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可變車道!」
最近,南京的車主發現,路上有鋸齒狀的可變車道變多了。但同時,到底怎麼變,部分車主感到「蒙圈」。
下午5點半,南京市車主吳先生走河西大街快到黃山路路口時,突然發現,上午還是直行的中間車道突然變成了「調頭」道。調頭還是直行?在一串喇叭的催促中,他呆在停車線前猶豫不決。
從2019年設置第一條可變車道以來,南京主城區可變車道、潮汐車道陸續增多,在早晚高峰不少車道可以「變身」,大大緩解了單個路口的擁堵現象。但是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調查發現,像吳先生這樣「蒙圈」的車主還是不少,可變車道「不敢走」現象普遍存在。
現狀:南京已設多條可變車道
「可變車道」,顧名思義就是根據交通流量能更改指示方向的車道。外觀上,車道內側畫了多條「鋸齒狀」斜線,有點像趴下的「非」字,在車流量較大時,交警通過路面交通流量可隨時變更車道方向,車主可以根據車道上方指示駛入相應車道,及時加大擁堵方向車流的通過量,能夠極大緩解重要路段的擁堵程度。
2019年4月4日,南京交警在集慶路集慶門路口東西向啟用了全市第一條信號聯網可變更車道。2020年在主城區交通流量較大路口進一步推廣,目前在內環西線集慶門路口、北京西路寧海路路口、河西大道明基醫院門口、廣州路虎踞關路口,雲龍山路、啟迪大街等路口都有了可變車道。
除了可變車道,還有「潮汐車道」
所謂「潮汐車道」,是針對早晚交通流量潮汐現象,在早晚高峰固定時間段更改車道方向。比如早高峰進城多,那進城方向多一股車道,晚高峰出城多,這個車道就變成了出城方向。
2019年1月28日,南京市首條「潮汐車道」在江北新區新華東路正式啟用,全長1公裡,但是需要交警手動擴展和壓縮車道。2020年5月25日,南京首條「智能潮汐車道」正式上線,設在江寧區金盛路至鞭鞍街交叉口,全長60米。中間設電動護欄,到達設定的潮汐時間後會自動移動,並變化方向。
2020年12月22日草場門大街北京西路西口新增「潮汐+可變車道」。2021年1月6日南京市江寧區文心街實施潮汐車道試運行,1月18日後正式運行,並啟用電子曝光抓拍。
調查:5分鐘內27輛車變道,5輛車闖紅燈
可變車道越來越多,實際運行情況如何呢?
1月13日,在早高峰和晚高峰分兩個時間段,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前去河西大街明基醫院門口可變車道進行一個小時的調查。
河西大街明基醫院門口東朝西共設5個車道,中間車道則是可變車道。車道前方設置道路指示牌,註明「前方可變車道」。可變車道兩邊畫了鋸齒狀白實線。指示燈則是LED屏,正常是直行,隨著車流量的變化,信號燈智慧調節,LED屏隨之變幻行車信號。
可變車道最「閒」
要調頭的車習慣性靠最左邊兩股車道,一般左邊車道擠壓了7—8輛車以後,可變車道才陸續有車子開進來。「不敢走」是很多車主的普遍心態。
其中公交車最愛走可變車道,153路、96路等公交車對路況更熟,直奔可變車道而來。
可變車道最快
在同樣70秒左右的綠燈周期內,可變車道可以走25輛車,左邊車道只能走18輛。這主要歸因於可變車道的拐彎半徑更大,更好調頭。
可變車道消化最快。17:40,綠燈倒計時還有25秒,可變車道所有車走完,正常調頭車道還有11輛車排隊前行。
可變車道最亂
可變車道最容易誤入。按照5分鐘一個周期計算,在17:35-17:40這個周期內,有27輛車因為誤入可變車道而壓著白線強行改變方向。17:50-17:55,有5輛車「闖紅燈」,可變車道為調頭道時直行,這其中包括一輛中北計程車。
頭車不敢走,而導致身後車輛按喇叭現象頻發。8:20-8:25,有5輛車因為滯留而被喇叭催;17:20-17:25,三輛車被喇叭催。
車主聲音:到底怎麼變,感覺很「蒙圈」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位黃姓車主。「明基醫院這邊好多人不敢走,我每次走的時候,一股老司機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從河西大街調頭上鳳臺南路高架是他每天必經之路,以前調頭需要等兩個信號燈,現在一個燈就能走完。不過他也提出,河西大街泰山路口在修地鐵,拐過來就是可變車道,影響司機的判斷,的確是很多人不敢走可變車道。
