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張穎南豐鎮永合社區工作人員
推薦語:她是一位堅強的母親,34年如一日悉心照顧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兒子,她的付出與艱辛感動了街坊四鄰。
陸彩萍是南豐鎮永合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相貌平平,平時穿著樸素,做什麼事情都乾淨利落。年近60歲的她比同齡人多了幾分滄桑。陸彩萍的兒子小凱患有先天性腦癱,堅強的陸彩萍扛起了照顧兒子的重擔,就這樣,時間一晃就是34年。
分娩時遭遇難產
兒子患先天性腦癱
1984年,懷胎十月的陸彩萍和丈夫原本滿心歡喜地迎接孩子的出生,可沒想到陸彩萍分娩時出現難產,導致孩子缺氧。儘管孩子一出生就進行搶救,但還是被診斷為先天性腦癱。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陸彩萍感覺天都塌了下來。看著懷抱裡天真可愛的兒子,她怎麼也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不相信命運會對兒子這麼不公,於是身體一恢復,陸彩萍便帶著兒子四處求醫,跑遍了各地大大小小的醫院,但是得到的結果始終都一樣:無法治癒。
面對現實,陸彩萍曾經歷了一段低落期,但她說:「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就該擔起做母親的責任。」傷心難過之後,陸彩萍選擇了堅強,她在心裡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照顧好兒子,讓他此生不再受到一點點傷害。從此,小凱的父親負責每天打工掙錢養家,而陸彩萍挑起了照顧兒子的重擔。
把兒子照顧好
是她這輩子最該做的事
「兒子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塊肉,他得了腦癱,我就一輩子都把他當嬰兒養。」34年來,陸彩萍每天都像哄著剛出生的嬰兒一樣,照顧著小凱。
從起床、洗臉、吃飯,到上廁所、睡覺……陸彩萍對兒子片刻不離。為了讓兒子自己學會吃飯,陸彩萍不厭其煩地教他如何吞咽食物,教他如何使用筷子。小時候,小凱的病情還不算特別嚴重,可以正常走路,陸彩萍便經常帶著小凱出去散步、遊玩,想讓他感受到同齡人應該有的快樂。
在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貼心照料和陪伴下,小凱也一天天長大了。陸彩萍想減輕一下家裡的經濟負擔,於是出去打零工,家裡便請了一個護工來幫忙照顧兒子。但沒過幾天,護工就向陸彩萍抱怨照顧小凱實在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不久就請辭了。經過此事,陸彩萍立刻打消了出去打零工的念頭,決定全天候在家照看兒子,「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才有耐心照顧,把他照顧好,就是我這輩子最該做的事了。」說這話時,陸彩萍的眼中透著堅定與從容。
兒子摔傷致癱瘓
她懊惱自責從此寸步不離
然而,意外永遠比想像中來得突然。一場意外讓小凱的病情又一次加重,這對陸彩萍和丈夫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2012年,陸彩萍正在廚房忙著做飯,突然聽到一下很沉悶的「噗通」聲,心裡頓感不妙的她趕緊跑了出去,一眨眼的工夫,小凱竟從樓梯上重重地摔了下來。「小凱,你摔哪兒了?疼不疼?」陸彩萍立即抱起兒子,心急如焚,並趕忙打電話給丈夫,兩人很快把兒子送到了醫院。經過救治,小凱的命是保住了,但這一摔導致了小凱全身癱瘓,再也站不起來了。「如果我寸步不離地看著他、陪著他,或許他就不會再受二茬罪了,這都怪我……」這些年,陸彩萍一直覺得自己對兒子有虧欠,感覺是自己害了兒子。每逢說起這事,她就懊惱自責,眼淚止不住地流。
打那之後,陸彩萍24小時寸步不離地照顧兒子。白天,她陪著兒子一起看電視,兒子坐在輪椅上,因為渾身使不上力,時間一長,身子就會往下滑,陸彩萍時不時就要把坐歪的兒子扶正。有時,時間坐得長了,小凱的腳會出現水腫,陸彩萍則每隔2小時幫兒子按摩,舒緩水腫。吃過晚飯,她會推著兒子去外面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他心情開朗些。
34年來,陸彩萍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與耐心,她說,兒子是她心中最沉重的負擔,只要兒子在身邊,生活再艱難也要過下去。她相信,一家人只要過好每一天,未來總歸會有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