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

2020-12-16 中國職場蛙

文是教科書級的擇業教材,全文5千字,通讀之後,你分分鐘能給任何人職業定向和定位,你可以迅速告訴對方,當下最適合TA的工作是什麼

開頭,我們先看下本篇的封面人物,這是多年前的一個視頻截圖,當時她是馬總公司的前臺。當下2018了,這位美女也成了中年人,據說是菜鳥物流的總監,阿里上市時分得的股權市值在4億美元上下。

毫無疑問,她的事業算是成功的,但並不是她有多聰明。

青春總是靚麗的,但事業成功卻並不是靠顏值,你又不是演戲的明星。

進入本文正題。

2012年時,我畢業十年了,主要職務是外企的商品經理,這商品經理跟我們常聽說的客戶經理類似,都代表著公司對外進行業務往來。只不過客戶經理開發、維護並管理外部的客戶,前者也對外,開發、維護和管理供應商。

因為工作原因,我接觸了大大小小几百家公司,從五百強,到國企,更多的則是民企,也有不少代理等貿易公司。我發現,即使自動化、人工智慧以及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科技在發展,其中人的環節還是極其重要的。人不但複雜,還充滿了個性化。日常碰到問題,我都會站在如下三個人的立場來思考、分析,並制定對策。

【換位思考】

立場一:公司的立場

我在外企大公司打工,這工資不算低,在其位謀其職,一切工作,當然先維護公司的利益,再去尋思解決辦法。你的最終方案怎麼說也不能損害公司,否則你這工作還要不?要麼走人。

立場二:老闆的立場

供應商當中接觸最多的,當然是國內民企的老闆,生意無論大小,你好歹是客戶。民企老闆都是創業者,能做到這麼大都給五百強供貨了,這就是一級供應商。你想想看,這種老闆的思維,必有其獨到之處。

立場三:打工的立場

這麼多供應商接觸下來,除了略懂民企老闆的創業史之外,我更懂他們員工的疾苦。最簡單的,我統計過,民企的產線普通工人,大多數就是執行的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一開始我也詫異,後來發現這就是常態,100家民企中至少有80家是這麼來的。我覺得工人工資太低了,問原因,好幾個老闆是這麼說的:「我們的工人月基本工資雖然只有一兩千,但加加班能拿到三四千,有些要交保險公積金,實際上我發給他們也有五六千了。」

這第三個立場是我不得不考慮的,我這樣混外企的人,號稱職業經理人,不也還是個打工的?跟他們的工人是處於同一社會角色、地位,只不過表面略微受點待見。

一句話總結下來,畢業十年時的我,已經耕耘著外企、民企和中國本土商場,儘管還不夠深耕,但多立場的換位思考,對職場人的職業生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這些經驗和感想大多在內心,平時也網上發表一些,早在2010年,吳曉波老師名下的財經出版公司,就跟我接觸過。終於在2012年我有了整理成冊的時間,年底他們幫我出版了紙質和電子書,發行了。

當下我的文章,已經融入了2012-2018的思想,這也是與時俱進。

那年出版不久,不斷有讀者千辛萬苦找到我,2013年微信已經出來了,我趁此組建了一個微信群,讓職場人有一個交流的地方。我還列了群宗旨,實際上是職場人財務自由的三步目標。

1-畢業3年內,結束迷茫期,實現職業定向和定位;2-畢業6年內,達到副業≈主業工資;3-畢業10年時,工資降到總收入30%以下。

當下已經2018了,五六年過去了,令人欣慰的是,500來位群友中,已經很多人事業有了非常大的起色,知道的年薪超過200萬的就有三個,也有成了大V的、創業做老闆的。回想當初入群時,他們還大多是五年前的吊絲,一臉迷茫。很高興看到他們成長,這成長主要是自然規律和個人機緣巧合下的奮鬥,我建的群和經驗、思想只不過是加速了成型而已。

