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不幸詩家幸:李煜的帝王之悲和詩詞之幸

2021-01-10 騰訊網

世人了解李煜,多是因其亡國後的詩詞,一首《虞美人》令無數後人感慨不已。但對於李煜這個人,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他是南唐後主,也是亡國之君。他在世時不修政事,亡國後一直懷念故國。他在位時詞風多為柔靡之作,亡國後詞風轉為哀婉悽涼,多表達了自己的亡國之痛。

虞美人

李煜是一個複雜的人,情商和智商時而在線,時而感人。他在投降三年後便突然死亡,後人多懷疑他是被宋太宗下毒而死,原因就是他所作的諸多懷念故國的詩詞引起了宋太宗的不滿。但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南唐亡國的事實了,李煜所能留給後世的,只有一篇篇文學著作罷了。

1.繼位後驕奢聲色、尊釋重佛

李煜出生於公元937年,是南唐中主的第六子。他自幼聰慧、對於詩文書畫都很擅長,李璟的長子李弘冀在軍中頗有威望。而李璟的妻子鍾皇后嫡出的子嗣只有長皇子李弘冀、六皇子李煜和七皇子李從善三人。在遭到李弘冀的猜忌後,李煜自號「鍾隱」、「蓮峰居士」、「鍾峰隱者」,醉心經書,不問正式,表明自己無意皇位。

但事實總是出人意料的,李弘冀在剛被封為太子一年後便因病而逝。之後李煜便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太子,並在961年李璟死後繼位。李煜繼位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建立宋朝。李煜初期採取了一些政策改善國庫空虛的困境,但效果並不顯著。

劇照中的李煜與此同時,李煜由於自小久處深宮,難免染上了生活奢侈、沉迷聲色的毛病。李煜在亡國前的詩詞多為鍾情聲色的享樂作品。比如他的《木蘭花》一詞,竟然能從魚貫而入的的歌舞宮女上感受到軍旅中的浩蕩之情,一幅君王享樂圖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讀者面前。

也許是「歸隱」期間養成的愛好,也許是因為絲毫察覺不到宋朝的崛起對南唐的威脅,還有可能是把國泰民安的政治訴求都寄托在神佛上,李煜信奉佛法幾乎達到了痴迷的地步。他在宮中、鐘山修建了佛寺,每天供應上千名僧侶的日常開銷。這對於本就財政枯竭的南唐國庫來說是不小的負擔。據《十國春秋》記載,在969年,國家形勢已經危險的情況下,李煜還在國內開設道場。李煜對於尊佛,比國事上心多了。

2.降制示尊求自保,國破人亡終投降

在李煜在宮中荒淫無度的時候,宋太祖則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發展國力、徵伐天下的大業之中。隨著湖南、荊南、後蜀、南漢被一一收入大宋的領土,宋太祖的環顧四望,把目光盯上了南唐,此時的宋太祖已經不屑於找什麼藉口了。之前的幾個小國需要藉口討伐是擔心其他小國聯合一氣,難以收拾,此時的南唐孤立無援,還找理由給誰聽呢?

971年之前的時間裡,雖然宋朝沒有騰出手來對付南唐,但對於南唐的部署一直沒有停止。先是穩住南唐,在李煜的兒子、母親去世的時候派大臣弔唁,後在968年南唐大旱的時候賜下糧食撫恤。這樣既能安撫南唐百姓,又能麻痺南唐政府。

南唐韓熙載夜宴圖

公元971年,宋太祖消滅南漢後屯兵漢陽,直逼南唐邊境。李煜一邊去除唐號,一邊上表宋太祖請求罷除詔書不直呼姓名的禮遇。其實早在963年,李煜就請求詔書不名之禮了,但未得到許可。這次宋太祖同意了李煜的請求。就在國家形勢危迫之時,李煜雖然憂心如焚,卻並沒有實際舉措,只是每天與臣子飲酒悲歌。

972年,李煜下令降低儀制,把一眾政府部門和貴族爵位都降低一級,以示對宋朝的尊崇。973年,李煜上表願意接受爵位冊封,被宋太祖拒絕。因為此時宋朝已經下決心收復南唐了,如果只是冊封了事,那麼南唐依舊是宋朝國土內的國中之國。內政並不會受到宋朝政府的管理,宋朝需要的是實際上的統一,而不是名義上的。

974年,宋太祖以祭天之由詔李煜進京。李煜當然不敢從命了,因為他知道一旦自己到了汴京,必定會被扣留,宋朝便可以兵不血刃收復南唐了。既然如此,宋軍南下,南唐只能舉國抵抗。但此時的南唐已經根本無法與宋朝相提並論了,而李煜卻仍舊被左右奸臣蒙蔽,直到宋軍屯兵在金陵城南十裡時還不知軍情。

金陵城

南唐能夠抵擋宋軍一年之久,軍事上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一來李煜聽信奸臣,不用忠臣,連宋太祖都非常忌憚的大將林仁肇被宋太祖略施反間計後,就被李煜下令毒殺了。二來,連李煜都不關心敵情,更別提親自上前線鼓舞士氣了,這樣的君主手下,怎麼會有奮不顧身保家衛國的士兵呢?

