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曉普陀山,它的名氣比舟山還響。到舟山旅遊,會想到去普陀山並不稀奇,到寧波、杭州旅遊的外省客人也有不少想著去普陀山呢。舟山的機場叫普陀山機場,早些年更是有人建議把舟山市改名為普陀山市。
普陀山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布,還有世界上最稀有的樹,普陀鵝耳櫪。全球僅此一棵。因為普陀鵝耳櫪雌雄同株,淺紅色的雌花與淡黃色的雄花不是同時開放,故授粉率極低。難得一顆種子,種子落地後又易腐爛,出苗率自然很低,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它一直沒有繁衍。
在普陀山,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會有些與佛相關的故事。就說這棵普陀鵝耳櫪吧,據說它是緬甸僧人約兩百年前上山朝拜時帶來的。帶來時誰也沒把它當一回事,不就是一棵樹嘛,種植到佛頂山慧濟寺後面空地上,讓它享受佛光普照,已是天大的福分了。直到後來植物分類學家鍾觀光發現了它,考證出它是「地球獨子」,才使得舟山人民如獲至寶。
舟山新木姜子有個俗名叫佛光樹。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大士誕辰,它的幼嫩枝葉上長滿了金黃色的絹狀柔毛,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就如寺廟裡和尚的袈裟,所以就叫作「佛光樹」。舟山新木姜子是全球木本植物中唯一以「舟山」冠名的樹種。
普慧庵外有一棵香樟樹,900 多歲,是普陀山現有 1221 棵古樹中年齡最大的。有一年,有一個 300 多人的進香團,就曾專程來叩拜這棵香樟樹。
普陀山在東海,為什麼稱「南海普陀山」,有人說這是因為《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的記載,以為古代稱普陀山這邊的海域為南海;也有人說,中國歷代帝王大都在北京建都,習慣把南方的海域都稱為南海。
這統統錯了。原因很簡單,觀音在古天竺就被稱為南海觀音,普陀山和尚如智向朝廷提出,觀音應沿用古天竺的名號,稱南海觀音,普陀山既然是觀音道場,亦應改稱南海普陀山。從此普陀山就叫南海普陀山。
上普陀山遊玩前,不了解點佛教知識,雖不能說不行,但也太遺憾了,許多東西你會看不懂。文人的貢獻歷代文人於普陀山,貢獻不少。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受朝廷指派,來普陀山為《昌國州寶陀寺記》「書丹」(抄寫詔書)於碑。
中國民間所接受的觀音故事,妙莊王三公主妙善,為治父親病,甘心斷臂,歷盡磨難,修成正果。1962 年秋,郭沫若來普陀山,出了一上聯「佛頂山頂佛」,叫人對下聯。他的秘書對了「天一閣一天」,郭沫若搖搖頭不以為然。一位鄉村幹部以「雲扶石扶雲」相對,贏得郭沫若點頭讚賞。
雲扶石是普陀山奇石之一,在去佛頂山的香雲路上。連白雲都來扶此石,聽上去應該高聳險峻,其實它所在位置海拔並不太高,只因它是由兩石相摞,上石如欹鍾,下石如方棋,斜傾欲墜,才讓人覺得雲彩都得來扶它。
金庸第一次來舟山是 1994 年 4 月6 日,那次他沒上桃花島,只去了普陀山。聽說從普陀山到桃花島坐快艇只要幾十分鐘時間,他有點遺憾地說「桃花島在我書中所佔的位置不輕呵!這次時間太緊了!」
在佛頂山,有人朝遠處指點著對金庸說:「看,那就是桃花島。」遠遠看去,在普陀山東南的海面上,桃花島如藍色棋盤上的一粒棋子,清晰可見。金庸先生興奮起來:「呵,這就是桃花島嗎?」他凝神看了一會兒,轉身招呼攝影師給他攝影留念。從佛頂山下來,金庸遇到了特意趕來的桃花鎮文化站負責人周威文。
周威文說:「金庸先生雖然來不了桃花島,但我們無論如何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意」「心意」是一張桃花島地圖和幾本《桃花島民間傳說故事》。金庸欣然接受了,提筆在宣紙上題寫「碧海金沙桃花島」七個字。明故宮唯一存世的建築普陀山有一座多寶塔,建於元順帝元統二年,是當時普陀山僧人孚中,向南京藩王宣讓王募捐建成的。此塔又名太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