止,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學科定位與性質的模糊性一直困擾著公共管理學或公共行政學的研究。詹姆斯·W.費斯勒在《公共行政與社會科學》中認為,研究者被強求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選擇,在理論建構和數據收集與分析之間選擇,在處方性和描述性之間選擇,在純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之間選擇。而學科範圍和主題過於寬泛使得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呈現出分散而龐雜的圖景,缺乏主導性的分析框架,無法建立起一個為多數人所接受的累積性知識基礎。胡德在《國家的藝術》一書中說:雖然近年來公共管理引起了大量的討論,在世界上有許多關於「範式轉變」的談論。但是,還沒有形成關於分析公共管理的普遍認同或接受的基本知識。


公共行政的科學研究由於不能發展出可以與自然科學及主流社會科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相媲美的積累性知識體系而屢受批評。「大量的公共事務和行政的研究都在當代問題中跳來跳去,無視過去的經驗和研究,這導致了今天積累的成果大部分都是亂七八糟的大雜燴。」大量的研究及成果被判定為是前科學的,只是對問題或變量所做的概念界定或描繪,並未對假設進行檢驗;許多研究是問題導向或實踐導向的,是「應用性的」而非「基礎性的」,往往囿於對政策或行政經驗的描述,因而對學科知識的積累沒有貢獻。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基本原因是缺乏嚴謹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對經驗—實證研究方法應用不足。「除了缺乏方法嚴謹性外,公共行政研究不能識別出對該領域最為重要的中心議題。」(理察·C.鮑克斯語)公共管理學科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制約了學術研究質量的提升和學科發展的突破。因此,明晰學科邊界,引入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形成規範的研究範式,加強理論建構,拓展或深化相關主題領域研究,促進知識增長,就成為目前公共管理學科發展必須著手解決的關鍵問題。


為公共管理學「劃界」


為公共管理學「劃界」就是要弄清公共管理的學科性質,限定研究範圍,梳理核心的研究領域和提煉重要主題。公共管理學或公共行政學與主流社會科學不同,前者被認為是一個為知識而知識的領域(純科學和經驗科學),後者被認為是一門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學科,基本上與法律、教育、管理、規劃、建築等屬於同一類型的學科。在沃爾多看來,公共行政不同於社會學和政治學,它既是一種研究,也是一種實踐。


公共管理學或公共行政學是一個跨學科而又分散的知識領域,許多學科為其發展做出貢獻。它自身要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學科而不是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的附庸,需要發展出自己的嚴謹的研究方式。為此,必須弄清公共管理學與相近學科的關係,聚焦本學科的核心問題,梳理出基本的研究領域或分支學科,並提出值得研究的學科問題。


有學者認為,有兩個核心議題貫穿公共行政學發展歷史的始終:一是公私部門的異同以及公共行政區別於工商管理的特點;二是政治—行政的分界。以這兩個問題為焦點,可以把公共行政學的知識集中起來;搞清楚這兩個問題也有助於確定公共行政學與前述相鄰學科的邊界。同時,要梳理並劃分公共管理學的主題領域或分支學科,提煉出重要的學科問題,並加強對這些分支學科及重要主題的研究。聚焦並推進這些主題領域的研究,必將大大夯實公共管理學科的知識基礎。


引入多樣化的研究方法


《公共行政研究:對理論與實踐的反思》一書探討了公共行政學的學科「身份」和地位問題,特別是從方法論構建的角度對如何實現公共行政知識增長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前公共管理領域研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並評估了公共行政博士論文的質量。該書的編者認為,研究方法的差距是造成公共行政學的知識及其應用與其他學科存在顯著差距的根本原因。在該書中,G.B.亞當斯指出,技術理性導致了公共行政持續的非時間性,即存在忽視和貶低歷史及背景的傾向,窄化了公共行政的研究途徑,加重了對公共行政合法性的質疑。因此,公共行政的研究不僅需要定性方法,也非常需要批判性的、以歷史為基礎的研究。丹勒克對邏輯實證主義進行批判,認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應走向平等和整合的「高階系統理論」;鮑克斯則指出,在沒有對其他實踐導向的領域如法律、規劃和工商管理進行對比的情況下,得出公共行政學劣於主流社會科學的結論無疑是草率而缺乏支撐的。


