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索中國心理學的求真與至善之路——訪著名心理學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
林崇德,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前理事長。他於1941年生於浙江省象山縣,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繫心理專業,1978年回母校讀研,師從朱智賢教授,1980年留校任教,1984年獲博士學位。
林教授長期從事發展心理與教育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與研究報告160餘篇(其中1/10發表在SSCI或SCI收錄的期刊上),出版學術專著16部以及《林崇德文集》(全12卷),主編《心理學大辭典》《應用心理學書系》等多部大型工具書和心理學系列教材,並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課題20多項,榮獲多項國家級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獎,以及「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等稱號。
新時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橫跨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心理學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我國培養的第一位教育學(心理學)博士,林崇德教授長期致力於心理學與教育學研究,碩果纍纍,是公認的心理學界泰鬥,對我國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他通過心理學為我國基礎教育實踐奠定了科學基礎,大大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被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播火者」。
9月12日,北京師範大學舉辦了《林崇德文集》(全12卷)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集中展現了該校資深教授林崇德60年核心學術思想與理論成果的結晶。近日,記者對這位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進行了專訪。
教書育人架起師生之間的心靈橋梁
《中國社會科學報》:林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作為我國心理學界和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前輩,您能否講一講為什麼投身於此領域?
林崇德:1960年,我畢業於上海市上海中學。受上海市勞動模範、我的班主任孫鍾道老師的影響,我也想當一名像孫老師那樣的好老師,成為一名教育家。於是,我在填報高考志願時,把23個志願全部填寫了師範,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第一志願北京師範大學,成為教育系首屆心理專業的學生。為什麼要選學心理學,其實我當時對心理學一竅不通,只是樸素地想到,當老師必須從學生心靈入手。在我朦朧的認識中,心理學似乎就是一門研究心靈的學問。
1965年是我大學畢業之年,也是中國心理學從初步繁榮走向全面停頓的轉折之年。我學習了5年的心理學已無用武之地,被分配到北京從事基礎教育,先後在兩所基礎薄弱之校任教,一幹就是13年。可能受當年「志願」的影響,我對擔任中小學教師無怨無悔,全身心投入:當好班主任;教好課;做好校辦工廠廠長;主持好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這13年的基礎教育工作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教書育人是有規律的,其核心問題是如何架起師生之間的心靈橋梁。應該說,我這13年幹得不錯,1977年,在教育走上正軌時,我被評為北京市朝陽區優秀教師。
1978年,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專業恢復招生,但專業教師極端缺乏。母校想起了當年的「好學生」,要調我回校重操舊業。為振興中國心理科學,時代呼喚著歸隊,我只能含淚離開自己深愛的基礎教育界。在回母校的過程中,我帶回了5篇在中小學工作之餘收集數據並撰寫完成的研究報告,涉及聚焦先天與後天關係的心理發展規律、雙生子智能與性格的研究、兒童青少年數學能力發展及其思維結構的研究、品德不良中學生心理追蹤研究等。經恩師朱智賢教授(下稱「朱老」)的推薦,我竟然成為1979年中國心理學會恢復活動後首次學術大會上的報告人之一,報告的主題是智能發展及其結構問題。我對品德研究的論文,則由時任中國心理學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徐聯倉先生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彭真同志(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推薦。彭真同志責成教育部等單位為我召開一次研討會,該文成了我的成名作,這是我對教育與心理學研究的開始。
在這初入杏壇心靈的交響樂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三點: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它是基礎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中小學是心理學研究一塊難能可貴的實驗寶地;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將成為我終身研究的重點。
圍繞教育與心理發展主題推動學科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報》:我們了解到,您在學生時期就有創建中國自己的心理學學派的志向。請問您的這一理想目前的實現狀況如何?