趙女士有著15年的駕齡,她自詡老司機,一直認為可變車道意味著車主可以隨意選擇直行或調頭,已經好多次在可變車道直行了。「我就是憑自己理解,沒想到我是不按導向車道行車,如果闖紅燈,要扣6分。」
沈女士在第一醫院上班,經常要經過在集慶路, 「集慶門那邊車子多,過路口要等好久,所以有很長時間琢磨那個可變車道能不能走,後來看到前面的車子走了,也就敢走了。」
在廣州路到虎踞路的路口,因為離醫院近,不少外地車可變車道不敢走,導致後邊喇叭摁個不歇。「我聽到很多人摁喇叭,我猜可能是我走錯了,但是在停車線前只能看到信號燈,沒辦法看到指示牌,只好憑著經驗直行。」馬鞍山車主徐先生說。
注意:個別可變車道將抓拍
交管部門提醒,廣大車主在行駛途中,看到路面出現「鋸齒狀」可變車道後,千萬不要憑經驗行車,要提前留意LED屏指示,走錯後切勿隨意變道。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規定,車輛行駛到路口要根據路口的標識線及信號燈的規定通行。換句話說,雖然都是綠燈,如果可變車道顯示為左轉,你開車直行了,那就會按照「不按導向車道行駛」進行處罰。如果在可變車道闖紅燈,自然也是要罰款記分的。
不過暫時南京主城區還沒有對可變車道實時抓拍,而江寧區文心街實施潮汐車道1 月 18 日後正式運行後,將啟用電子曝光抓拍,那時候2分、6分可就要實打實的扣了。
專家:更推薦HOV車道
「你說的這個蒙圈問題,連我們老交通也意識到了。」南京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院院長楊濤說。
楊濤認為,可變車道設置是基於道路交通流量流向的精細化觀測,對特定路段某些時段雙向交通流量存在較大不均衡而採取的精細化疏導措施。南京嘗試推行可變車道措施,體現了交管部門科學管理、智慧管理理念的回歸與進步,值得肯定和讚揚!
南京市交管局表示,可變車道通過交通設施和信號燈的智能控制,對於單個節點的車輛疏導作用很明顯。以河西大街為例,這裡已經用上了全息檢測的城市路網信號智能控制,應用「時空三段全息採集」模式,通過路段、紅綠燈時間等多個維度進行信號燈的控制,使之與路口流量負荷相匹配,這能夠實時根據車流量來調整可變車道,而不一定非要在早晚固定時間段。尖峰時段河西大街主路和支路二次排隊概率下降近50%。
然而可變車道這種精細化的交通工程設計與管治方法措施,在國際上一些先進城市早已採用,但並不多見。楊濤表示,主要原因在於:一是適用的交通流場景特殊而有限;二是正如我們看到的,對路況不熟的人,容易「蒙圈」;三是對道路交通實質性增效有限。
「我倒是建議交管部門還是需要擺脫過度以小汽車交通排堵保暢為重心的思維定勢,考慮在南京合適道路上嘗試推動設置多乘員專用車道(HOV車道),引導人們選擇合乘出行習慣,減少單人小汽車出行和道路交通量。」楊濤說。
HOV車道(High-Occupancy Vehicle Lane)就是多乘員車道,意思就是說只有成員數符合當前標準的情況下才允許走的車道。至於具體是幾位乘員,這要看當地的規定,可能是2人,也有可能是3人。HOV車道在國外早已經實施,比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其主要目的是鼓勵市民進行合乘,類似於順風車,採取更加綠色、集約的出行方式進入中心城區,從而可提高道路使用效率、緩解交通擁堵,降低交通汙染。國內深圳、無錫、大連、成都等部分城市近幾年也開始試推行。
南京市交管局表示,無論是可變車道還是HOV車道,南京都在積極研究探索。對於車主反映的蒙圈現象,他們也注意到,並在研究如何更好引導車輛通行。
可變車道,你走過嗎?你有什麼建議和意見,歡迎在本文下給我們留言。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劉海琴/文 高鑫/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