引子這麼長,是告訴你緣由,本文就是來讓你先完成第一步:職業定向與定位。

【啥是職業定向?】

職場新人,包括一些「老司機」,是分不清行業是什麼意思的。

眾向排列的產品行業,比如設備、汽車、日化、網際網路、金融,等等,屬於行業的範疇。

橫向的職務行業,比如財務、採購、製造、項目、市場營銷,等等,屬於另一種行業。

這倆「行業」都確定了,才能叫做職業定向。說白了,職業定向,就是解決「哪個工作適合我」的問題,定向了,你就知道自己在做或者該做啥工作了。

【啥是職業定位?】

職務就是崗位,也就是工種,你在職務上的位置,比如初級員工、科員/職員、主管、部門經理、總監、副總,職務上的位置,才叫做「職位」。

有了行業,定了職務,並確定了位置,這就是職業定位。

大家都有空間思維,你們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產品行業,算作X軸;你所在部門的功能,也是一種行業,用Y軸表示;以上兩點確定好就是職業定向,此後你是做小兵還是將軍,就取決於你自己的發展了,職位的高度用Z軸表示。

很形象的,類似用GPS追蹤你在地球上的位置一樣,你的三坐標都確定了,自然職業更穩定,因為你定位了。

下面就從入門到精通,完成你的職業定向和定位,你不僅自己能用,還能幫助別人。實際上,看一份簡歷後,只需5分鐘,就能定向定位。

【根據愛好來找工作,行不行?】

顯然不行,至少畢業頭十年不行。以後你有錢了,用工作來體驗人生,這可行。

愛好,是你個人某一時間內的追求,是一種私人快感享受。

工作,是商品機器中的一個崗位,是資本家設置的一顆螺絲釘。

這倆完全不是同一個事物,學生和職場新人之所以會混淆這倆的概念,是因為書本上迴避了這個問題,而社會上又沒人教,只能通過好幾年的社會實踐也就是彎路,去體驗出來。

【不喜歡也不想從事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怎麼辦?】

關於專業,有三個道理,畢業頭五年內的人,包括幾乎所有應屆生,是不知道的。

1)專業是多少門課程?

大家看下自己大學四年所學的比如30門課程,裡面所謂的專業課,一般只有10門。英語當中的專業,也是翻譯成「Major」,意為主要課程,其他20門功課則是通用課程,講的常用理論基礎。也就是,大學本科教育側重的是通才培養,而不是專才。再說你自己專業課學到了很多乾貨?都考100分?這些知識都能在具體工作中使用?顯然都是否定的。

即使是研究生階段,30門課程也不到15門是專業課。大學對人才的教育,更側重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而不是期望教給你的理論知識能有多大作用。事實也證明,到了工作中確實沒啥用。

所謂專業對口,主要存在於理想狀態,大多數人的第一份工作是專業不對口的。大家容易誤解了專業的作用,它只是你大學期間的主要學科代號,也是讓你完成學業的一個工具,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

2)專業為何不能對口?

專業,本質上是學校設置的主要課程,這是十年二十年甚至幾十年前計劃經濟下的大學學科設置。學校的專業設置必須提前多年布局,但沒人能預見未來,90年代初第二產業快速發展,達到國民經濟的40%,眼看著就奔著60%而來。但是時代和商品經濟都在發展,到了當下2018,這第二產業腰斬了,降到了30%,還在往更低走。可是學校裡的專業已經來不及對你變更了,你已經學好這個專業即將或者已經畢業。

你想想看,你這個專業擴招了5倍,就業對口的崗位減少了一半還多,這個專業當下畢業的人,是不是只有10%的能專業對口!專業對口,現實中並不現實。

3)畢業之後,專業的作用體現在哪裡?

畢業五年後,從事專業相關工作的人,越來越少;畢業十年後,也沒人計較啥專業了,企業用人方和你自己,都不在意專業了。屆時你有了工作經驗,雙方最看重的都是工作經驗,而不是專業。

再具體一點,你找下人才網站上任何一份工作,都會有這麼一條至關重要的描述:「XX以上學歷X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偶爾會有加上這條要求的:「工科/理科/文科專業優先」。是不是?你見過幾個寫具體專業的?

