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教科書級的擇業教材,全文5千字,通讀之後,你分分鐘能給任何人職業定向和定位,你可以迅速告訴對方,當下最適合TA的工作是什麼。
開頭,我們先看下本篇的封面人物,這是多年前的一個視頻截圖,當時她是馬總公司的前臺。當下2018了,這位美女也成了中年人,據說是菜鳥物流的總監,阿里上市時分得的股權市值在4億美元上下。
毫無疑問,她的事業算是成功的,但並不是她有多聰明。
青春總是靚麗的,但事業成功卻並不是靠顏值,你又不是演戲的明星。
進入本文正題。
2012年時,我畢業十年了,主要職務是外企的商品經理,這商品經理跟我們常聽說的客戶經理類似,都代表著公司對外進行業務往來。只不過客戶經理開發、維護並管理外部的客戶,前者也對外,開發、維護和管理供應商。
因為工作原因,我接觸了大大小小几百家公司,從五百強,到國企,更多的則是民企,也有不少代理等貿易公司。我發現,即使自動化、人工智慧以及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科技在發展,其中人的環節還是極其重要的。人不但複雜,還充滿了個性化。日常碰到問題,我都會站在如下三個人的立場來思考、分析,並制定對策。
【換位思考】
立場一:公司的立場
我在外企大公司打工,這工資不算低,在其位謀其職,一切工作,當然先維護公司的利益,再去尋思解決辦法。你的最終方案怎麼說也不能損害公司,否則你這工作還要不?要麼走人。
立場二:老闆的立場
供應商當中接觸最多的,當然是國內民企的老闆,生意無論大小,你好歹是客戶。民企老闆都是創業者,能做到這麼大都給五百強供貨了,這就是一級供應商。你想想看,這種老闆的思維,必有其獨到之處。
立場三:打工的立場
這麼多供應商接觸下來,除了略懂民企老闆的創業史之外,我更懂他們員工的疾苦。最簡單的,我統計過,民企的產線普通工人,大多數就是執行的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一開始我也詫異,後來發現這就是常態,100家民企中至少有80家是這麼來的。我覺得工人工資太低了,問原因,好幾個老闆是這麼說的:「我們的工人月基本工資雖然只有一兩千,但加加班能拿到三四千,有些要交保險公積金,實際上我發給他們也有五六千了。」
這第三個立場是我不得不考慮的,我這樣混外企的人,號稱職業經理人,不也還是個打工的?跟他們的工人是處於同一社會角色、地位,只不過表面略微受點待見。
一句話總結下來,畢業十年時的我,已經耕耘著外企、民企和中國本土商場,儘管還不夠深耕,但多立場的換位思考,對職場人的職業生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這些經驗和感想大多在內心,平時也網上發表一些,早在2010年,吳曉波老師名下的財經出版公司,就跟我接觸過。終於在2012年我有了整理成冊的時間,年底他們幫我出版了紙質和電子書,發行了。
當下我的文章,已經融入了2012-2018的思想,這也是與時俱進。
那年出版不久,不斷有讀者千辛萬苦找到我,2013年微信已經出來了,我趁此組建了一個微信群,讓職場人有一個交流的地方。我還列了群宗旨,實際上是職場人財務自由的三步目標。
1-畢業3年內,結束迷茫期,實現職業定向和定位;2-畢業6年內,達到副業≈主業工資;3-畢業10年時,工資降到總收入30%以下。
當下已經2018了,五六年過去了,令人欣慰的是,500來位群友中,已經很多人事業有了非常大的起色,知道的年薪超過200萬的就有三個,也有成了大V的、創業做老闆的。回想當初入群時,他們還大多是五年前的吊絲,一臉迷茫。很高興看到他們成長,這成長主要是自然規律和個人機緣巧合下的奮鬥,我建的群和經驗、思想只不過是加速了成型而已。
引子這麼長,是告訴你緣由,本文就是來讓你先完成第一步:職業定向與定位。
【啥是職業定向?】
職場新人,包括一些「老司機」,是分不清行業是什麼意思的。
