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鳳凰網《在人間》欄目發了一篇文章,以下內容摘自正文:
北京一戶殷實家庭,父母事業有成,想讓孩子在國內全程走「國際教育」路線,再去美國讀高中、大學。然而,一場疫情下來,計劃全亂套了,這家人迄今為止投入的400萬,也面臨 「打水飄」 的風險......
我們到底該如何為孩子走向世界做準備?高考,常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對於低齡留學生家庭而說,選擇國際教育也是走上了一條獨木橋,做出選擇後,就很難再回到國內公立教育體系。
疫情之下,高考是個確定的結果,而留學的獨木橋通向哪裡,則充滿了得失未知的憂慮和不確定。
韓天溢的母親蘇文平說,「我們已經投入了近400萬元,如果因為疫情沒法出去,我們肯定會覺得不甘心。」
按照原計劃,韓天溢下個月本該在美國上11年級(相當於國內高二),然後留在美國上大學。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一家人的計劃,韓天溢不得不擱置留學計劃。
在家中上網課的日子對韓天溢的自律有不少挑戰,而更大的壓力是來自不甚明朗的求學之路。
韓天溢的父親韓衛學從事礦產生意,經常國內外出差,母親蘇文平經營著3家幼教培訓機構。蘇文平出生在北京良鄉農村,家中兄弟姐妹5人。「小時候家裡條件差,那時候我就意識到要改變命運,必須走出農村。」蘇文平說。
韓天溢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在北京市海澱區一所國際學校寄宿就讀。四年級時,父母就規劃好了他的求學之路——出國念書。
在蘇文平的規劃裡,韓天溢應該在父輩的基礎上,「帶領家族再上一個臺階,實現階層的改變。而出國,是第一步。」
2018年9月,上國際學校的韓天溢與同校百餘名同學赴紐約某高中參加為期一年的交流學習。期間,韓天溢每天下午2點放學後就被中國老師接回宿舍,「每天兩點一線,沒辦法跟美國本土孩子一樣參加各種課外活動」,韓天溢始終覺得沒有真正融入美國教育環境。
2019年6月,學期結束回國,韓天溢向父母表達了轉校到美國另一所高中念書的想法。今年2月份,美國疫情尚未大規模爆發。韓天溢通過網絡筆試和面試,以一等評級的成績獲得美國紐約聖安東尼高中的錄取通知書。
為了準備9月份入學,韓天溢原本報考了3月23日的託福,但因為國內疫情集中爆發,考試被取消。6月份他再次報考託福,再次被取消。
「後面的SAT、AP都不能考了,預約的美國籤證也沒法辦了」,韓天溢說。
按照規劃,韓天溢原本打算在美國高中畢業後,申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商科。如今出國受阻,想調整回普通高考的求學路徑同樣困難。
「我們同學從小都上的國際班,都知道將來不會走高考的路」。國際學校的課程幾乎都使用國外教材,課程設置也與國內不同。「連歷史學的都是美國史,怎麼參加高考?」
韓天溢四年級之後,蘇文平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了開拓眼界上,她和丈夫韓衛學經常帶孩子出國,「小學就帶他去了十多個國家,讓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才會知道一點點榮譽不算什麼,外面的世界更大」,蘇文平說。
「疫情對孩子影響太大了,不僅是眼前的學習,甚至可能影響他將來的人生」,韓天溢的母親蘇文平說。
蘇文平算過一筆帳,在韓天溢的教育上,家裡已經投入了近400萬元。「初三去美國交流學習1年就花了40多萬,高中後1年學費23萬。如果因為疫情沒法出去,我們肯定會覺得不甘心」,蘇文平說。
「如果去不了美國,我應該也不會參加國內高考,可能選擇英國或者疫情不嚴重的國家。」韓天溢說。
儘管如此,蘇文平依然不得不考慮備選方案。「必須參加高考的話,他還有1年5個月時間準備高考,就得趕緊轉成聲樂特長生,突擊培訓。最不濟只能在國內先上二本,再出去念研究生」,蘇文平說。
(以上為正文部分內容)
在眾多移民的動機中,子女教育是90%父母的目的。
文中的父母為了孩子將來出國讀書,從小就選擇國際學校,這麼多年投入了近400萬元,卻不知不覺限制了選擇,很難參加國內高考,去國外讀書的計劃也因疫情被影響。
如果想讓孩子開闊眼界,人生有更多的可能,不如選擇直接移民,辦一個國外的居留身份,讓孩子從小就體會國外的藍天白雲、快樂教育,父母也可以維持國內的事業,將來也可以選擇回國參加華僑生聯考,且省下了很多資金。互不耽誤。
例如選擇奧地利配額移民,讓孩子接受務實的德式教育——小學4年學習生活技能,讓孩子鍛鍊獨立生活的能力,不至於像國內很多孩子上了大學還什麼都不會;中學4年接受知識教育,並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高中選擇方向鑽研,是繼續研究某個領域,還是學習專業技能與工作。
例如選擇愛爾蘭移民,讓孩子從小接受純正英式精英淑女or紳士教育,未來上牛津、劍橋等世界名校,或在愛爾蘭世界500強公司發展事業。
例如選擇加拿大移民,讓孩子從小享受牛奶金等福利津貼,且接受加拿大高品質教育,未來好申請加拿大或美國名校。
如果你也是想為孩子早做打算的父母,不如考慮現階段就移民,比在國內上國際學校省錢省時省力,還能讓孩子在很好的自然環境和食品安全環境下健康成長!
想了解更多國家移民信息,快給我留言或私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