林崇德:對一個高校教師說來,他的成長離不開師長的培養;而他自己能否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又是衡量其素質的根本標準。我的心理學功底是北師大心理專業的老師們給的。當年的北師大心理專業名家多,按照專業課程的開設次序,彭飛、張厚粲、朱老和章志光等教授先後給我們上課,可以說我今天的講課風格是他們講課特點的綜合體現。
當然,對我系統培養、扶植的是我的恩師朱老。朱老是一位學術大家,是中國發展心理學的奠基者。他對我人品上的最大影響有兩點:一是對國家的忠誠和對黨的熱愛;二是創新精神。如原杭州大學老校長陳立教授給朱老的一封信中所言,「新中國成立後,心理學界能就一方面問題成一家之言者,實為少見。老兄苦心深思,用力之勤,卓有碩果,可謂獨樹一幟」。
從思維認知到品德社會性,從非智力因素到心理健康,從教師心理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我的研究內容來自自己的課題,我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和科技部等20多個大大小小的項目。誰來操作完成呢?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的弟子們。在科研中,他們展示了品格、智慧和才幹,使我萌生了培養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之信念。
我的學生俞國良教授鼓勵我創建一個學派,我說已經形成了。從朱老到我,從我到董奇教授,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較龐大的團隊。我們圍繞著教育與心理發展的主題,做了許多頗有影響的心理學學科建設工作,是否已成為與眾不同的學派,我不想妄加評判。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和中國心理學界,秉持怎樣的精神開創中國學派?
林崇德:這裡,我想談談自己所追求的數個堅持。
一是堅持走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道路。心理學是科學,科學無囯界。但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往往又打著文化的烙印。中國人的心理既具有全人類性,又體現中華文化的特點。因此中國心理學必須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面向未來,著力走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路子。我們要努力研究中國的現實問題;努力在借鑑國外理論方法的同時,積極地挖掘本土的智慧與方法論;努力建立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我深深地體會到,越是民族的東西,越能走向世界,實現國際化。
二是堅持科學精神。從我1960年考入北師大學習心理科學那天算起,至今正好是一個甲子,我和心理學打了60年的交道,我熱愛幾乎用畢生來研究的心理學。我懂得在心理學研究中堅持科學精神的重要性。我在心理學研究中重視這樣幾個原則:實事求是、注重客觀標準、相信事實、強調實踐原則,主張在中國實踐中研究心理學;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為研究心理學的方法原則,不僅要運用心理統計學,還要涉及模糊數學和數理邏輯,因為心理現象具有模糊性,講究範疇,慣用推理;國際化原則,強調開放體系;科學的自由探索原則,我提倡中國心理學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一定權威的心理學家更要謙虛謹慎,聆聽各家的意見,切忌盛氣凌人、以勢壓人、一人說了算。
三是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我出身貧寒,從高中到大學,都是靠人民助學金維持生活、完成學業的。我的座右銘是「忠於黨的教育事業」。我的最大信仰是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我把辯證唯物主義作為自己對心理學研究的指導思想。我贊同唯物辯證的心理發展觀:與任何事物一樣,心理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引起這種心理發展變化的有外因也有內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心理的發展變化,既有量變又有質變,量的積累是質的發展變化之基礎。與此同時,我也贊同唯物辯證的心理反映論,即我協助恩師朱老提出的實踐反映論,強調實踐反映人的認識,具有決定性、社會性、主體性、發展性、能動性和系統性等特點。
四是堅持系統的原則。受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以及現代系統論的影響,我比較喜歡整體性或系統性的原則及原理。人及其心理發展是一個系統或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項心理學具體研究都是一個整體或由各個環節構成的一個系統。這個原則促使我追求系統整合的心理學觀。系統觀使我懂得教育與心理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多歷程、多形態、多成效、多爭議的自然和社會現象;系統觀促進我構建了諸如思維結構、品德結構和學科能力結構等心理學知識體系;系統觀成全我完成20多項重要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項目。
五是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是我自己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它使我懂得:沒有心理學理論的指導,就不可能深入研究一系列相關的現實問題,即使研究了也水平有限;如果沒有紮實的實踐基礎,研究了半天也是空泛無味,沒有應用價值,也不可能有進一步的創新價值,更重要的是廣大老師及百姓不買帳,所以我在理論聯繫實際上不偷懶、不懈怠。如果今天我在心理學界與教育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因為我在大大小小項目的研究中堅持了理論聯繫實際的研究作風。我們的很多研究,靠的是眾弟子的力量、團隊的力量、各相關課題組的力量!應該特別提到的是董奇和申繼亮等教授的辛勤投入,沒有他們,哪能有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堅持20多年(1978—2002年)的學習與發展、教育與發展的實驗研究,這些研究中獲益中小學教師超萬人,獲益學生超過30萬人。
推動心理學研究中國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作為心理學中國化的重要推動者,您能否講一講應如何做中國化的心理學研究?
