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迴響
2020-12-13 13:58來源:新華網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永矢弗諼,祈願和平。今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3周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83年前,南京大屠殺慘案震驚中外,30萬同胞慘遭日軍屠戮。為了深切緬懷遇難同胞,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珍視,一系列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為主題的活動在線上線下展開。
在眾多活動當中,有一項活動,從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持續了4年,這就是「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活動通過尋訪南京大屠殺歷史遺蹟,閱讀南京大屠殺相關史料、文學作品,引領公眾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今年,在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之際,「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再次啟動。追尋那段歷史在歲月中的無盡迴響,銘記那段歷史黑暗中閃耀的人性之光。
繡球公園城牆腳下,四周高大青翠的松柏樹包圍之中,立著一處石刻紀念碑,碑頂上雕刻一個花圈,花圈正中刻有「1937·12」字樣,這裡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挹江門叢葬地,也是已故著名華裔作家張純如女士在南京尋訪的第一處叢葬地。
1995年夏天,張純如為了一個真相不遠萬裡來到南京,訪問了許多倖存者,參閱了大量歷史文獻,她駐足在一處處遇難同胞叢葬地前,緬懷,沉思…… 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氣,撰寫、出版了《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驚,也引發國際社會的深刻反思。
在挹江門叢葬地,《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譯者、當年曾陪同張純如在南京採訪的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現場講述了該書為維護歷史真相、捍衛人類正義做出的突出貢獻回憶了張純如在南京採訪的經歷。
扮演張純如的演員、南京「最美防疫志願者」吳億達與來自南京傳媒學院大學生朗誦了書中的片段——「人們應該記住的不僅僅是南京浩劫中被屠殺的人數,而且還應該記住許多人是如何悲慘地死去。」 …… 「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
廣州路小粉橋巷裡,靜謐的小院中,一座二層坡頂西式小樓,掩身在高大法國梧桐的後面, 80多年前,這裡曾經住著一位德國人,他的名字如今被南京人家喻戶曉——約翰·拉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拉貝在南京的住所,作為南京安全區收容難民的難民所之一,保護了600多位難民。
作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的拉貝,和其他國際友人一同,為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暫時棲身避難的場所。《拉貝日記》被視作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最多、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之一,向國際傳播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在人類戰爭史上,總有一些人,像燈塔一樣,為身處黑暗恐怖裡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和平的曙光……」
尋訪當天,拉貝故居前響起了深情的朗誦。南京大學拉貝紀念館暨拉貝國際和平與衝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主任楊善友介紹了《拉貝日記》及南京國際安全區的相關歷史。
扮演約翰·拉貝的演員與來自南京工程學院的大學生,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外孫女夏媛,全國勞動模範、新街口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商務部總監呂雪瑾,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孫立群,共同朗誦《拉貝日記》片段與詩歌《拉貝的訴說》。
今天,當悽厲的警報聲作為整個國家的背景音長鳴,當和平的鐘聲在紀念館的公祭廣場久久迴蕩,我們更加深切地體會:一處處遺蹟,就是一個個永恆的紀念碑,永遠銘記在民眾心間;一冊冊書籍,就是一段段不滅的歷史,永遠照亮前行的道路。這是一種警示:中國人要勿忘歷史,奮發圖強;也是一種宣示:和平來之不易,悲劇不可重演;銘記歷史與珍愛和平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
歷史仍有迴響,記憶從未褪色。讓我們從歷史的迴響中獲得警醒,讓我們從永恆的記憶中汲取力量。(楊升輝 徐紅霞 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