工作之後,你招過人你就懂了,企業和社會就關注你這個人四點:1)啥學歷;2)目前啥職位;3)來自哪公司;4)工資證明。這裡,並沒有專業。

當然,專業相對符合更好,不符合不強求。你要問,畢業之後,專業的作用體現在哪裡?少,幾乎找不到。學歷遠比專業重要。

【性格測試有沒有用?說我適合做律師和藝術家!】

性格測試本身是有點用的,在歐美發達國家對於求職者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和崗位,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但這裡是中國,性格測試沒啥用,通過性格測試出來的結果,你去找工作,結果是寸步難行。不如放棄。

【關係介紹的工作能不能去?】

當然可以去,在中國發展職業的三要素:關係、資歷、學歷。關係居首。

兩情相悅,對方是「高富帥」或者有點「白富美」,不是更好?為何要拒絕呢?靠關係能找到工作,你都覺得丟臉,沒有靠你的「能力」,那人家思聰王公子,不活了?事實是他好好的,還活蹦亂跳呢。

【如何迅速增加資歷混職場?】

這就到了職場另一個要素,資歷。

資歷分成兩種:一企業裡的資歷,二行業內的資歷。

什麼叫企業裡的資歷?簡單,老闆剛創業,一家公司剛起步,你進去就是元老了,或者你待下來「熬到別人都走了」,你在這公司資歷就幾乎最高了,即使你當初進來時毫無關係,哪怕你小學畢業,也能走出非常成功的事業人生。

比如阿里倆女副總:開頭說的,進阿里先做前臺,後來做了總監的童文紅;創業期間就陪伴馬總身邊的女版馬雲,彭蕾,如下照片,螞蟻金服副總好多年。這倆商場巾幗英雄,目前身價都不低於一億,年收入不敢臆測,千萬級別吧!

其他都沒有,但假如你只有行業資歷,這個行業圈子裡你口碑很好,你也會成為別人爭相挖牆腳的對象。

很多人年紀輕輕30歲不到就做了總監副總的,TA不是開心反而擔心位置太高,怕將來中年危機。其實大可不必,職場也是個馬太效應,副總你可以繼續升職做總經理啊,要麼從「總」到「董」,你還早得很。你小公司做副總,可以升級到大公司做總監啊,再小也是個大部門的經理。

這裡的關鍵就是行業資歷的提升,行業圈子混個臉兒熟,口碑好,你也不需要投簡歷陌生面試去跳槽了。你換工作也不叫做「求職」,而是別人來「挖牆腳」,收入翻番是起碼的

【這單位只看中我的學歷,面試表現都不在意,能不能去?】

剛剛上文在論述專業的重要性時也說過了,企業招人就看求職者四點:1)學歷;2)職位;3)當下公司;4)目前工資。啥「專業對口」「興趣愛好」「面試發揮」「你的缺點是什麼」等等,大多扯淡。

招聘方最看重的四大要素中,學歷排在第一,這不僅僅是要求,也是門檻,屬於「政治考試」類別。新職位出來時,已經定好了「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你說你大專還是本科的,你第一步簡歷粗選期間就被HR小姑娘刷掉了,哪來的面試機會呢?

因此,這裡單位看重你的學歷,這是好事。所謂的「面試表現」無關痛癢,面試表現只是你的感覺而已,很多人高考「感覺不錯」,結果名落孫山。面試和考試一樣,感覺不如硬實力,你的學歷符合對方要求,這是你勝出的理由,理所應得,你已經為此付出了多年的學業和精力。不過,主要不是擔心你學歷過高,而是怕你學歷達不到。

【人事行政專員有發展前途嗎?會計呢?採購呢?】

人事和行政的工作,比較容易上手,軟技能比較多,但難以做專。

相比較而言,會計屬於財務部,採購屬於供應鏈,更具有「職能部門」的意思,他倆雖然不是工程師的那種技術,但工作也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不可替代性強於人事和行政。

工資方面,大家看下這張我基於一份海量調查得出來的統計結果。會計平均工資高於行政人事專員,而採購員的工資更高一點。

當然,凡事都是辯證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從升職的角度來講,世界五百強的CEO可是有一半來自於人事行政部門,但會計往上的最高職位是CFO,而採購則發展多年最高職位一般是個採購經理、供應鏈總監,採購出生的人鮮有能做到副總的。