林崇德: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是中國老一輩心理學家的共同願望,尤其是潘菽院士和朱老在他們的著作裡作了精闢的論述。到了我們這一代,車文博、沈德立、黃希庭和我等心理學家,更是極力倡導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
早在1985年,我就在《心理發展與教育》創刊號上發表了《試論我國兒童心理學前進的道路》一文,首次提出了「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問題。1989年,我又專門在《心理發展與教育》上發表了《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問題》,論述它的內涵、需求、層次、途徑和體會。2010年,我與弟子辛自強教授再一次在該刊上以《發展心理學的現實轉向》為題,進一步探討了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問題,明確提出了中國化與國際化的關係,並指出如果不能在世界背景下建立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國的心理學不可能在國際上有自己的地位。要建立我們的知識傳統,必須強調研究的中國化。也就在那篇文章中,我們指出了必須警惕以「國際化」或「與國際接軌」的名義,把中國完全變成西方理論和方法的試驗場,更不能把自己變成西方同行的中國數據收集員。
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其含義有三。一是要研究中國現實的問題。二是要在借鑑來自國外科學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論的同時,充分挖掘本土的智慧、方法論與研究方法。三是要建立中國自己的心理學知識體系,特別是理論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報》: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已取得一定成績,那麼,未來的中國心理學應如何更好地發展?
林崇德:在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進程中,中國心理學家已經作出了努力,大家都有不少感受。我這裡就幾個宏觀問題提出四點想法。
第一,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作為中國心理學建設的指導思想,這一點我們絕不能動搖。
第二,要用系統的觀點來安排心理學的研究課題。能否以帶有開拓性的戰略眼光深入有關領域的實踐中,去發現「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心理科學發展的生長點,或看準有希望的方向抓住不放,確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第三,在中國文化和現實中研究中國人的心理。堅持在中國文化和現實實踐中研究心理學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它貫徹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使心理學各項工作都密切結合中國社會建設和社會需要的實際,特別是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諸工作實際的需求,並為之有效服務。
第四,組織各方面的人才,融合多學科的知識,共同研究心理學。這裡的關鍵是以提出問題為研究導向,開展心理學的科研協作,進行跨學科、跨地區、跨國界的研究。
上面四點想法的目標是在指導思想、研究方法、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力求體現心理學研究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發出心理學的中國聲音
《中國社會科學報》:作為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的執委委員,您能否談談中國心理學的國際化現狀?
林崇德:我國有一批心理學國際化的先驅者。遠的不說,改革開放以來,荊其誠、張厚粲和張侃等先後當選為國際心理學聯合會的副主席。由於他們的努力,2004年在北京召開了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國際上著名心理學家都來到了中國,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雲集了6000多名國內外心理學家,為中國心理學國際化展示了輝煌的一頁。
1978年後的40多年,在改革開放的國策下,中國心理學空前活躍:一是隊伍逐步擴大;二是積極開展學術活動,科研成果越來越多;三是衝破禁區,深入研究心理學的各個領域;四是廣泛開展心理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1999年,科技部在制定2010年科技發展規劃時把心理學納入國家優先發展的18個領域之一;2004年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這兩件大事都說明中國的心理學開始進入昌盛時期。
中國的心理學國際化,是提高我國心理學學術水平的基本決策。這裡的國際化,既包含著與國際同行交流、合作,又必須堅持國際心理學研究標準並與國際接軌。在具體措施上,要認真地找出我們與國際心理學的差距,進而努力縮小這種差距;要踴躍地在國際心理學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以此作為檢驗學術水平的一個指標和展示學術成果的一個窗口;要積極利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參加或舉辦國際學術會議與論壇,以密切我們與國際同行之間的關係;要暢通人員交流渠道,創造條件,能派得出,又能回得來,使更多心理學家逐步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國際化水平;要購置新資料,購買先進儀器,以提高知識水平,改善研究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中國心理學的國際化進程中,有著怎樣的啟示?
林崇德:我們在堅持國際化的同時,必須堅持民族化,這是加快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根本出路。其理由有四:一是在科學心理學傳入中國之前,中國早已有心理學思想。二是中國人口眾多,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我們強調心理現象共性的同時,有必要關心一下中國人心理民族化特點的研究。三是跨文化研究永遠是科學心理學發展的一條途徑,只有跨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探索人類心理的共性。四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建立了大量的心理學知識體系乃至話語體系,燕國材先生的《中國心理學史》就是一個典範。這正是國際心理學界所需要的東西,顯示一種越是民族化的東西越能走國際化的趨勢。
比如,我和李慶安教授在《理論心理學》(Theory & Psychology)2003年第6期發表了關於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具有原創性智力結構的文章,並用「六藝」思想批評了加登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2006年底,英國學術出版集團SAGE Publication的網站發布數據表明,我們發表的那篇文章躋身該雜誌創刊17年來所有600多篇文章「被閱讀次數最多的50篇文章」排行榜,最好時的排名是第六位。這說明只有民族化的個性或特殊性,才能構成國際心理學界的共識或共性。
應對現實與未來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體現出了不少心理學思想。當前的心理學研究應如何繼承與發展這些內容?
