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知道兒子找不回來,他寧肯在外拾荒流浪都不回家,今年57歲的何狗奮和54歲的劉迎梅一定會後悔當初的所作所為。
這是一個原生家庭的悲劇,可這並不是最後一個悲劇。
何狗奮和劉迎梅要找的是大兒子何江寧,他從2002年跟隨一個鄰居出去打工半年後就失去了聯繫,打那之後就再沒回來過。
沒有人知道這麼多年他在哪裡,他以何為生。因為他出去的時候才16歲,連身份證都沒有。
但他的失聯,是有意為之。
何江寧出生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
父親暴戾強勢,脾氣暴躁愛罵人,火氣上來還喜歡動粗,不能容忍別人質疑或反對他;而且,他還擅長顛倒是非。
在他面前,你只能保持沉默,因為你的辯解和質疑會招來更多的怒罵或者皮肉之苦。
何狗奮不但對妻子劉迎梅如此,對兒子也是如此。
母親劉迎梅在這段婚姻中受盡屈辱,沒出軌卻被父親冤枉在家與別的男人同床而居,沒做錯事卻被父親三次逼著離婚。
最後,忍無可忍的劉迎梅痛下決心離婚。
在離婚前,她曾問大兒子是跟她還是跟父親。大兒子兩句話傷了她的心,以至於在之後的多年她從沒看望過兒子。
兒子說:「我跟我爸,你沒錢,跟著你會餓肚子,我爸有錢。」
就這樣,1998年兩人離婚後,大兒子何江寧跟著父親生活,小兒子何小寧跟著母親生活。
對兒子的心結加上跟前夫之間已經勢如水火,並且後來劉迎梅再婚,也為顧及再婚家庭,她再也沒主動跟父子倆聯繫過。
1998年之後,2002之前,何江寧就過著沒有母親疼愛,父親一言不合就罵人甚至動手的生活。
這樣的一個父親,連自我反省都不會,更不要說和風細雨地用愛養育兒子,他能做的也就是讓兒子吃飽不至於餓死。
至於愛,是奢望。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何江寧自卑內向,也同樣暴躁,他不是個壞孩子,但卻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不知道怎樣與世界相處。
所以,後來跟著鄰居打工時出事了。
當時,何狗奮有個鄰居是包工頭,在新jiang包的磚廠,想叫何江寧跟著他去打工,無所事事不如先學著見見社會。
鄰居說,孩子年齡小,去了重活幹不動,叫他幹輕活。
那時候何江寧16歲,正是青春期叛逆的年齡。
去了半年,何狗奮就聽說兒子打架了,他叫鄰居回電話,但鄰居和兒子都沒有回電話。然後,他就失去了兒子的聯繫。
可何狗奮並沒有前去找兒子,而是在家呆了一兩年後,才動身去了新jiang,打算自己找兒子。
這一兩年他做的唯一一件事是,找鄰居要兒子,他認為是鄰居把兒子給弄丟的。
何狗奮去新jiang後就一直在新jiang打工,打工之餘一個人四處轉轉,就這樣茫茫人海中大海撈針。這一呆就到了現在。
鄰居的妻子說,何江寧失聯的事實並不是這樣。
那一年國慶節他們準備回來,可何江寧不願回來,一個人偷偷去了別的煤礦打工。在那個煤礦上,他和別人發生爭執打了起來,因傷人害怕跑掉了。
那個煤礦上也有老家的人,可沒有人知道何江寧去了哪裡。
打那之後,再也沒有人見過他。
直到2019年,江西南昌的一個人說見過一個拾荒者,看照片長得和何江寧極為酷似。但後來,那個拾荒者不知道又流浪去了哪裡。
而劉迎梅在兒子不見了五六年後才知道這件事,還是通過別人才知道的。
得知這個消息的劉迎梅嚎啕大哭,瘋了一樣地在朋友圈轉發微信找兒子,日夜以淚洗面,吃不下睡不好。
不知道什麼原因,兒子失聯那麼久,他們2016年才報警。
而報警還是劉迎梅死拉硬拽著前夫去的,但遺憾的是,因為時間太久,因為沒有身份信息,警察也無從找起。
劉迎梅至今記得很清晰。
2002年兒子主動給她打過一個電話:「媽,今年的糧食打下來了,收成很好,我知道你過得不好,給你送兩袋糧食吃。」
劉迎梅叫兒子不要動糧食,她怕何狗奮發現了會揍兒子,這些年她雖然沒有給過兒子關懷,但也不想讓兒子受過更多苦。
兒子安慰她:「媽,這兩袋糧食我還是能做主的。」
每當回憶起這一幕,劉迎梅都忍不住淚如雨下。
何江寧無疑是原生家庭製造的悲劇,這對父母的所作所為叫人氣憤,讓人忍不住心疼何江寧。
