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大會8號繼續在波蘭古城克拉科夫舉行。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中國福建省鼓浪嶼在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就在此前一天,青海省可可西裡也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截止到目前,中國的世界遺產項目達到52項。
至此,中國成為了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之一,
暫時和義大利並列第一。
鼓浪嶼是位於福建廈門九龍江入海口的一座小島,面積1.88平方公裡,自然環境優美。島上931棟歷史建築展現了來自不同國家的獨特情調。1842年,廈門成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外國領事、傳教士、商人紛紛進入鼓浪嶼,和當地中國人共同居住生活。
在島上,曾經有英國、法國等13個國家設立了領事館,建起了一棟棟風格各異的建築。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批華僑回國遷居鼓浪嶼,帶回具有東南亞風情的建築形態,而當地還保存著中國傳統的閩南建築,鼓浪嶼因此獲得了「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美稱。東西方的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廈門裝飾風格」建築。
除此之外,鼓浪嶼還率先建立了我國近代首批的幼兒園和學校,教授中英文、數學、體育和音樂,島上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歷史國際社區,
早期開放的歷史推動了鼓浪嶼的近代化進程,改變著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孕育了一批歷史名人,著名文學家林語堂、詩人舒婷、中國婦產科學的奠基人林巧稚等都曾在鼓浪嶼生活居住。
鼓浪嶼管委會主任 鄭一琳:鼓浪嶼成為近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具有高品質和早期現代化特徵的,國際社區的獨特範例,同時它又見證了亞洲全球化早期,各種價值觀念的交匯 碰撞和融合。
鼓浪嶼文化遺產
日光巖寺
日光巖寺位於全島制高點日光巖腳下,始建時間大致在明中期,初名「蓮花庵」,明萬曆十四年(1586)重修,後更名為日光巖寺。1936年,弘一法師曾在日光巖寺東廂寮房閉關養靜,期間編訂了多部佛學著作,為其靜修的房舍題匾,稱「日光別院」,並在寺中宣講《淨土法門大意》,吸引大批信眾雲集。
菽莊花園
20世紀上半葉,臺灣遷居鼓浪嶼的富紳林爾嘉,懷念臺北板橋故園,於1913年創建「菽莊吟社」並建菽莊花園。它在造園藝術上具有較高的成就,既運用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同時又融合了近代建築的樣式及西方造園的風格,創造出一座獨特的濱海近代文人園。藏海於庭院內的菽莊花園淋漓盡致地展現東方園林之美,它不僅是鼓浪嶼最重要的私家園林,也是中國嶺南地區最重要的近代園林之一。
三一堂
1927年以後,隨著定居於鼓浪嶼的教眾增多,廈門港禮拜堂、新街禮拜堂和竹樹腳禮拜堂三個堂會決定在鼓浪嶼聯合興建一座教堂,命名為「三一堂」。
重興鼓浪嶼三和宮摩崖題記
位於筆架山的三和宮摩崖題記篆刻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由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撰文,記載了王得祿在三和宮前整修戰船、募款興修三和宮並率師進兵臺灣圍剿蔡牽起義軍之事。蔡牽臺灣起義是清代嘉慶期間重大事件;清政府歷時數年調集重兵將起義鎮壓下去,該石刻見證了鼓浪嶼島早期對外交流中在閩臺交流方面的重要地位。
廖家別墅(林語堂故居)
從興賢宮舊址所在路口(今天的馬約翰紀念廣場)進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條深巷內,有一塊小場地,它的西、北兩側,一座建築面朝西,建在高臺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為「立人齋」,這兩座建築就是廖家別墅。廖悅發的二小姐廖翠鳳,1919年與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結為伉儷,婚房就在該建築內。
美國領事館舊址
1844年,美國人在鼓浪嶼洋人球埔邊設立辦事處,代行領事職權。美國領事館舊址,西式洋房與西式園林搭配而成「最精美領事館」。該建築立面橫豎三段式的應用及三角形山花、科林斯柱式,嚴謹的荷蘭式砌法(Flemish Bond),整體呈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流行的古典復興建築風格。
鼓浪嶼美食
海蠣煎
鳳梨酥
沙茶麵
鼓浪嶼魚丸
鼓浪嶼餡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