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到一座大城市去發展,有的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迫於生活壓力,最後不得不選擇隨便選擇了崗位,銷售、人事、行政、市場,還有的是因為自己的興趣與專業無關,於是選擇了一份看上去自己喜歡的工作。
就這樣開展了自己的職業道路,於是3-5年,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陸陸續續的還在換行業,換工作,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為什麼說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因為這份工作大概率會決定你後期的走向,我舉個例子,你做了3年的銷售員,你一直沒賺到錢,而且你也不想幹銷售了,但是沒有經驗的你不足以支撐你去找別的工作……
這就是沒有職業規劃的結果,就是提問者而言,相信大家都有職業規劃的疑問,今天和大家討論下。
在做職業規劃前,先提升自我認知,之所以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就是因為自我認知不夠,所以我們來做一下自我認知自查。
說到底,職業的發展無非有兩條路可走:孰好孰壞肯定是沒有定性的,只是看那條路適合自己而已。創業的前提條件是資源:資金、人脈兩個是硬性的指標;打工肯定也是更高級的打工,所以我們需要沉澱,沉澱自己某一行非常紮實的經驗和能力。
我相信80%的迷茫都是來源於職場,重點對於求職者來講講關於職業規劃。
我們去面試的時候,HR總會問一句:您對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是什麼,很多人都答不上來,或者答非所問,那些對自己的發展規劃很清晰的人,回答問題後都會讓人眼前一亮。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來的,要做好自己的職業定位,就是清晰的明確一個人在職業上的發展方向,它是人在整個生涯發展歷程中的戰略性問題也是根本性問題。
職業定位有三層含義:一是確定自己你是誰,你適合做什麼工作;二是告訴別人你是誰,你擅長做什麼工作。三是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能力以及個性將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工作(生活)的崗位上。
回歸到內容重點,解決職業規劃的問題,小夥伴們可以通過以下3個問題來做職業定位:
第一,千萬不要根據愛好去定位你的職業傾向愛好絕不等同於工作。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點,這也是找工作時,最容易犯的錯誤。
找工作聽到最多的就是「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我不是我想要的」
「我也不喜歡我的專業」——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抱怨,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大家此刻帶上語氣感覺下這幾個抱怨,是不是經常聽到?
但是,你注意下,畢業五年後的人,就沒這些問題了,你聽過幾個30歲開外的人還說自己不確定職業方向的?很少,根據我們統計,只有婚後從大城市重回家鄉、「海歸」回國、小富二代,這三類人才會在多年後有這種情況,不能說彎路走得多,只能說前面走得太順沒注意大方向。
這裡,第一個問題就來了,我們總是想當然地從自己的愛好入手去找工作。大多數人會說「我不喜歡考公務員」「我喜歡做教師」「我不想做醫生」「我想進大銀行」「我對設計工作特別感興趣」……
首先,你是否有能力支撐你愛好的職業;其次,個人喜歡的工作會不斷變化,你是否願意接受。舉個例子,很多人覺得做前臺簡單、輕鬆,做人事每天只負責招人好了,但是事實絕對不想你想的那麼簡單,對於前臺來說,事不少工資少,每天也有很多瑣事處理,很多人做了2年就不想做了,第二,人事的工作複雜,招聘只是一部分,而且他們也需要背業績……
所以,從特別喜歡變成討厭不能待的崗位了,不斷重新定義自己的愛好,重新選擇工作,這就落入一個一直改弦易轍的死循環,像個無頭蒼蠅一樣。
工作就是工作,是企業單位的崗位,愛好是你的生活的追求。工作為老闆服務,愛好用來滿足你私人的快感,兩者的動機格格不入。另外,從時效性來說,愛好是暫時的,而工作卻是一輩子的事。
那要怎麼去選擇職業呢,在你沒有特定的需求(比如打死不做銷售、不能出省……)可以看看市場上比較有前景的職業,去選擇一批出來。
第二,問自己「能做什麼」每個人要正視自己的專業、技能,弄清楚想從事的工作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和素質,如果你和目標之間存在差異,就要用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去補足,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根據上述方法,羅列出自己可做的職業或想嘗試的職業後,進一步篩選你你力所能及的:
你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假如你是左撇子就要從事左撇子最擅長的工作,而不要設法去提高自己右手的行動能力。每個人最大的成長空間在於其最終的優勢領域。你可以把自己已經證明的能力和自認為還可以開發出來的潛能一一列出來,在進行職業選擇時擇己所長。
