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奧死後,作品才陸續被人們發掘,共出版了十本小說,四本短片小說集和三本詩集。其中《荒野偵探》在拉美文壇造成的轟動,不亞於當年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世界文學中不乏以文學青年或者「文學青年現象」為主題的小說,但《荒野偵探》比任何一部都要來勢兇猛、耐人回味。書中的「本能現實主義者」無論是大Boss還是一線文學小弟結局都很悽慘,當年的一腔文藝激情全被歷史的翻雲覆雨手葬到了文學金字塔最無名的底端。套用傑克·凱魯亞克的那句「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荒野偵探》寫的其實是「永遠年輕,永遠荒唐的悲傷。」
《荒野偵探》主線劇情部分是幾個年輕詩人到荒野中去尋找一個年邁的先鋒派詩人的故事,在歷經波折終於找到年邁詩人,可之後詩人就因意外死去了,再後面發生的事於是就成了關於幻滅和青春逐漸褪色的故事。
當初選擇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它的宣傳語——獻給失敗一代的情書。
本書結構也堪稱奇特,第一部分是十七歲的少年詩人胡安·加西亞·馬德羅的日記,講述了核心人物詩人貝拉諾和利馬,以及他們發起的本能現實主義詩歌運動及其放蕩不羈的生活;第二部分是眾多人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與兩個詩人有關的生活片段;第三部分連接馬德羅日記,繼續第一部分未完成的尋找女詩人的故事。
作者在書中書寫的是完全垮掉的一代,比年輕人的傷感更傷感的是年輕詩人的傷感。他筆下的年輕詩人們在沙漠中找到了那位女詩人,年老固執的一代已經死了,青年人們齊齊看向窗外。
窗外是什麼呢? 大約是「一場虛構的流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