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旅行,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是不可錯過的大熱門,它代表著閩南最有文藝氣息的海島風情圖。面積接近2平方公裡的小島分布著風琴博物館、菽莊花園、日光巖等景點。
登過日光巖的朋友都知道景區裡有座日光巖寺,它位於山門通往日光巖的必經之處,是一座傳統閩南特色的佛教廟宇,原來叫蓮花庵,因朝陽升起的時候整座庵堂最早沐浴在明媚的陽光裡而被稱為日光寺,又因為位於鼓浪嶼最高點日光巖之下,同時也叫日光巖寺。
由於地處離島,且在景區裡,日光巖寺不如南普陀等著名佛寺香火旺盛,不過很多到日光巖景區遊覽的遊客還是會焚香禮佛一番,其中閩南、廣東地區的遊客最是虔誠。
近幾十年,沿海地區快速發展,人民不再單純依靠農業和漁業,但在過去經濟不發達時代,沿海地區多靠捕魚為生,海上風急浪翻,險象環生,泛神信仰求的是一種心理安慰。廣東、福建一帶信徒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過去,沿海地區相對靠近內陸的地方雖然以農業為主,但人多地少,生活艱難,對神明佛祖的信仰可以帶來好好活下去的希望,這雖然或多或少帶有迷信的成分,但也對個人的行為帶來一定的約束,因為有信仰的人相信天上有千百雙眼睛看著,不敢亂作惡事。
日光巖寺建在日光巖景區面向廈門島方向,在寺廣場上可以欣賞半個廈門島的城景,鼓浪嶼紅色洋房建築群也盡收眼底。
日光巖寺面積不大,但五臟俱全。這裡綠樹婆娑,香菸嫋嫋,紅柱綠瓦的建築風格帶著濃鬱的閩南風情。
這種風格初看顯得俗氣,多看幾眼便覺精緻。
這些建築的細節處有很多細緻的雕刻,浪花形、龍形、花形屋脊也很有特色。
除了屋頂有嵌瓷一類的精緻建築工藝,橫梁及豎梁的繪畫也很精彩,內容多是和佛家有關的故事。繪畫配色鮮豔奪目,和建築物的主體風格相統一。
日光巖寺始建於明代萬曆丙戌年間,公元紀法為1586年,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在日光巖寺的紀年史上發現弘一法師四個字。弘一生前叫李叔同,是一位才子,曾經為民國時期的傳世名作《送別》作過詞。如果沒有他的神來之筆,這首歌不可能成為經典。
公元1936年5月至1937年1月期間,弘一曾經在日光巖寺閉關修行,編輯和撰寫了不少經典書籍。
多了解一些人文歷史再看日光巖寺,覺得厚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