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進斑斕的小說世界
01小說的概念
小說是一種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展現故事情節、描繪具體環境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敘事性文學體裁。它是一種散文體的敘事文學樣式。
02 小說的三要素
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是小說必須具備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不管哪一種類型的小說,都重在寫人物。而塑造人物形象,離不開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一定的生活環境,所以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節,描寫典型環境也就成了傳統小說的基本藝術特徵。
03 小說的命題特點
隨著越來越多的省份使用課標全國卷,小說閱讀將繼續保持強化態勢——因為在選考內容中,只有小說的閱讀與傳記的閱讀在難度與命題角度上能大致保持均衡。
從近幾年小說選文與命題的情況看,1200字左右的小小說是高考小說命題的最佳對象。另外,對古今中外的名著則可能會截取某一個片段、某一個情節或某一個場景進行考查。從考查內容看,小說的閱讀重點如下:分析體裁特徵,鑑賞人物形象,賞析故事情節,解讀故事環境,評價寫作技巧,概括主題思想,對文本有關問題進行探究。
04小說鑑賞的流程
1.走進人物的世界——把握形象
要鑑賞小說,首先就得從語言入手,在讀懂詞句含義的基礎上,把握小說的形象。例如,鑑賞小說《祝福》,我們首先看到祥林嫂拄著竹竿,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空碗的乞丐形象。隨著情節的展開,我們逐漸了解了魯鎮這一環境、祥林嫂的性格以及她的生活經歷;再聯想到舊中國勞動婦女沒有地位,受壓迫遭凌辱的生活情景,並通過想像自然而然地把它融入到小說所描繪的生活場景和人物性格中去。這樣,祥林嫂的形象、她生存的環境以及她的所作所為就逐漸明晰、具體、生動起來。
2.思考小說的情感——評判主題
把握了形象,我們就會進一步問,作者想通過這些形象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有了這一步,就可以使我們擺脫泛泛的、即興式的欣賞,從形象中超越出來,對小說的主題進行理性思考,從而使我們的一些模糊認識逐漸清晰起來,從感性的認識進行理性的認識。
3.體會小說的精妙——探究技巧
任何藝術創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因此,對小說主題的理性評判並不意味著就完成了鑑賞。我們往往還要對小說思想上和藝術上的精妙之處進行體味、玩賞,對那隱蔽在語意深層的「七分」用意仔細揣摩,從而達到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愉悅。這時,我們就要思考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講述故事的技巧,進入到對小說表達技巧的鑑賞、分析、評判,探究。
05小說鑑賞要注意的問題
1.強化三位一體
即要了解人物、情節和環境的辯證關係。人物塑造是小說創作的核心任務。人物在三要素中居於第一的重要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情節的設置和環境的描寫,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人物是情節和環境的核心,而情節則是人物性格的延伸和發展過程,環境則是人物和情節發展的舞臺。沒有環境,情節就不可能發生,人物也不可能存在。
因此,我們在鑑賞小說時,要看到三要素之間的滲透和相互作用。不要把三要素割裂和孤立起來看待,而要把它們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活生生的整體。
2.關注選文特色
試卷受篇幅所限,選文要麼是微型小說,要麼是名著節選,在人物刻畫上都會受到某些局限,常常表現人物的較單一性格特徵,只能刻畫人物某一階段的某一側面。因此閱讀時要學會以小見大的分析發掘方法。
3.區分兩種真實
即區分生活真實與文學真實。小說中所敘述的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時間和空間。小說中的生活,是現實生活的藝術概括、藝術變形、藝術升華。因此,當我們鑑賞小說中的荒誕情節、變形人物、虛擬背景時,不能以現實生活的經驗去作評價。小說中的荒誕、變形和虛擬,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升華和超越,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再現。
06真題實戰,帶你讀題審題
(2017·高考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14分)
天 囂
趙長天
風,像浪一樣,梗著頭向鋼架房衝撞。鋼架房,便發瘧疾般地一陣陣戰慄、搖晃,像是隨時都要散架。