針對缺乏嚴謹研究方法的問題,學界應該加強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論的探索,引入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術,這包括從問題或假說的提出到理論的形成、檢驗和發展的整個研究過程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及技術。當前我國的公共管理研究特別需要加強對經驗的研究或對實證分析方法及技術的研究、引進和應用,補好經驗分析方法及技術的這一課;同時,20世紀70年代之後發展起來的後實證主義以及後現代性、詮釋性和批判性的分析方法也值得關注,還必須借鑑並應用當代科學方法論(如系統分析)和數學、統計學、經濟學等學科所發展起來的、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計算機技術,從而奠定研究方法論基礎,由此推動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科學化、學術化水平的提升。


當前,要特別關注大數據和智能化時代來臨及其所引起的思維方式與認知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大數據時代開創了科學研究的「第四範式」——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或數據驅動的知識增長。這是吉姆·格雷在2007年首先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在科學研究及其範式的演進歷程中,最初是實驗科學——幾千年前科學以實驗為主描述自然現象;接著在過去的幾百年有了理論研究分支(理論科學),利用模型和歸納科學,得到了克卜勒定律、牛頓運動定律和麥克斯韋方程式等;然後,在過去的幾十年,科學出現了計算分支(模擬科學),對複雜現象進行仿真;到了今天的數據爆炸時代,出現科研信息化(e-Science),將理論、實驗和計算仿真統一起來。


大數據時代人類行為的可預測性大大增強。巴拉巴西在《爆發:大數據時代預見未來的新思維》一書中指出:在大數據時代,人類行為的數據終於可以被系統地、規模化地掌控了,研究和預測人類的行為變為可能,大數據時代產生如此多的電子蹤跡讓研究每個人、每個群體,甚至整個人類的習慣成為可能。這對以人類集體行動以及決策與管理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的公共管理學將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MIT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阿萊克斯·彭特蘭等人致力於建立一門基於大數據的人類行為計算的科學——計算社會科學或社會物理學。他說:「近年來,社會科學持續經歷著遺產數字革命,其標誌就是正在興起的計算社會科學。」社會物理學則被定義為大數據與社會科學理論的結合,研究思想或想法的交換如何驅動人類行為——人們如何合作以發現、選擇和學習策略並協調行動。


推動公共管理的理論創新


中國公共管理學應立足於我國及當代世界的公共管理實踐的研究,著力進行理論建構和學術創新,形成中國學派與中國風格,促進公共管理知識的增長和積累。中國公共管理的學科發展及理論構建需要世界眼光,既要突出本土化及其傳統,採取中國立場,解決中國問題,發出中國聲音;又要具有全球視野,面向世界、開放包容、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彰顯中國特色。公共管理的學科發展及理論構建必須具備開放的心態,繼續緊跟國外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發展、演變、動態與學術前沿,注意借鑑和吸收全人類包括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的成果,立足於我國的國情及現實的公共管理實踐進行深入研究,批判、改造、消化和吸收其中的科學成分以及合理因素,進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


有多種理解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方式,因而也就存在多種知識增長及理論建構的途徑。一般認為,當代公共管理研究有三種主要的研究模式或知識增長的途徑——解釋性(實證性)研究、詮釋性(歷史—解釋)研究和批判性(辯證—批判)研究。在傑伊·D.懷特看來,解釋性或實證性研究固然重要,但詮釋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也同等重要,詮釋和批判應該被看作公共行政知識增長的合法貢獻者,公共行政學的大量知識正是這樣得以發展的;瑪麗·R.施密特認為,與科學的研究(通過演繹、理論檢驗和受控制的實驗進行的研究)不同,直接的、親自參與的知識類型同樣十分重要。它們僅僅是我們對豐富和複雜現實的不同理解方式。


正如懷特和亞當斯等人所指出的,公共管理的知識和理論發展應該以多種方式進行,包括假設檢驗、案例研究、比較分析、行政和政策過程分析、資料(內容)分析以及對該領域的整體或部分的歷史詮釋(歷史研究)、演繹論證、哲學批判和對行政經驗的個人反思。


要注重後學科時代的公共管理研究。近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走過從整體(或總體)到分化或專門化的歷程——從政治經濟學、精神科學(道德哲學)和國家學(官房學)到統計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新)史學等。而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則由專門化向整體化演變——知識產生方式由學科導向轉入問題導向,跨學科、交叉學科和綜合性研究以及知識融合與學科統一成為主導趨勢,進入所謂「後學科時代」。公共管理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交叉學科和綜合性的專業領域,必須關注後學科時代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這一新趨勢。


