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製造業智能化升級需求是工業智能發展的根本驅動,全球各主要發達國家已把工業智能化的發展放置於戰略地位。我國製造業的轉型起步雖晚,但有著工業門類齊全、市場潛力巨大等特點,尤其是隨著我國製造業由數位化邁向網絡化發展,新的增長空間正在形成。
目前,我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行業比較齊全、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現代工業體系已經形成。在製造業升級過程中,面對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不同階段,傳統製造業又蘊藏哪些發展機遇?
智能製造產值規模將超4.5萬億元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發展和5G商用步伐提速,我國製造業在轉型升級中也進一步加快與信息融合。
傳統製造企業的升級轉型,不僅包括基本的數位化(計算機管控)以及後續的網絡化(萬物互聯過程),最終的智能化(AI等新技術)才是目的。
截至2018年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了31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3。截至2018年9月,企業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67.8%和48.5%,製造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
另一方面,面對人口結構變化和產業體系調整,我國製造業也在加快向智能化階段邁進。
從頂層設計來看,有《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 2020)》等規劃。在具體政策上,《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行動計劃》、《國務院關於深化「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指導意見》、《關於促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等指引也陸續發布。
按照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馬忠玉此前的說法,2020年,中國智能製造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年均複合增長率約20%。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到2024年,我國智能製造業產值規模將超過4.5萬億元。
製造業升級,哪些環節有機會
我國的製造企業,大多數仍處於初期的數位化階段。
賽迪(上海)先進位造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陶傳亮說,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不僅局限於製造環節,還包括整個企業管理等前後的全周期,因此數位化的道路並未全面鋪開。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製造業大國,但從人均工業增加值來看,離製造強國仍有距離。
差距中潛藏著發展機遇。不管是新一輪製造業企業設備的更換,還是網絡化、智能化催生出的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防控,都會衍生出新的機會。
工信部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孫會峰告訴第一財經,目前新興技術的發展情景是在三五年前沒有的,以移動通信技術為例,5G到來就會出現代際更迭,在這個換道的過程中會有新的需求。「比如機場可以做到無人安檢等,這一波改造的相關設備會迎來一個風口。」
我國大多數製造企業轉型升級還處在需要進行系統改造的階段。
「我國目前工業還是2.0或者3.0階段,但是4.0才是我們的目標,其中就有很多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際剛告訴記者,這之間存在的發展機遇不僅有產品質量提升的機遇,還有整個生產體系、基礎體系、製造業綠色化改造、製造業國際化等方面的機遇。
工信部的一組最新數據反映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速度。
在「網際網路+製造業」方面,協同研發製造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高端製造領域日益興起, 個性化定製在服裝、家具等行業加快推廣。截至2018年6月,開展網絡化協同、服務型製造、個性化定製的企業比例分別達33.7%、24.7%、7.6%。
工業網際網路已經廣泛應用於石油、石化、鋼鐵、家電、服裝、機械、能源等行業,國內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總數超過了50家,重點平臺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了59萬臺。
可以發現,從行業上來看,一些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融合速度更為明顯。不過,由於我國工業門類眾多,除了數位化、網絡化程度較高的產業,也存在仍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服裝、紡織等。
陶傳亮舉例說,汽車等高附加值產品、自動化高的產業,基本已經完成了數位化到智能化的轉型,這之中的市場空間就相對較少。
「汽車行業推動智能升級的意願高,企業本身也有資金和實力去做。不過,由於汽車業推進智能製造已進行了數年,因此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市場趨於飽和,存在的空間相對於別的行業更為窄小。」陶傳亮分析,核電等行業,產品附加值也比較高,這裡仍有一定的空間。
但他表示,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可能走向智能化的意識會稍弱一些。「因為這些企業有一個(勞動力)替代的過程,而且密集型製造業中小企業居多,他們可能更多還是關注企業的生存。」
安控領域機遇大
在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隨著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一旦有安全漏洞或是被篡改指令,就會危及生產製造和國民生活。
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此前發布的《2019 年上半年我國網際網路網絡安全態勢》顯示,在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方面,累計監測發現我國境內暴露的聯網工業設備數量共計6814個。
中國信通院副院長餘曉暉就曾告訴記者,隨著新一代通信技術的發展和融合,安全上來說最有挑戰性的是工業網際網路這個體系本身,因為工業網際網路體系的開放性以及面對深度互聯集成整合風險比較大,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可能沒有能力去同步做安全的規劃和部署。
工業網際網路涉及設備安全、工控系統、網絡安全、數據安全、應用安全,平臺安全等各類要素,這些要素未來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多,所以需要新的體系設計和技術手段。
在此背景下,增長空間便應運而生。
今年工博會上,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控制等領域的企業熱度依舊。
一家聚焦車聯網和煤化安控的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是第一次參加工博會,但是場館內隨處可見的潛在客戶,在他眼裡幾乎都有一個特點——這些企業的工業控制系統幾乎是透明的,甚至不堪一擊。
該負責人認為,如今車聯網、遠程控制、無人駕駛雖然比較熱門,但是安全性非常薄弱。傳統工業企業也普遍沒有專業的信息人才或者安全人才來維護工控。
「如果有好的企業,做出好的安控方案,肯定會有很大的市場。」陶傳亮說。
為石油化工等流程工業提供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的浙江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裁莫威告訴記者,大型石油化工項目製造過程高溫高壓、易燃易爆,在企業自動化系統失效的情況下,安全控制系統即可啟動,有序關停企業的生產程序。
「安全控制系統在早十幾年就有。但是那個時候基本都是國外進口,國外企業佔據了國內主要裝置和市場。現在中控的安全控制系統從底層的硬體到上層的代碼都是自主設計。」他表示,隨著國內對於工業安全、綠色、低碳、環保的要求提升,在石化、化工等領域,對於安全控制系統有迫切的需求,而且原有裝置也到了維護替換的產品生命周期階段,市場需求很大。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著作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第一財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繫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