在外漂泊的這麼多年,他的心裡一定有過無數希望,以為父母會來找他,或許他曾經想過用自己的失聯驗證父母的愛。
可最終他失望了,然後徹底絕望——原來,這個世界上,他對誰來說都不重要,沒有人在意他,哪怕是最親的父母。
一個人活在世上,最深的絕望就是——原來沒有人愛他。
所以,他寧可風餐露宿到處流浪,也不願再回去。
一個人來到這世上,自信和安全感都是父母的愛滋養起來的。很缺愛的孩子,無一例外地會自卑膽小內向。
如果父母暴戾,那麼孩子就學不會友好地和這個世界相處,他只能學會擰巴地和周圍的人相處,同父母一樣暴躁。
因為父母的行為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範本,你教給他愛,他就學會愛;你教給他狠,他就學會狠。
何江寧就是這樣,跟著鄰居出去打工後打架,換了一個打工的地方又打架。但何江寧的狠,只是懦弱膽小的偽裝。
可這種自我保護方式,只會給他帶來更多麻煩,只是他並不能明白。
當初,何江寧對母親說父親有錢,那番話的確讓人心涼。可在我看來,那兩句話背後另有深意。
我私自猜測,不善表達的何江寧的真實想法是,他不想和弟弟一起跟著母親,那會讓母親生活更艱難,所以他選擇了自我犧牲。
因為,有哪個孩子會願意跟一個隨意打罵自己的父親母親?沒有人願意。他把沒有打罵,可以被愛的機會讓給了弟弟。
而且,如果他真的是因為錢選擇父親,又怎會在母親幾年不聯繫他不看望他的情況下,主動要給母親送糧食?
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不想母親更辛苦。
可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怎麼表達感情,看上去冷冰冰的言語背後,其實是說不出口的對父母的愛。
同樣,何江寧選擇父親還有一個隱性的原因,如果他和弟弟都跟著母親,那父親一個人會很可憐。
這個原因,可能所有人都意識不到,但這就是事實。
因為,孩子天生就愛父母,他們為了父母可能會發生種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心理學上已經證實,如果父母的婚姻出現問題,他們可能會莫名其妙地生病、學習成績下滑等等。
表面上不論孩子有多麼怨恨或冷淡父母,他們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也都在內心深深愛著父母。
成年人離婚是成年人的事情,不要因此把自己的怨恨加在孩子身上,那不是合格的父母該幹的事情。
就像劉迎梅離婚前問大兒子選擇誰,只因他說跟父親就怨恨了這麼年,不再給兒子應有的母愛。
那麼多年,狠得下心不看望兒子,甚至在兒子失聯五六年後才知道,何其悲哀。
更可笑的是何狗奮,兒子不見了,不趕緊去找,反而向鄰居要人,更不可思議的是竟然在兒子不見了一兩年後,才動身去新jiang。
而他的尋找方式居然是,打工之餘出去轉轉。寫到這裡,我既憤怒又覺得悲涼,有這樣一位父親,是何江寧的不幸。
在他需要愛的年紀,不曾好好給過他;在他需要保護的時候,不曾出現在他的眼前;在他流浪了多年之後,還是母親拽著父親去報的案。
劉迎梅曾說前夫沒有擔當,借錢從來都是讓她去。
與借錢的內在邏輯相似的是,何狗奮用這種尋找方式來抵消內心的負罪感,這樣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又不用費盡周折去找兒子。
一樣是沒有擔當的表現。
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有多大?可以塑造一個光芒閃閃的靈魂,也可以毀掉一個本來潔白的種子。
何江寧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記住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天地,不要把自己的過錯加諸孩子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