促進公共管理的知識應用


處於國家治理轉型時代的中國公共管理學科有大量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需要研究與解決。當前,有如下主題領域需要更多關注:政府改革與治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組織理論、政府工具研究、公共預算與財政管理、公共服務管理、社會管理及社會政策、非營利與第三部門管理、應急管理(危機管理)、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大數據方法等。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現代化,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等,都迫切需要公共管理理論的指導及其知識的更廣泛應用。


總之,30多年來,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數據化和智能化時代的來臨,公共部門改革尤其是政府治理變革的新浪潮席捲全世界,公共管理的理論範式和實踐模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科呈現種種新的研究途徑與知識形態;而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國家治理轉型急需公共管理的創新研究。因此,必須順應當代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推動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人文社科悅讀坊,如原作者如不願意本網站刊登使用相關素材,請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予以處理,聯繫010-57277590。

相關焦點

  • 陳振明:為公共管理學科劃界
    如何理解作為一個學科的公共管理學?公共管理學有哪些新的研究途徑值得關注?本文為陳振明教授的觀點。
  • 陳振明:中國公共管理學的辛勤耕耘者
    2020年「復旦管理學傑出貢獻獎」獲獎人、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陳振明主要從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領域的研究。他辨析公共管理的學科邊界和研究範式,提出在全球科技、產業、治理變革的背景下中國公共管理的實踐變化與學科轉型重構的思想。
  • 【2020復旦管理學獎】陳振明:中國公共管理學的辛勤耕耘者
    從事公共管理領域研究三十載,陳振明強調為公共管理學「劃界」,主張學科多元研究方法,推動學科理論創新,促進學科知識增長;提出中國政策科學的「研究綱領」,探索中國特色政策科學發展路徑;注重政府改革與治理以及政府工具的學術研究與知識運用,助力國家和地方的治理現代化;建構公共服務質量管理理論框架及評價指標體系,並在地方公共服務質量改進實踐中加以應用與檢驗……他致力於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與政治學理論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MPA講座預告|陳振明:後疫情時代的公共治理研究
    講座主題:後疫情時代的公共治理研究時間:11月21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主講人:陳振明教授陳振明: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中組部「萬人計劃」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4),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文化名家」,2008),第六、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共管理學科評議組成員兼第七屆聯合召集人
  • 2021考公共管理碩士(MPA)發展前景好嗎?就業方向有哪些?
    2021考公共管理碩士(MPA)發展前景好嗎?就業方向有哪些?MPA深受國人追捧,今年更是成為在職人員報考的主流學科之一。那麼它的發展前景和就業形勢到底如何,下面就由必尚考研為您解答。首先,mpa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在中國也已經發展了近十年。並且,由於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以及培養大量適應現代化公共管理的精英的需要,全國已有100多所高校開設了這門課程。
  • 學人觀點|陳振明: 新場景與新思考: 新發展階段的公共治理前瞻
    新發展階段的公共治理前瞻陳振明作者簡介:陳振明,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中組部「萬人計劃」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4),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文化名家」,2008),第六、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共管理學科評議組成員兼第七屆聯合召集人
  • 陳振明作品集合,小編力薦《公共管理學》
    陳振明,教授,曾先後就讀於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1990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楊百翰大學、德國行政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校的訪問學者。1991年晉升副教授,1993年破格晉升教授。
  • 美國公共管理MPA/MPP專業留學的大學排名
    對於美國碩士申請的人來說,選擇專業很重要,但是要想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除了看美國大學專業排名之外,還需要了解更全面的申請信息,諸如教學情況,發展前景,就業情況等等問題都是大家需要關注的,下面智課選校帝就拿美國大學熱門專業中的公共管理碩士專業的情況來給大家做個介紹,希望對計劃美國碩士申請MPA的人有所幫助。
  • MPA(公共管理碩士)竟然也有提前面試
    如果是公務員、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從事HR/行政管理等崗位的人來說,MPA公共管理碩士與他們的契合度相對更高。MPA難考嗎?印象中名校MPA的分數線更高呢!但是,你知道MPA也有提前面試嗎?主要參考指標如下: 1.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考核; 2.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學習成績、獲獎情況等); 3.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等; 4.綜合知識應用能力; 5.語言表達能力、思維的敏銳性及邏輯思維能力; 6.考生專業知識的應用和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 「新時代公共管理知識體系反思與重建」學術研討會暨《公共管理與...
    貢森(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常務副主任)6構建新時代的中國公共管理知識體系楊開峰(中國人民大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共管理學科評議組秘書長、全國MPA教指委秘書長)四、圓桌對話(一)(線下線上)時 間:1月9日14:00-17:00地 點:友誼賓館友誼宮二層9號會議廳
  • 公共政策書單 | 陳振明、謝明、楊宏山、朱旭峰等作品