當工作使你感到壓抑、不愉快,並且成績平平時,你幹這些事的能力便是你的弱點。對於一個集體,需要克服的是「短板定理」,而對於個人,不要想著努力去補齊短板,而是應該去發揮自己的長處。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個左撇子,你就應該提升和發揮你左手的優勢,從事能使左手大顯身手的職業和工作。
環境分析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一環。大到國際環境、國家環境、城市環境、行業環境等,小到企業環境、人際關係環境、家庭環境等,都是應該充分考慮。
環境分析可以引入SWOT方法,列出自己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進而在職業規劃和選擇中,強化和發揮優勢,抓住職場機會,並弱化劣勢減少威脅。比如依你的職業實力,你完全可以在沿海發達地區的知名企業謀得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職位,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環境是否允許就值得考慮。
為什麼要篩選,因為不是你想做什麼 就能做什麼的。(我想當歌手,長得不好,又不懂唱歌,這個就不現實了。)
其次,對於大學生來說,假如你發現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方向和你專業不對口,也不用著急,你可以用課餘時間自學相關領域的知識技能,通過實習來補足這方面能力的差距,斜槓青年在社會上很常見,多點技能都不會讓自己吃虧,反而可能因此得到一份很好 的工作。
第三,如何選擇?要去篩選企業因為規劃並不只是在一家公司一個職位上的晉升,而是需要你像企業一樣經營自己,不斷優化自己這個「商品」,提高自己的市場「估值」,才能達成理想的職業路徑。
許多人都會認同「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所以在風口產生時,他們一擁而上。在泡沫消亡時,他們捲鋪蓋的速度也比誰都快。這樣的後果,就是在任何行業都沒有足夠積累。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選擇行業時,你也需要思考:你所在行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用戶需求是不是足夠大?
技術、資金、品牌、客戶關係、市場準入資格、商業模式、人才……這些都可以是企業優勢。而要稱得上核心優勢,需要在這些方面具備別人不能輕易超越的能力才行。
比如,企業是否具備市場準入資格,甲級資質。越是難以取得的就越有競爭力。例如進入列裝清單的為軍工供貨的企業,獲得直銷許可的化妝品和保健品企業。
國企、民企、外企、事業單位,不同企業個性是企業文化產生本質區別的原因。但是在同一種類型的企業,也有不同的文化差異。
舉個例子,華為奉行「狼性文化」,只要敢想,敢幹,敢投入,肯吃苦,就有更多機會在短時間內獲得高職位和收入。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文化正在吞噬著普通職場人的青春。
所以,認同華為文化和不認同華為文化的人,就分成了旗幟鮮明的兩個類型。你屬於哪一個類型的人?需要在進入企業前就要做好判斷。
第四,在選擇的領域,我未來3年和5年想要實現的目標。三個維度:收入、成長收穫、職位,兩個動作:規劃和技能
通俗的說規劃就是:為了達成目標,你打算花多少時間,做什麼事情。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分幾步做,找誰來做等。而人生,職業甚至具體到某個職務崗位的工作要有效率的做好或合理有效的達到要求,都是離不開事先的規劃。一般越是具體事情規劃的就越細。
比如做好收銀員的規劃,就是幾個月的事情,你要做到能獨立工作的收銀員,那麼先熟悉操作流程,熟悉操作方法,熟悉一些口徑和財務報表,產品價目表,統計表等;然後一個星期學習,一個星期的有人帶教的試操作,然後一個星期的獨立操作,考試測驗,再培訓等。
第二個階段是技能的提高,比如如何判別偽鈔、如何加快小鍵盤操作、如何將價目表熟記,縮短收銀的等待,如何降低出錯率等等。
放大到職業規劃則抽象一些,時間段也以1,3,5年為跨度,這個職業的目標可能也不一定在一家公司達成。
比如成為一個行業中前列20%的設計師,你要打算花上一年的時間通過什麼方式做什麼,然後3年內要完成哪些事情,5年內工作範圍和設計能力擴大到哪些領域等等,為了達到這些目標,你需要投入多少時間金錢做什麼,你需要單位提供什麼機會和資源等等!大家舉一反三吧。
因為職業定位放在決定人生成敗的重要位置。一個人事業發展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其在社會上的生存地位,所以,職業定位關乎一個人一生的前途。
但是,許多人選擇職業被太多的隨意性和偶然因素所左右,並讓不適合自己發揮潛能的職業和職位束縛一生。而以明確的職業定位開始職業生涯,等於走上了成功人生的順風路。你是更看重錢,未來的職業發展還是工作環境,從而探索到自己的職業興趣,判斷自己是否具備相應的工作能力,為自己做職業定位做好準備。
如果你對未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也不知道如何科學的去做職業規劃,點擊閱讀原文聽聽幼教前輩作為一個過來人講述自己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