渴!難忍難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簡單、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簡單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氣失去了氣體的性質,像液體,厚重而凝滯。粉塵,被風化成的極細極小的砂粒,從昏天黑地的曠野鑽入小屋,在人的五臟六腑間自由遨遊。它無情地和人體爭奪著僅有的一點水分。
他躺著,喉頭有梗阻感,他懷疑粉塵已經在食道結成硬塊。會不會引起別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懶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脅,似乎已退得十分遙遠。
他閉上眼,調整頭部姿勢,讓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礙,他左耳聽力比右耳強。
風聲。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
他仍然充滿希望地傾聽。
基地首長一定牽掛著這支小試驗隊,但無能為力。遠隔一百公裡,運水車不能出動,直升機無法起飛,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暫時還只能居於屈從的地位。
他不想再費勁去聽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許就是進入半昏迷狀態,減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體力。
於是,這間屋子,便沉入無生命狀態……
忽然,處於混沌狀態的他,像被雷電擊中,渾身一震。一種聲音!他轉過頭,他相信左耳的聽覺,沒錯,濾去風聲、沙聲、鋼架呻吟聲、鐵皮震顫聲,還有一種雖然微弱,卻執著並帶節奏的敲擊聲。
「有人敲門!」他喊起來。
遭雷擊了,都遭雷擊了,一個個全從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撲到門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門。誰?當然不可能是運水車,運水車會撳喇叭。微弱的敲門聲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大家:不是來救他們的天神,而是需要他們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許是最尖端的科研項目,遠比上天的飛彈玄秘。如果破門而入的是一隊救援大軍,屋裡這幾個人準興奮得癱倒在地。而此刻,個個都像喝足了人參湯。
「桌子上有資料沒有?當心被風卷出去!」
「門別開得太大!」
「找根棍子撐住!」
每個人都找到了合適的位置,擺好了下死力的姿勢。
他朝後看看。「開啦!」撤掉頂門棍,他慢慢移動門閂。
門閂吱吱叫著,痛苦地撤離自己的崗位。當門閂終於脫離了銷眼,那門,便呼地彈開來,緊接著,從門外滾進灰撲撲一團什麼東西和打得臉生疼的砂礫石塊,屋裡剎時一片混亂,像回到神話中的史前狀態。
「快,關門!」他喊,卻喊不出聲。但不用喊,誰都調動了每個細胞的力量。
門終於關上了。一伙人,都順門板滑到地上,癱成一堆稀泥。
誰也不作聲。誰也不想動。直到桌上亮起一盞暗淡的馬燈,大家才記起滾進來的那團灰撲撲的東西。
是個人。馬燈就是這人點亮的。穿著氈袍,說著誰也聽不懂的蒙語。他知道別人聽不懂,所以不多說,便動手解皮口袋。
西瓜!從皮口袋裡滾出來的,竟是大西瓜!綠生生,油津津,像是剛從藤上摘下,有一隻還帶著一片葉兒呢!
戈壁灘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這不稀罕。稀罕的是現在,當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時候,誰還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開西瓜。紅紅的汁水,順著刀把滴滴嗒嗒(原卷如此。應為「答答」——編者注)淌,饞人極了!
應該是平生吃過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誰也說不出味來,誰都不知道,那幾塊西瓜是怎麼落進肚子裡去的。
至於送瓜人是怎麼衝破風沙,奇蹟般的來到這裡,最終也沒弄清,因為誰也聽不懂蒙語。只好讓它成為一個美好的謎,永久地留在記憶中。
(有刪改)
讀文分析步驟
一、看標題,思作用
小說的標題「天囂」,意思是老天的「囂張」,寫出了自然環境的惡劣。小說的標題暗示了小說的情節與環境。
二、找要素,明內容
1.小說的人物
我們——試驗隊員
陌生人——素不相識的蒙古同胞
2.小說的情節
我們在野外考察時,突遇沙塵,試驗隊員在沙塵暴肆虐時嚴重乾渴,就在大家幾近絕望時,有人敲門,我們以為是有人求救,於是冒著生命危險打開了一道門縫。沒想到進來的是一位素不相識的蒙古族同胞,原來,他冒著生命危險來為我們送來西瓜。
3.小說的環境
貫穿整個小說的典型環境是沙塵暴肆虐的惡劣天氣,而試驗隊所在之處又是遠離人煙的荒漠之地。小說的環境很好地映襯了小說的人物,凸顯了小說的主題。
三、聯手法,悟主題
1.小說的手法
環境描寫,展現惡劣天氣。
心理描寫,展現人物思想。
側面烘託,用環境烘託人物與主題。
細節描寫,展現人物在危難中高尚的精神。
2.小說的主題
表現了蒙古同胞對試驗隊員的關愛,暗示了在危險環境中幫助他人最終也是幫助自己的道理,彰顯了蒼天無情而人間有愛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