這仨職位總結來看:會計、採購正常來說工資高於行政、人事,但人事行政崗位升職潛力更大。

【終極定向法:根據一份簡歷,如何迅速職業定向?定位呢?】

我們來看下往屆生小張的簡歷

當然,美女已經畢業好幾年了,這簡歷卻不大美,還用了學校的標識、基本信息過少、工作經歷得改成工作經驗並往前布局、大學課程寫得太多、在校實踐根本不需要也太多、榮譽證書和技能得合併寫、自我評價多餘、外國碩士6年都還沒能畢業就不要寫、每一項都得短句子排列陳述才好......當然,今天不討論簡歷如何製作,她這簡歷可以直接一句話歸納出來。

「我在深圳有7年的銀行客戶經理工作經驗,碩士學位。」這句話大家看到沒有,這就是對她當下的一句話總結。於是:X軸(銀行--金融行業),Y軸(業務部),Z軸(助理/職員/經理)。下一步的期望職位1就是:銀行等金融行業的業務部主管/經理等職位

等一等,怎麼是「職位1」的?難道還有職位2?是的,這小張她想去其他行業甚至想換崗。那麼,期望職位2就是:某某行業的某某部門某某崗位

當然,當下小張已經找到新工作了,實踐下來的數據如下:上家月薪15K,職位1一般給她月薪20K,職位2月薪給她12K-16K。她選擇的是職位1,去另一家大銀行做業務主管去了。有人問「為何還做原來類似的工作,不是改行換崗嘛?」答案極其簡單,職位1給她的工資最高啊,這是她十幾次面試下來的結論。

再看應屆生小李

她的一句話總結是,「我即將華南農業大學本科應屆畢業,製藥工程專業,但不想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我想做很多工作,人事行政採購等等,都想嘗試下」。

大家看到沒有,越是沒畢業,這一句話總結越長,沒辦法,學生想法太多。當然,這是你心裡想的,但你告訴別人得修改一下:「我華南農業大學即將本科應屆畢業,工科」。

於是:X軸(不限)Y軸(不限)Z軸(不限)。仨不限,這還找啥工作呢?想打工,賺錢,得更加精確點,又不是滿足你的愛好,是讓你來打工給你鈔票。我給出她下一步的期望職位,有二。職位1:廣州製藥行業中的人事、行政、客服、財務、採購員等工作;職位2:廣州或深圳相關行業中的相關工作。

為何如此選呢?

因為職位1相對更加精確一點,面試機會有限,但面試成功率更高。職位2多了倆「相關」,並增加了第二城市,就業範圍顯著擴大,機會更多,可能性也更大,BAT也在目標範圍之內,你要做的就是獲得面試機會通過面試。這職位2之所以要存在,因為應屆生本身並沒有工作經驗,稍微大一點的公司應屆生都是先進去歷練下,此後才「定崗」。應屆生都還沒工作,就沒有工作經驗,哪來的行業呢,還改行的?

大公司這定崗,你以為是按照當初跟你說的方向來,其實不然,公司是做人才儲備,市場時刻在變化,屆時哪個部門缺人你去哪部門,而不是學生思維「當初說好的採購部就應該分配我去採購部」。

好的,總結下,職位定向和定位,得依據你最大的市場價值(最高學歷、工作年限、過往經驗、城市和薪資)來制定,而淡化愛好、厭惡、興趣、專業、行業、性格測試。

大家記著上段括號中的字,特別其中的學歷,最重要的是最高學歷,而不是HR或者某個獵頭跟你說的所謂「第一學歷」。他們不懂,當你沒有工作機會、面試受挫時,他們會裝作是專家,跟你說你第一學歷不行。英雄不問出處,職場就是個幹的世界,我第一學歷是小學,後來我不斷進取一直讀到博士,這就是博士學歷,難不成還是小學生?