眾向排列的產品行業,比如設備、汽車、日化、網際網路、金融,等等,屬於行業的範疇。
橫向的職務行業,比如財務、採購、製造、項目、市場營銷,等等,屬於另一種行業。
這倆「行業」都確定了,才能叫做職業定向。說白了,職業定向,就是解決「哪個工作適合我」的問題,定向了,你就知道自己在做或者該做啥工作了。
【啥是職業定位?】
職務就是崗位,也就是工種,你在職務上的位置,比如初級員工、科員/職員、主管、部門經理、總監、副總,職務上的位置,才叫做「職位」。
有了行業,定了職務,並確定了位置,這就是職業定位。
大家都有空間思維,你們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產品行業,算作X軸;你所在部門的功能,也是一種行業,用Y軸表示;以上兩點確定好就是職業定向,此後你是做小兵還是將軍,就取決於你自己的發展了,職位的高度用Z軸表示。
很形象的,類似用GPS追蹤你在地球上的位置一樣,你的三坐標都確定了,自然職業更穩定,因為你定位了。
下面就從入門到精通,完成你的職業定向和定位,你不僅自己能用,還能幫助別人。實際上,看一份簡歷後,只需5分鐘,就能定向定位。
【根據愛好來找工作,行不行?】
顯然不行,至少畢業頭十年不行。以後你有錢了,用工作來體驗人生,這可行。
愛好,是你個人某一時間內的追求,是一種私人快感享受。
工作,是商品機器中的一個崗位,是資本家設置的一顆螺絲釘。
這倆完全不是同一個事物,學生和職場新人之所以會混淆這倆的概念,是因為書本上迴避了這個問題,而社會上又沒人教,只能通過好幾年的社會實踐也就是彎路,去體驗出來。
【不喜歡也不想從事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怎麼辦?】
關於專業,有三個道理,畢業頭五年內的人,包括幾乎所有應屆生,是不知道的。
1)專業是多少門課程?
大家看下自己大學四年所學的比如30門課程,裡面所謂的專業課,一般只有10門。英語當中的專業,也是翻譯成「Major」,意為主要課程,其他20門功課則是通用課程,講的常用理論基礎。也就是,大學本科教育側重的是通才培養,而不是專才。再說你自己專業課學到了很多乾貨?都考100分?這些知識都能在具體工作中使用?顯然都是否定的。
即使是研究生階段,30門課程也不到15門是專業課。大學對人才的教育,更側重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而不是期望教給你的理論知識能有多大作用。事實也證明,到了工作中確實沒啥用。
所謂專業對口,主要存在於理想狀態,大多數人的第一份工作是專業不對口的。大家容易誤解了專業的作用,它只是你大學期間的主要學科代號,也是讓你完成學業的一個工具,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
2)專業為何不能對口?
專業,本質上是學校設置的主要課程,這是十年二十年甚至幾十年前計劃經濟下的大學學科設置。學校的專業設置必須提前多年布局,但沒人能預見未來,90年代初第二產業快速發展,達到國民經濟的40%,眼看著就奔著60%而來。但是時代和商品經濟都在發展,到了當下2018,這第二產業腰斬了,降到了30%,還在往更低走。可是學校裡的專業已經來不及對你變更了,你已經學好這個專業即將或者已經畢業。
你想想看,你這個專業擴招了5倍,就業對口的崗位減少了一半還多,這個專業當下畢業的人,是不是只有10%的能專業對口!專業對口,現實中並不現實。
3)畢業之後,專業的作用體現在哪裡?
畢業五年後,從事專業相關工作的人,越來越少;畢業十年後,也沒人計較啥專業了,企業用人方和你自己,都不在意專業了。屆時你有了工作經驗,雙方最看重的都是工作經驗,而不是專業。
再具體一點,你找下人才網站上任何一份工作,都會有這麼一條至關重要的描述:「XX以上學歷X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偶爾會有加上這條要求的:「工科/理科/文科專業優先」。是不是?你見過幾個寫具體專業的?