林崇德:我國5000多年的文明史,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這些思想雖然是樸素的,有些帶有較大的爭議性,但直到現在仍然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輝。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體現的是中國的文化,值得我們傳承弘揚。這體現了中國心理學的繼承性與民族性。
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給我們的啟發是什麼?古為今用!對中國的心理學發展,應該獲得如下五點啟迪:1.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哲學觀與方法論;2.挖掘歷史、把握當代,密切關注中國現實是出發點;3.繼承、弘揚中華文化中心理學思想,並做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工作;4.兩種心理學史實相結合,不可偏廢一方;5.關心人類、面向未來,在兩種史實的基礎上創新,以促進中國的心理學蓬勃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科學心理學發端於國外,我國的科學心理學源於向他者的學習。那麼,此過程對我國當前的心理學研究有著怎樣的啟發?
林崇德:心理學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作為一門科學的歷史為時較短。科學心理學史,一般以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ilhelm Wundt)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為起點。自此,科學心理學走過了140多年,有許多值得我們繼承弘揚的地方。
對中國有影響的是西方心理學和蘇聯心理學,它們各有特色,影響的內容和程度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心理學,1949年之前學西方,1949年至1966年學蘇聯,1978年之後又學西方。不管怎樣學,不能盲從,不能跟班,而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科學心理學史給我們的啟發就是「洋為中用」。
《中國社會科學報》:作為一門以人為對象、面向人的發展的學科,心理學兼具「愛智」與「愛人」的性質。那麼,心理學應如何在「求真」與「至善」間實現某種平衡?做心理學研究應具有怎樣的品格?秉持怎樣的信念?肩負怎樣的責任?
林崇德:2005年,我發表了《中國心理學研究的十大關係》一文,其中談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係。我當年提到,基礎研究也好,應用研究也好,對心理學來說都是必要的。二者有著各自獨特的目標,有著不同的價值,不能相互取代。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也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它們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也正是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要實現的目標。面向現實的應用研究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第一,研究範式突出學科交叉性。當前應用研究必須突破傳統的心理學範式,在更廣泛的學科交叉背景下體現跨學科的性質。廣泛的學科交叉,本身就便於研究成果在這些不同學科和社會領域的應用。
第二,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兩支隊伍「跨界」合作。我們建議實際工作者應有更多的理論考量,理論工作者要多考慮為實際應用服務。如果兩支隊伍能夠緊密合作或結合,肯定有利於中國知識體系的建立,有助於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綜合考慮心理規律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在探究一些方面的發展規律時,我們必須既考慮到發展規律的普遍性,又要考慮其文化特殊性。
第四,「求真」與「至善」的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是兩種不同的心理學研究類型,有著各自獨特的目標。前者回答「是什麼」,追求學科的學術價值,以「求真」為導向;後者回答「應該」問題,追求學科在實際中的存在價值或生命力,以「至善」為導向。在「求真」與「至善」結合中的心理學應用研究是為了維持內心與社會的和諧,為了促進個體素養與民族素質的提高,為了使老百姓能感受到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這種研究不僅要找到科學規律的「求真」,還要探索如何使心理學臻於「至善」。為此,中國的心理學不僅要研究科學規律本身,還要研究它的應用規律。
第五,開展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研究。研究始於問題,這種問題要麼是真正的學術問題,要麼是實際問題,只有能提出並解決問題的研究才是好的研究。應用研究通常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進一步講,這種「問題」更多應該是社會現實問題,特別是國家急需與有重要行業影響的應用性課題。比如,我們完成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就是這一類課題。因此,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2月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中指出「明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由於中國社會的發展日益與心理和心理學有關,心理學專業人員必須勇於面對各種現實的、實際的問題,而不能只滿足於對國外理論的修修補補,滿足於實驗室精巧的控制。
以上所述,應該是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學者之理想、抱負和使命。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莫斌 崔晉
精彩推薦:
把握偉大抗疫精神的本質內涵
民法典時代英國土地信託法的研究價值
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