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這麼笨,講了這麼多遍還不會!」
老公給孩子講數學題,已經氣得暴跳如雷了!
孩子哭得稀裡譁啦。
我趕緊把老公叫了出去,讓雙方好好冷靜一下。
孩子既委屈又羞愧,覺得自己太笨怎麼也學不會。
爸爸既生氣又挫敗,這麼簡單的題孩子卻不會。
這其實就是我們在輔導孩子學習過程中抓狂的主要原因,心理學叫做知識的詛咒。
簡單來說就是你知道一件事物後,你就無法想像你不知道它。而當你想把你知道的知識解釋給別人的時候,因為信息的不平衡,你很難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給對方解釋清楚。感覺就是我們被知識「詛咒」了。
「知識的詛咒」來源於1990年伊莉莎白·牛頓(Elizabeth Newton)在史丹福大學所做的關於一個簡單遊戲的研究。
在這個遊戲中,她把參與者分為兩種角色:「敲擊者」和「聽眾」。
每個敲擊者會拿到一張有25首名曲(針對美國人民)的清單,例如《祝你生日快樂》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每位敲擊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從中挑選一首並通過敲桌子把這個節奏敲給聽眾聽,然後讓聽眾根據敲擊的節奏猜出歌曲。
這個遊戲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很艱巨。
在伊莉莎白的實驗過程中,敲擊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節奏,而聽眾僅猜出了其中的2.5%,也即120首裡的3首。 更有趣的是,在聽眾猜歌曲名前,伊莉莎白讓敲擊者預測聽眾猜對的概率,他們預測概率為50%。
這是為什麼呢?
當一個敲擊者敲打的時候,他聽到的是他腦子裡的歌曲。因為他知道那首歌的歌名,比如說「祝你生日快樂」,於是他的腦海裡一直在循環著這首歌——不可能避免在腦中聽到曲調。
但是對聽眾來說,他的腦袋裡沒有「歌名」這個信息,他不知道這首歌具體是什麼,也就聽不到這個曲調。
他們所能聽到的只是一串分離的敲擊聲,就像是戰爭時期的發電報的聲音,嗒,嗒嗒,嗒嗒嗒。
在試驗中,聽眾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分辨出樂曲,敲擊者對此感到震驚:
難道不是很明顯就能聽出來嗎?
當一個聽眾猜錯時,敲擊者的想法可能是:
你怎麼這麼蠢呢?
仔細想想的話,這種現象在生活裡無處不在。
物理學家兼哈佛大學教育學家埃裡克.馬祖爾認為:
對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給其他人的難度就越大。
我們輔導孩子作業時就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因為這道題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簡單,我們就會認為孩子也應該明白,但是孩子卻怎麼也不明白時,我們就會很抓狂。
同樣,學校老師講題時可能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認為很簡單的題,學生怎麼都不明白,就有點生氣。
所以,如果我們去給孩子或者其他人講一件事或某個問題時,就要考慮到雙方的知識是否對等。
當不對等時,就嘗試換個角度去理解,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去講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