    公共管理學科的朋友們,你的學習書單制定好了嗎?作為「中國公共管理出版重鎮」,人大出版社先後出版了十多個版本的公共政策學/公共政策分析教材,包括陳振明教授的多個經典版本,今年7月剛剛推出的謝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導論(第五版)》,還有今年4月推出的楊宏山教授的《公共政策學》,以及託馬斯·R.戴伊、威廉·N.鄧恩、戴維·L.韋默三位國際知名的公共政策學者的三個代表性教材版本。
  • 廈大教授陳振明:我的研究與思考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管年齡有...
    年過六旬的陳振明,言語鏗鏘而謙遜,一如當年那個在圖書館裡的青年。點擊視頻,了解更多陳振明教授的故事!陳振明主要致力於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領域的研究,為中國公共管理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中國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界定和相關理論研究方面,他提出要重視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劃界」與研究規範問題,並結合當前科技革命和治理變革的背景,提出需不斷拓展公共管理的學科內涵與主題,以推動中國公共管理的學科轉型與理論創新。他撰寫的多部教材和專著對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 湖南首屆高校公共管理學科院長(系主任)論壇長沙舉行
    論壇上,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李燕凌教授做題為「交叉融合建學科、差異突破謀發展——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匯報」的報告,全國MPA教指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唐任伍教授做精彩點評。
  • 基於範式分析的公共管理學科身份危機與發展路徑
    在中國公共管理學的學科快速發展的近20年間,經過學界和政界的共同努力,特別是伴隨著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教育和公共管理學術學位教育的蓬勃發展,公共管理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地位得以確立,學科的社會影響也在逐步增強。
  • 陳振明: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建構與發展
    公共管理是一門綜合性與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其內容涵蓋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改革開放40年來,在學界與實務界的共同努力下,公共管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得以確立,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初步形成,影響逐步擴大。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年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碩士(MPA)調劑工作辦法
    筆試科目為思想政治理論和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考試時間150分鐘。2.面試1.公共管理專業知識與綜合素質面試:(時間每人7分鐘)採取考官根據學員工作背景提問及考生現場抽取一個專業試題,考生現場回答的方式進行,內容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及相關現實問題。
  • MPA資訊:共生理論及其在公共管理學科的適用性研究
    這不僅對經濟領域內的產業共生、企業共生、開發區建設與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同時對於理解和推動其他社會領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不容置疑的是公共管理領域引入共生及其理論亦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價值。從理論層面上講,公共管理學科是邊緣性的交叉學科,學科自身的發展需要不斷借鑑、吸收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新的理論、方法以促使學科成長,提高學科理論的解釋力。
  • 中國人民大學2021年招收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研究生簡章
    為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多類型人才的需要,增強研究生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加快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優化的步伐,努力提高研究生選拔培養質量,積極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層次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我校2021年繼續招收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代碼為:125200。
  • 歡迎報考 | 浙江工商大學2021年公共管理專業碩士(MPA)招生簡章
    浙江工商大學MPA教育中心以公共管理學院為依託,擁有良好的學科基礎,公共管理學院堅持學術立院,在院長汪錦軍教授、名譽院長陳國權教授的帶領下,形成了一支基礎深厚的教學與科研團隊。學院以「知行合一」為理念,以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勝任21世紀公共管理領域領導重任的高級管理人才為己任。   公管學院現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社會保障二級學科碩士點,國土資源統計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市場監督管理二級學科博士點以及社會工作(MSW)專業碩士點和公共管理(MPA)專業碩士點。
  • 中山大學「案例中心杯」第三屆中國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賽決賽在...
    ,提高運用公共管理理論、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MPA教育中進一步推廣案例教學方法,使MPA教育與公共管理實踐、與國家發展大局更加緊密結合。全國MPA教指委有關負責同志,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教授,教指委委員、中山大學副校長馬駿教授,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夏書章教授,教指委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楊開峰教授,總決賽評審組組長、教指委論文案例組組長、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教指委戰略發展組組長、華中科技大學徐曉林教授,教指委招生培養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鄭曉齊教授,教指委師資培訓組組長、中央民族大學李俊清教授,教指委評估認證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