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有人得到了滿意的分數,有人卻接受不了如今的狀況。
在這一場決定了人生走向的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本來就註定了有輸有贏。
同是寒窗苦讀三載,又有誰會真正地甘拜下風?
高考發揮失利,應該選擇復讀嗎?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拋開復讀一年所需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不談,或許對於大家最大的糾結點在於:再拼搏一次,就真的能贏嗎?
復讀是「奇蹟」的代名詞嗎?
每一年的高考過後,復讀生考高分上名校的故事,總能在大量「平平無奇」的學霸故事中脫穎而出,成為老師激勵學生的最鮮活案例。
最為典型的新聞代表,就是學渣苦學一年逆襲成為學霸。
大多數故事的主角們,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學習天賦光環,他們跟千千萬萬的考生沒什麼不同,靠的是300多天的埋頭苦讀,再加上一點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
出自電影《最強學渣》/主角是個復讀三年終於開掛逆襲的大齡考生
2013年,來自遼寧的劉丁寧同學,以省文科狀元的成績成功考入了香港大學,但是由於並不適應香港的教學模式,最終選擇退學復讀。
一年後,她同樣又以省文科狀元的身份,順利考上了心儀的北京大學中文系。
這還不算最厲害的,比這位更為傳奇的,是湖北省去年的理科狀元——常書傑同學。
2015年,他以湖北省第八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在大三的時候因為過度沉迷遊戲,荒廢了學業,從而被北大勸退了。但他沒有放棄,重新參加高考,又以省狀元的身份被清華大學錄取了。
高考復讀生們的故事在新聞裡看起來似乎十分光鮮亮麗,但事實上,北京市教育學會心理學研究會曾經對兩千多名復讀生做過一項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80%的學生復讀後成績都不能提高,有些甚至反而「跌」得很慘。
所以,那些努力了一年甚至多年,最終能夠成功圓夢的復讀生,背後付出的艱辛痛苦,或許是普通考生們所無法想像的。
高考復讀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中國著名高考研究專家王極盛教授,曾致力於研究復讀生群體,在一項復讀生與應屆高中生的心理狀況調查中,顯現出這樣的結果——
復讀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佔調查總數的47.1%,應屆高三生的僅佔調查總數的28%;
復讀生情緒不能穩定的佔62%,高三生的僅佔35%;
復讀生有焦慮傾向的佔49.4%,高三生的僅佔28.6%。
比起應屆生,成倍的焦慮,幾乎是每個復讀生都要挑戰的狀況。
背負著這些難言的心理壓力,復讀生們往往只有比普通的高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將自己的試錯成本降到最低。
在號稱「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的毛坦廠中學,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是高考復讀生。
紀錄片《高考》的第一集,就記錄了這所中學裡復讀生們的生活日常。
所有的學生必須6點就起床,不到6:20,學生們就已經穿戴整齊地坐在了教室裡。
為了省去在食堂排隊浪費的時間、保證學生的營養,很多家長都會把飯提前做好,送到校門口。大多數學生就站在校門口吃,吃飯時間也會控制在10分鐘左右。
在這個學校,無論學生是否選擇住校,都不存在學習之外的自由空間。
有的老師甚至會在放學後半夜跑去住在校外的學生的出租屋抽查,只為了確認他們有沒有藏匿和學習無關的東西。
老師的權威、誇張的標語、苛刻的時間安排,都刺激著學生們的每一根神經,讓他們時刻不能鬆懈。
在這裡,可以看到每年上百萬的復讀生的縮影。
Follow your heart
復讀,不僅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還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學說:如果不甘心止步於此,那就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吧。
很佩服這樣的勇氣。多付出的這一年時光,其實與漫漫人生路相較而言,一點也不算長。
未來的你就會發現,所謂的迷茫,所謂的風險,其實在人生路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存在。
如果高考失利的你最後決定不復讀,希望你是因為想清楚了以後的方向而選擇不復讀,而不是單單因為害怕這害怕那而退縮。
準備一份好的心態,一個堅毅的心,一份詳細的計劃,不驕不躁,好的時候不驕傲,失敗的時候不氣餒,切忌急功近利給自己找負擔。堅持聽老師講的課,始終跟著老師走,成績一定會有所提升,一定要跟著老師走就是捷徑。
準備一腔熱血和永不言敗的鬥志,準備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習慣,準備一個你想要實現的目標,帶上你最高的熱情和最澎湃的激情,去迎接你學生生涯中的加時賽。成功即榮耀,失敗即低潮。不到最後你無法想像結果。拼吧,實現你的夢想,創造你的輝煌。
來源:綜合自網絡。由高中根據地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