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訊(記者 李凌)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申請上從未失手,可以說是申一個準一個。大運河申遺也不例外,這對同樣為申遺努力多年的廈門人來說,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從2008年鼓浪嶼啟動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開始,廈門的申遺之路已走過6個年頭。那麼,鼓浪嶼申遺到底走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階段,大運河與鼓浪嶼的申遺之路有怎樣的不同?大運河的申遺成功又是否會對鼓浪嶼申遺產生影響?為此,記者專訪了鼓浪嶼申遺辦有關專家,為讀者朋友進行解讀。
申遺進展
A申遺將跨「第二道門檻」
即獲得代表中國申報世遺的資格,只要過了這個門檻,成功率就很高
申遺專家告訴記者,從文化遺產的地理角度看,大運河屬於線性遺產,涉及18個運河城市,在遺產地的保護和申遺文本編寫上工作量很大。但線性遺產也有它的好處,就是在被認定為同等價值的情況下,線性遺產地會被優先考慮。「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因為一個項目申請下來,可能涉及很多城市,甚至涉及很多國家,這就能保護一大片的遺產地,這也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的初衷。」
從地理構造上,鼓浪嶼作為一個獨立的島嶼,協調、保護工作相對集中,但由於島上建築產權複雜,一棟房經過幾代的傳承,主人往往遍布全世界,所以在建築修繕、管理、研究上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工作量。
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主要有「三道門檻」:「第一道門檻」是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第二道門檻」就是獲得代表中國申報世遺的資格,「第三道門檻」就是獲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認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那麼,經過6年的馬拉松式申遺「長跑」,鼓浪嶼申遺進行到什麼程度?申遺專家表示,《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申報文本》在今年3月已送交國家文物局。這就意味著鼓浪嶼正在向第二道門檻努力,這是頗為艱難而重要的一步,因為從歷史紀錄來看,所有邁過第二道門檻的中國文化遺產地,申遺都成功了。
B10遺產地逐鹿競爭激烈
除了鼓浪嶼,在此次申遺競爭中,浙江良渚遺址和廣西花山巖畫也頗具實力
目前,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遺產地有40多處,與鼓浪嶼競爭2016年申遺入場券的遺產地就有9處,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申報文本》顯示,在申報世界遺產的六項黃金標準中,鼓浪嶼符合其中四項標準,而事實上只要符合一項即可參加申報。專家表示,除了鼓浪嶼,在此次申遺競爭中,浙江良渚遺址和廣西花山巖畫也頗具實力。
2016年申遺地即將出爐
大運河申遺成功對中國來說是個利好,否則,可能會影響接下來遺產地的申報時間
「大運河申請世遺的成功,對競爭2016年申遺入場券的中國文化遺產地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因為如果今年大運河沒有入選,不排除會影響接下來遺產地的申報時間。」申遺辦負責人表示,按照往年中國申遺的經驗,出世遺結果的期間也會同時公布隔一年代表中國申請世遺的遺產地。鼓浪嶼能否在2016年成功獲得申遺入場券,就要看近期的結果了。「按照經驗,六月底、七月初就會有結果,也就是20多天左右就會有消息。」
C申遺意義
它是鼓浪嶼「護身符」
一位在鼓浪嶼住了60多年的老島民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鼓浪嶼能夠申遺成功,申遺讓我們能更好地認識這個島,更好地保護這個島,這才是最要緊的。」
鼓浪嶼長期以來停留在「著名的旅遊風景名勝」層面,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人文價值若隱若現,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和善用,也沒能形成強有力的保護體系,而申遺則是匯聚各方力量重塑鼓浪嶼的必要手段。申遺不是目的,保護才是根本,申遺是鼓浪嶼的「護身符」———這一點是鼓浪嶼申遺有關部門一再強調的。
鼓浪嶼整治提升工作開展以來,道路更清潔了,環境更宜居了,居民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度高了,原住民與遊客的關係更和諧了,這無疑是申遺工作的有效助力。申遺尚未成功,保護已經開始,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也為鼓浪嶼的申遺工作創造了一個更加良好、理性、單純的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鼓浪嶼目前的申遺工作其實已經取得了成功。
鼓浪嶼申遺部分競爭對手
浙江良渚遺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展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兩河流域聚落文明的最高成就。以良渚遺址命名的良渚文化,是中國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良渚遺址的考古成果,曾5次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特別是2007年發現的良渚古城,將杭州的建城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
廣西花山巖畫
舉世聞名的花山巖畫位於寧明縣城西南約25公裡處的明江河畔,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據專家考證,花山巖畫的繪製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花山巖畫為已漸消逝的駱越歷史乃至壯族古代史提供了一些確鑿和真實的實物證據。
廣西興安靈渠
建於2000多年前的靈渠,是溝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偉大水利建築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蹟,是全球現有早期運河的珍稀實例。它自秦代以來一直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流融合的紐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推動歷史發展中起到了偉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無錫惠山祠堂群
無錫惠山祠堂群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區的西部,系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它東臨京杭大運河,西依惠山寺,祠堂群核心分布區面積0.3平方公裡,保護範圍1.03平方公裡。至今仍保存著祠堂建築4.7萬平方米以及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118處祠堂建築及一些明確的祠堂遺址。
雲南景邁山古茶園
景邁山古茶園位於瀾滄縣惠民鄉景邁村和芒景村一帶。古茶園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8℃,總面積2.8萬畝,系當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馴化、栽培,均為上千年的茶樹,是名副其實的千年萬畝古茶園。
山西關聖文化建築群
關聖文化建築群是以解州關帝祖廟、常平關帝家廟、常平關公祖塋3關為主體內容的古建築群體、歷史遺蹟的總稱。它不僅是關公文化的標誌符號,更是一種多元文化的載體,涵蓋了古建築、雕刻、雕塑、祭祀、信俗等文化元素,其建築手法也極為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