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現象型的作文材料。
作文要求我們以「我的18歲」或「我看18歲」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這裡要注意,是副標題。其實,要求已經明確告訴我們寫作範圍了,就是「我的18歲」或「我看18歲」。可以說,這道作文題,審題立意上是沒有什麼難度。
但是「我的18歲」或「我看18歲」也有它棘手的地方,就是寫作範圍的外延太大太廣,以致於難以找到一個比較小的點集中發力。我們已經習慣了就事論事的作文,有著明確的中心事件或現象。碰到寫作範圍大的作文題,又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了。這樣作文題偏向於抒情,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流於喊口號。
哪該怎麼辦呢?
我們回頭看看材料能不能給我們一些什麼啟示。
材料的第一句說的是,18歲是成人的標誌,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是人生重要的一個階段,是人生新的起點。
材料的第二句說的是,18歲在成年人的朋友圈裡掀起了一股曬自己18歲照片的熱潮。
材料的第三句說的是,從18歲出發,每個人的努力會匯聚成時代的洪流,會為國家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材料的第四句說的是,站在18歲這個點上,回首來路,展望未來,我們應該會思緒萬千。
縱觀四句話,我們能寫的東西似乎很多。可是,好像什麼也想不出來,腦子裡只是一片空白。問題還是出在話題作文上,能寫的東西太多,結果我們反而不知道怎麼寫。材料的引導上,沒能觸動學生,沒有更小一點的思考方向。所以,只好扯一個宏大的題目,不癢不痛地湊夠800字。內容的空洞,可能是我們這次作文存在的最大問題。
那到底該怎麼辦呢?我認為應該把範圍縮小,學生寫的可能就更加真誠,更加有針對性。當然,前提是要在18歲這個範圍裡面。比如,我們可以寫18歲成長的煩惱,從此可能就不能再那麼任性,對自己所做所為負全責了。這讓我想起歌德寫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我們完全可以置換成《18歲的煩惱》。順著這個思路,可以用對比的手法,寫出我們煩惱什麼,也就很貼合自己的內心,這樣文章一定會因真誠而吸引人。我們也可以寫18歲青春的萌動,這個年齡對異性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那種微妙美妙的感覺,也就這個年齡階段適合寫了。還有18歲的飛揚,人不輕狂妄少年,正是自信與狂妄交織的年齡,內心澎湃不已捨我其誰的感情,足夠我們寫一篇長長的抒情詩。我們還可以寫18歲的告別,與過去告別,與師友告別,與高中告別。除了告別,我們還可以寫相遇,與未來相遇,與成年相遇,與責任相遇,與自由相遇……
當範圍小了,我相信總有某一點會觸動自己。只要一有觸動,我們一定能寫出感人的一面,打動人的一方。言之有物,物之有情,或許離我們的筆尖也不會太遙遠。
另外,「我的18歲」適合寫記敘文,「我看18歲」更適合寫議論文,「看」有看待、評價之意。
題目方面,也不要忘了寫上副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