相關焦點

  • 如何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
    如何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 很多同學在選專業的時候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選什麼專業,不知道如何選擇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 。與此同時,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就顯得尤其重要。那麼,在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問題呢?
  • 25歲,仍覺迷茫,如何確定職業方向?
    可是,踏入職場後,面對每天枯燥的生活,日復一日進行著重複勞動的時候,每天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們開始懷疑一開始的選擇。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是獨特的,當初踏入自己的行業時,我們都充滿青春活力,朝氣蓬勃,希望能成為行業的精英,但事實是進入職場幾年,但是還是覺得前路漫漫,沒有方向,也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
  • 初中生選擇職業院校如何確定方向
    從今年社會發展形勢來看,各行各業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不管是自己創業的個體戶還是各大民營工廠,各大企業,倒閉,下崗的現象屢見不鮮。但是我國鐵路發展緊跟國際化的發展,未來所需各個崗位的人才也將供不應求。
  • 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方向?
    首先什麼是職場方向?職業方向與我們自身因素和市場趨勢的關係。我們是否可以按照自己喜好來選擇職業方向?那麼,我們今天就主要來聊聊這幾點:首先,職業方向就是我們未來的職業生涯,那麼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創業,還是職場?我們要專注於某一行業,還是專注於某一職業?因為確定的職業方向,我們有可能會更改幾次,也有可能會伴隨我們一生,所以在選擇我們職場方向時要慎重。
  • 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職業規劃、方向該怎麼確定?
    職業定位有三層含義:一是確定自己你是誰,你適合做什麼工作;二是告訴別人你是誰,你擅長做什麼工作。三是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能力以及個性將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工作(生活)的崗位上。但是,你注意下,畢業五年後的人,就沒這些問題了,你聽過幾個30歲開外的人還說自己不確定職業方向的?很少,根據我們統計,只有婚後從大城市重回家鄉、「海歸」回國、小富二代,這三類人才會在多年後有這種情況,不能說彎路走得多,只能說前面走得太順沒注意大方向。這裡,第一個問題就來了,我們總是想當然地從自己的愛好入手去找工作。
  • 職業規劃很重要!搞清楚「PSN模型」,快速認準工作方向
    Part 2做好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隨著職場越來越複雜,這幾年職業規劃的重要性逐漸被大家重視,大家對自己的未來職業也認真對待了,綜合一下,做好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第一,有助於幫助自己確定職業發展目標。
  • 人生迷茫,如何能讓自己快速找到方向?
    你想快速找到方向,這個想法有點不妥當:1、人生方向不是確定不變的我們每個人就像在大海裡漂泊的小船,什麼時候會有大風,什麼時候會有巨浪,都不知道。所以即使你確定了一個方向,但是外界環境變了,你的方向就會跟著一起改變。
  • 如何找到自己職業方向
    給自己一個過渡期,這個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須認真質問自己的內心,你想要什麼,你會什麼,,喜歡什麼,以及能否為之去努力奮鬥……關於職業,我總結出以下幾點:1.給自己的特長職業定位比如你很會畫畫,那你可以往美術這個方向發展,成為插畫師,美術老師等等。
  • 感覺對未來很迷茫,該怎麼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2、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的職業規劃沒有做好,才導致以上結果的發生。到底該如何做好職業規劃呢?老王認為,職業規劃就是通過分析找到自己內心最想做的事情以及自己最擅長的內容。到什麼是自己內心最好做的事情呢?也就是找到自己興趣點。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呢?就是自我分析或找類似老王這樣的專業職業諮詢人員來幫你分析。一般操作如何:1、自己喜歡什麼,列出了,然後多問自己為什麼喜歡,真的喜歡嗎?逐一排除。
  • 如何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非常慚愧地說:我到現在也不敢說確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很多人有他們現在成就,可能都不是確立人生方向並堅定目標、一根筋的走下去的;而是走了一些路,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更好的機會,並及時調整了人生的發展方向。2.我的前老闆,也就是新東方的老總俞敏洪,畢業之後留在北大教書。看著身邊的人都出國了,很羨慕;於是,出國留學就變成了他的人生目標。
  • 埃摩森丨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職業規劃、方向該怎麼確定?
