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雙牌縣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南省西南部,屬南嶺支脈,西臨瀟水,東接永州,南近桂林、北望衡山,總面積114.2平方公裡,最高點「望佛臺」海拔1624.6米。溝谷縱橫、峰巒起伏,動植物資源豐富。陽明山物華天寶,特產豐富,有號稱水果之王的高山雪蓮果,有滾地黃瓜、長白蘿蔔、高山芹菜等反季蔬菜,有山野菜、竹筍、煙燻臘肉、酒糟肉、乳豆腐等地方小吃,有竹工藝品——通氣竹筷等旅遊紀念品。
生態旅遊勝地
陽明山山形秀美,大氣磅礴,森林覆蓋率高達98%,擁有數萬畝原始次生林、中國南方最大的紅豆杉群落和黃杉群落,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植物84種。夏無酷暑,冬無極寒,年平均氣候14.2℃,水質達國家Ⅰ級標準,空氣中負氧離子最高達168000個/cm3 ,被譽為「嶺北生態畫卷」、「湘粵涼島」和「天然氧吧」,這種優越的生態在華中、華南均屬少見,陽明山優越的生態符合現代人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生活追求和消費取向。
陽明山持有「天下第一杜鵑紅、亞太第一天然氧吧、華中第一高山湖」三大名片,具有「古、奇、靈、秀」四大特色,擁有「杜鵑花海、流泉飛瀑、奇峰怪石、雲山霧海、十萬畝大竹海」五大奇觀。其中十萬畝野生杜鵑種類達24種,樹形高大,每年5月左右,花開十裡,奼紫嫣紅,逾月不敗,讓人如痴如醉,入選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被譽為「天下第一杜鵑紅」;萬和湖海拔1200多米,水面達200多畝,四面山如蓮花,中有平湖如鏡,恍如人間仙境,堪稱「華中第一高山湖」;大黃江源景區原是柳宗元《遊黃溪記》中黃溪的源頭,古木參天,神秘莫測,人跡罕至,身處其中,天人合一,寵辱皆忘,原生態的山水堪與九寨溝媲美。
七祖安寢福地
陽明山自古就是天下名山,是歷代文人騷客嚮往的地方,唐宋時代文學家柳宗元、歐陽修、呂溫、明代尚書陳薦、地理學家徐霞客等歷史名人在此留下了無數墨寶和攬勝足跡。陽明山從東漢起就是周邊有名的佛教勝地,鼎盛時曾有寺廟108座,擁有周邊湘桂粵3省18縣數百萬信徒。始建於北宋的萬壽寺依山而建,殿宇恢弘,是遠近聞名的千年古剎,也是佛教六祖弟子鄭秀峰坐化之地。相傳鄭秀峰在此修煉成佛,其身不腐,被民間尊為佛教「七祖活佛」。每年10月「七祖活佛」生日前後,數萬信徒從四面八方會集此地,頌詩唱經,頂禮膜拜,場面尉為壯觀,明嘉靖皇帝曾題賜「明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近幾年,萬壽寺大小佛像重塑金身,新增了黃金樟彌勒佛、玉化樹、佛舍利子三大鎮寺之寶,來自粵港澳臺的遊客和信徒日益增多,被譽為「靈山福地」。
同名同姓寶地
永州陽明山與臺灣陽明山同名同姓、同根同宗,同為森林公園和旅遊勝地,具有連接兩岸的獨特優勢、交流融通的廣闊空間,對促進海峽兩岸文化旅遊交流合作發揮著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近年來,永州依託兩岸陽明山同名同姓、緯度相近、資源相似的深遠淵源和生態旅遊資源,成功舉辦了八屆中國·陽明山「和」文化旅遊節,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中央委員段宏俊,中評會主席團主席張榮恭、陳庚金等臺灣政要先後到永州陽明山參加「和」文化節開幕式並致辭。活動期間,開展了尋「和」之旅活動,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和」字展館,目前已徵集包括安南、吳伯雄、連戰、蔣孝嚴等名人政要題寫的「和」字6000餘幅;從2006年至今,臺灣陽明山公園管理處三次組團、50多名臺灣知名企業家和10餘家臺灣旅行社先後來到陽明山參加「和」文化節等活動;永州籍臺胞一行35人也曾組團來陽明山尋根問祖、參觀考察,書寫了兩岸同胞一家親的佳話;兩岸頻繁的互動交流,推動了陽明山的發展。2011年4月,在永州舉辦了兩岸陽明山旅遊合作與發展論壇,臺灣的吳忠宏、王鑫等知名文化旅遊專家學者激情開講;2012年5月,舉辦了陽明山旅遊經貿合作推介會,100餘位臺灣政要、臺商、嘉賓出席;2013年3月,兩岸「和」文化交流暨生態旅遊推介會在陽明山舉辦,臺灣公園學會、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及中華生態信息暨環境教育協會的嘉賓蒞臨交流;2014年4月,舉辦了首屆全國唯一的「和」文化論壇,主題為《「和」文化的歷史鉤沉和現實觀照》,臺灣著名國學大師傅佩榮,大陸著名作家黃曉陽、魏劍美分別從中國古代文化、道教理學、「和」的對立面「鬥」三個不同角度來詮釋「和」,並就永州文化的挖掘、繼承和發展展開了交流探討。長期的交流交往集中展現了兩岸陽明山固有的深厚淵緣和美好的合作前景,呈現了民間與官方互動,文化與旅遊、經貿共進的生動格局,成為了湖南對臺文化交流合作的一道獨特風景線。2014年6月,永州陽明山成功獲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為繼芷江、炎陵之後的湖南第三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永州市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