工作之後,你招過人你就懂了,企業和社會就關注你這個人四點:1)啥學歷;2)目前啥職位;3)來自哪公司;4)工資證明。這裡,並沒有專業。
當然,專業相對符合更好,不符合不強求。你要問,畢業之後,專業的作用體現在哪裡?少,幾乎找不到。學歷遠比專業重要。
【性格測試有沒有用?說我適合做律師和藝術家!】
性格測試本身是有點用的,在歐美發達國家對於求職者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和崗位,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但這裡是中國,性格測試沒啥用,通過性格測試出來的結果,你去找工作,結果是寸步難行。不如放棄。
【關係介紹的工作能不能去?】
當然可以去,在中國發展職業的三要素:關係、資歷、學歷。關係居首。
兩情相悅,對方是「高富帥」或者有點「白富美」,不是更好?為何要拒絕呢?靠關係能找到工作,你都覺得丟臉,沒有靠你的「能力」,那人家思聰王公子,不活了?事實是他好好的,還活蹦亂跳呢。
【如何迅速增加資歷混職場?】
這就到了職場另一個要素,資歷。
資歷分成兩種:一企業裡的資歷,二行業內的資歷。
什麼叫企業裡的資歷?簡單,老闆剛創業,一家公司剛起步,你進去就是元老了,或者你待下來「熬到別人都走了」,你在這公司資歷就幾乎最高了,即使你當初進來時毫無關係,哪怕你小學畢業,也能走出非常成功的事業人生。
比如阿里倆女副總:開頭說的,進阿里先做前臺,後來做了總監的童文紅;創業期間就陪伴馬總身邊的女版馬雲,彭蕾,如下照片,螞蟻金服副總好多年。這倆商場巾幗英雄,目前身價都不低於一億,年收入不敢臆測,千萬級別吧!
其他都沒有,但假如你只有行業資歷,這個行業圈子裡你口碑很好,你也會成為別人爭相挖牆腳的對象。
很多人年紀輕輕30歲不到就做了總監副總的,TA不是開心反而擔心位置太高,怕將來中年危機。其實大可不必,職場也是個馬太效應,副總你可以繼續升職做總經理啊,要麼從「總」到「董」,你還早得很。你小公司做副總,可以升級到大公司做總監啊,再小也是個大部門的經理。
這裡的關鍵就是行業資歷的提升,行業圈子混個臉兒熟,口碑好,你也不需要投簡歷陌生面試去跳槽了。你換工作也不叫做「求職」,而是別人來「挖牆腳」,收入翻番是起碼的。
【這單位只看中我的學歷,面試表現都不在意,能不能去?】
剛剛上文在論述專業的重要性時也說過了,企業招人就看求職者四點:1)學歷;2)職位;3)當下公司;4)目前工資。啥「專業對口」「興趣愛好」「面試發揮」「你的缺點是什麼」等等,大多扯淡。
招聘方最看重的四大要素中,學歷排在第一,這不僅僅是要求,也是門檻,屬於「政治考試」類別。新職位出來時,已經定好了「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你說你大專還是本科的,你第一步簡歷粗選期間就被HR小姑娘刷掉了,哪來的面試機會呢?
