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定州玉姐,我會每天都給大家一篇大家喜歡的文章,喜歡的朋友們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張藝謀仍成功創造了話題,應該是近年來,臺灣華語電影票房冠軍!《十面埋伏》慘遭兩岸三地觀眾的痛批導致第二周起票房急劇下滑。不過,以《十面埋伏》在臺北三千多萬臺幣的票房成績來看,張藝謀仍成功創造了話題,而張藝謀應該也是近年來臺灣華語電影的票房冠軍。
由於臺灣觀眾對華語電影向來不甚捧場,在香港每部分別都締造了五六千萬港幣(約兩億臺幣)票房佳績的《無間道》系列,在臺灣的票房也不過爾爾:《無間道》第二集臺北累計票房近千萬,雷聲很大氣勢如虹的《無間道》第三集也還是不到兩千萬。
而張藝謀兩部被罵得慘兮兮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卻都輕鬆就跨過三千萬門檻,《英雄》2003年更以七千多萬的票房贏過許多好萊塢大片 相較於和《十面埋伏》檔期接近的臺灣本土電影《五月之戀》票房只有百萬的慘況,張藝謀簡直是華語電影的賣座奇蹟。
張藝謀近年來頻頻啟用中港臺明星,不過,就算是明星也未必能吸引臺灣的觀眾。梁朝偉的《地下鐵》只有七百萬金城武的《向左走,向右走》有兩千萬,劉德華的《江湖》約六百萬,章子恰還曾有過不到十萬的《紫蝴蝶》。但這些人加起來在張藝謀的組合中卻成就了《英雄》和《十面埋伏》兩片加起來上億的臺北票房,張藝謀證明了臺灣的觀眾也不見得不看華語電影,至少他就讓大家都買票進了戲院,臺灣人並不是只愛看好萊塢而已,他們似乎並不介意邊看邊罵張藝謀。
有趣的是,張藝謀自出道以來就不斷被「本土觀眾」批判,但他卻部部電影開創出一片陌生的市場,打從上世紀80年代始的《紅高粱》、《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就讓西方觀眾羨嘆,也被本土派論者批為「專拍給外國人看的電影」。之後張藝謀順理成章成為票房和藝術兼具的導演,不僅部部影片登上世界級影展,也屢屢創下票房佳績。張藝謀在臺灣的票房既超過杜琪峯和王家衛,當然也輕鬆打敗所有臺灣導演。僅以票房論成敗的話,張藝謀絕非終結中國電影的人,反而是開創本世紀華語電影的最佳舵手。
華裔美國學者周蕾(Rey Chow)在1995年出版《原初的激情》(PrimitivePassions)這本討論中國電影販賣中國原始景觀和性給西方的專書,英文版封面是鞏俐在《菊豆》中的裸身。本書雖號稱討論「中國電影」,首篇還刻意從20世紀30年代阮玲玉演的《神女》談起,不過,作者其實大部分的篇幅都集中在討論中國所謂的「第五代導演」。由於本書出版於1995年,那時「第五代導演」在西方正一片火紅,就算是學術論著也仍有其時代氛圍。
因為張藝謀的紅,中國的電影工作者、影評人、學者全都有的忙 我這篇小文只是一篇搭著這股潮流的順風車。在龐大的電影產業(包括製作、電影相關論述以及觀眾反應)中,也只有張藝謀能不藉助好萊塢的力量,他用不著像成龍、周潤發、李連杰或李安得學會如何和外國人打交道,張藝謀至今不會說英文,他自外於好萊塢產業, 卻依1舊能製造龐大產值。要說誰最有能力抵抗好萊塢式的電影生產體系,那張藝謀應該得到冠軍。
希望大家喜歡,幫忙點點讚,謝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