    職業定位有三層含義:一是確定自己你是誰,你適合做什麼工作;二是告訴別人你是誰,你擅長做什麼工作。三是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能力以及個性將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工作(生活)的崗位上。回歸到內容重點,解決職業規劃的問題,小夥伴們可以通過以下3個問題來做職業定位:第一,千萬不要根據愛好去定位你的職業傾向愛好絕不等同於工作。
  • 窮人家的孩子如何快速找到職業方向?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只要你有所學,且有一定的學習適應能力,再加上一點刻苦的精神,需要找一份收入與發展兼顧的職業還是不難的。更何況現在是人口老齡化,青年人才稀缺的時代。但是窮人家的孩子如果一旦選擇了一個職業方向,中途由於各種原因又想轉行或直接創業的話,那麼所要花費的機會成本與精力會遠遠超過富裕家庭的孩子。為什麼呢?
  • 青年教師如何快速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我認為一個好的研究方向應該具備以下特點:第一,研究方向不能太廣泛,那就成了研究領域了。第二,研究方向也不能太窄,太窄的研究方向做一篇博士論文差不多就結束了,至多支撐3-4年時間。第三,研究方向範圍應該大小適度,最好能做5-10年,好的研究方向將來能夠發展成一個研究領域,做一輩子。那麼如何選擇研究方向呢?
  • 如何打破迷茫,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
    而對於如何了解自己,了解職業和如何做職業規劃這樣的教育卻是少得可憐。以至於大部分人畢業之後,在面臨就業甚至是步入職場後依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熱愛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要去什麼行業、什麼公司、什麼崗位。那麼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呢?1. 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即評估自己的性格特點,找到自己擅長職業領域。
  • 職業規劃丨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該怎麼確定方向?
    2、怎樣從職位類型的角度來做職業篩選?我們需要先對每一個類型的工作進行細分。現在我們已經把個人職業大方向的兩個維度做了具體分析,把兩個維度結合到一起,就會得到一個結果:職位大方向=①網際網路模式+②非程序性你需要選擇網際網路模式的行業和公司以及非程序性的工作崗位,這是個順應社會發展方 向的職位選擇。
  • 大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又如何看待職業生涯的規劃?
    大學生如何規劃職業生涯?如何看待職業生涯的規劃?規劃職業生涯,就是指個人發展與公司發展相結合,通過個人能力分析、總結並測定來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而設想的過程。而規劃自己職業生涯是為了明確目標,方便自我管理。並且一旦目標明確,更能樹立信心,以克服困難,避免彎路。且大學生一旦有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於自己自我定位、認清自己、明確自己的前進方向。
  • 大學生應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職業生涯
    現在的大學生中不乏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明確定向的,但也有不少的大學生對於如何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仍處於迷茫或不確定的狀態。其中,部分大學生依賴父母或者他人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決定方向;部分大學生處於延遲的或逃避的狀態,沒有任何方向,還有些大學生則處於未定向的探索狀態。
  • 如何高效快速掌握論文研究方向和文獻?
    剛開始接觸論文的同學往往都有種不知從何下手的感覺,總感覺沒辦法完整地把一篇論文從頭到尾認真看一遍,即使看完一遍之後,也總會立馬忘記,而對於那些馬上要著手畢業論文寫作的同學來說,他們要短時間內看大量的文獻,一方面要求通過文獻閱讀能掌握足夠的文章寫作技能,另一方面,通過大量文獻的積累,找到自己畢業論文方向和研究的主要內容
  • 職業生涯目標的確定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為自己職業發展著想,我們有必要按照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加強對自身的認識與了解,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確定自己能幹的工作也即優勢所在,明確切入社會的起點,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自我人生目標,即給自我定位。自我定位,規劃人生,就是明確自己「我能幹什麼?」、「社會可以提供給我什麼機會?」、「我選擇幹什麼?」等問題,使理想可操作化,為介入社會提供明確方向。
  • 做了三個性格與職業測試後,才確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我說不上來是哪裡不對,但知道問題肯定在自己身上,直到10年後,我在網上做了三個測試,才對自己有了初步的了解。依據此結果,想像力、創意、創造、分析策略等方面的工作比較適合我,系統給出了部分領域與職業作為參考。適合的領域有:諮詢、教育、科研等領域 文化、藝術、設計、公共關係、政治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