因此,這裡單位看重你的學歷,這是好事。所謂的「面試表現」無關痛癢,面試表現只是你的感覺而已,很多人高考「感覺不錯」,結果名落孫山。面試和考試一樣,感覺不如硬實力,你的學歷符合對方要求,這是你勝出的理由,理所應得,你已經為此付出了多年的學業和精力。不過,主要不是擔心你學歷過高,而是怕你學歷達不到。
【人事行政專員有發展前途嗎?會計呢?採購呢?】
人事和行政的工作,比較容易上手,軟技能比較多,但難以做專。
相比較而言,會計屬於財務部,採購屬於供應鏈,更具有「職能部門」的意思,他倆雖然不是工程師的那種技術,但工作也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不可替代性強於人事和行政。
工資方面,大家看下這張我基於一份海量調查得出來的統計結果。會計平均工資高於行政人事專員,而採購員的工資更高一點。
當然,凡事都是辯證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從升職的角度來講,世界五百強的CEO可是有一半來自於人事行政部門,但會計往上的最高職位是CFO,而採購則發展多年最高職位一般是個採購經理、供應鏈總監,採購出生的人鮮有能做到副總的。
這仨職位總結來看:會計、採購正常來說工資高於行政、人事,但人事行政崗位升職潛力更大。
【終極定向法:根據一份簡歷,如何迅速職業定向?定位呢?】
我們來看下往屆生小張的簡歷
當然,美女已經畢業好幾年了,這簡歷卻不大美,還用了學校的標識、基本信息過少、工作經歷得改成工作經驗並往前布局、大學課程寫得太多、在校實踐根本不需要也太多、榮譽證書和技能得合併寫、自我評價多餘、外國碩士6年都還沒能畢業就不要寫、每一項都得短句子排列陳述才好......當然,今天不討論簡歷如何製作,她這簡歷可以直接一句話歸納出來。
「我在深圳有7年的銀行客戶經理工作經驗,碩士學位。」這句話大家看到沒有,這就是對她當下的一句話總結。於是:X軸(銀行--金融行業),Y軸(業務部),Z軸(助理/職員/經理)。下一步的期望職位1就是:銀行等金融行業的業務部主管/經理等職位。
等一等,怎麼是「職位1」的?難道還有職位2?是的,這小張她想去其他行業甚至想換崗。那麼,期望職位2就是:某某行業的某某部門某某崗位。
當然,當下小張已經找到新工作了,實踐下來的數據如下:上家月薪15K,職位1一般給她月薪20K,職位2月薪給她12K-16K。她選擇的是職位1,去另一家大銀行做業務主管去了。有人問「為何還做原來類似的工作,不是改行換崗嘛?」答案極其簡單,職位1給她的工資最高啊,這是她十幾次面試下來的結論。
再看應屆生小李
她的一句話總結是,「我即將華南農業大學本科應屆畢業,製藥工程專業,但不想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我想做很多工作,人事行政採購等等,都想嘗試下」。
大家看到沒有,越是沒畢業,這一句話總結越長,沒辦法,學生想法太多。當然,這是你心裡想的,但你告訴別人得修改一下:「我華南農業大學即將本科應屆畢業,工科」。
於是:X軸(不限)Y軸(不限)Z軸(不限)。仨不限,這還找啥工作呢?想打工,賺錢,得更加精確點,又不是滿足你的愛好,是讓你來打工給你鈔票。我給出她下一步的期望職位,有二。職位1:廣州製藥行業中的人事、行政、客服、財務、採購員等工作;職位2:廣州或深圳相關行業中的相關工作。
為何如此選呢?
因為職位1相對更加精確一點,面試機會有限,但面試成功率更高。職位2多了倆「相關」,並增加了第二城市,就業範圍顯著擴大,機會更多,可能性也更大,BAT也在目標範圍之內,你要做的就是獲得面試機會並通過面試。這職位2之所以要存在,因為應屆生本身並沒有工作經驗,稍微大一點的公司應屆生都是先進去歷練下,此後才「定崗」。應屆生都還沒工作,就沒有工作經驗,哪來的行業呢,還改行的?
大公司這定崗,你以為是按照當初跟你說的方向來,其實不然,公司是做人才儲備,市場時刻在變化,屆時哪個部門缺人你去哪部門,而不是學生思維「當初說好的採購部就應該分配我去採購部」。
好的,總結下,職位定向和定位,得依據你最大的市場價值(最高學歷、工作年限、過往經驗、城市和薪資)來制定,而淡化愛好、厭惡、興趣、專業、行業、性格測試。
大家記著上段括號中的字,特別其中的學歷,最重要的是最高學歷,而不是HR或者某個獵頭跟你說的所謂「第一學歷」。他們不懂,當你沒有工作機會、面試受挫時,他們會裝作是專家,跟你說你第一學歷不行。英雄不問出處,職場就是個幹的世界,我第一學歷是小學,後來我不斷進取一直讀到博士,這就是博士學歷,難不成還是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