公元975年十二月,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雖由於南唐總體上實力與宋朝之間的巨大差距,南唐的亡國已經成勢不可擋之勢,但李煜也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他在位時沉迷聲色,不理政事,國內發展停滯不前,亡國的結局並不出意料。

3.國家不幸詩家幸,亡國之詩成就了李煜,也導致了他的死亡

李煜被押解到京城後,被宋太祖封為「違命侯」,意為他多次違背宋太祖的旨意,這也是對李煜的侮辱。巨大的地位落差和心理落差之下,李煜終於感受到了亡國的屈辱,但此時無論如何都已經無濟於事了,只能終日以淚洗面,感嘆人生無常之悲哀了。

這期間李煜作了很多表達亡國之痛的詩詞,這些詩詞確定了他在詞史上的地位,他用極富感染力的文字,以自己的真實經歷和心理,寫出了國亡家破的悽涼和悔恨。當代作家柏楊對李煜的評價很中肯:「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詞學的造詣,空前絕後,用在填詞上的精力,遠超過用在治國上。」

李煜詞

但詩詞成就了李煜的文壇地位,卻也成為了他死亡的導火索。本就有毒殺他人之好的宋太宗聽到李煜這麼多的亡國詩詞未免心中越來越不快。等到聽到李煜的《虞美人》後,終於痛下殺手。北宋的《墨記》、清代的《續資治通鑑長編》都記載了李煜被毒殺之事。《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李後主之卒,它書多言賜鴆非善終。」

李煜投降後卻不嚴於律己,謹言慎行,反而常常創作亡國之詞,這恐怕是任何一個帝王都無法忍受的。如此看來劉禪的「樂不思蜀」或許才是亡國後的明哲保身之策,或許「國家不幸詩家幸」可能說的就是李煜吧,如果沒有亡國帶來的悲痛,也就沒有聞名詞壇的南唐後主了。

相關焦點

  • 詞帝李煜絕筆之作,56字嘆盡一生,詩酒王侯恍若一夢
    在這些人物當中,有一個詞人,他將詞融進了自己的靈魂,此人就是千古詞帝李煜。李煜的詩詞,不同於他人的詩詞。在他人眼中,詩詞只是揮發心中抑鬱的一個工具,而在李煜的身上,他的坎坷一生,成就了詩詞,詩詞也成就了他。
  • 李煜十首經典詩詞:滲透到骨髓裡的悲哀與絕望,讀一次心痛一次
    李煜十首經典詩詞:滲透到骨髓裡的悲哀與絕望,讀一次心痛一次後人對李煜的評價很高。納蘭性德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王國維說:「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之作及永叔、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柏楊說:「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詞學的造詣,空前絕後,用在填詞上的精力,遠超過用在治國上。」
  • 千古詞帝——李煜
    除此之外,對弟弟李煜也頗為防範,因為根據面相,李煜有「帝王之相」,而李煜呢,為了讓哥哥知道自己並無野心,便鑽到詩詞歌賦裡去了。然而這一躲不要緊,哥哥是不懷疑了,可是自己就真的愛上詩詞了,整日與大周后填詞作曲,好不自在。但結果卻出人意料,李弘冀最後還是沒能當上皇帝。為什麼呢,因為一門心思想做皇帝的他,居然在叔父死了之後沒幾月也跟著去了。李煜就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做起了南唐皇帝。
  • 李煜僅存的2首《相見歡》,悲痛至極!他的詞是刀,割在心上!
    李煜李煜後期的詞和前期大不相同,就像王國維先生說的,後期的詞是他全部血淚寫成的。他的悲痛那麼真切地被傾注進那些字句裡面,以至於很多人每每讀到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李煜的詞是刀,割在心上。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讀的是李煜僅存的2首《相見歡》(1首存疑),悲痛至極。
  • 李煜:身為帝王,卻不值得同情
    不幸的是,當時正值亂成一鍋粥的五代十國時期,更不幸的是,李煜父親留給他的只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雖然也是以「唐」為國號,但是和彼時那個睥睨天下的超級大國實在不可同日而語。所謂李唐後裔,也只是那個時候司空見慣的炒作而已。李煜李煜登基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在開封的宋朝皇帝趙匡胤發去了一份表文。
  • 李煜最經典的六首詞,千百年來廣為傳頌,你都讀過嗎?
    李煜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的前半生登基為帝,坐擁千裡河山,享盡人世間的富貴榮華;而後半生則是國破家亡,淪為階下囚,受盡百般刁難。這樣的人生反差使李煜的詞有了質變,造就了其在宋詞上無可替代的地位。詩人不幸詩家幸,這樣的例子很多,李煜無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倘若李煜沒有亡國,他的詞多半描繪宮廷之樂,不可能寫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千古名句。
  • 莫笑小仙書生氣——千古帝王詩詞分享
    從《詩經》和《楚辭》開始,中華文脈一路傳承: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推陳出新,生生不息。而詩詞,並不僅僅只是文人自娛自樂的專利,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都湧現出無數流傳後世的大詩人和經典詩詞作品。今天,小仙給大家分享一些身份特殊的詩人以及他們的詩作,那就是帝王詩。
  • 李煜水平很高的一首詞,一開篇便是令人驚豔,最後5個字感人肺腑
    李煜是南唐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亡國之君,其實作為一位皇帝,他顯然是不合格,畢竟整個南唐也正是在他手中滅亡,這也使得他招致了許多的罵聲,有一些歷史學家,更是直接評價他是無能的皇帝。但是無論怎麼去評價這位帝王,可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卻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尤其是他的後期的作品,每一首都足以令人驚豔,往往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卻是能夠把那種悲痛之情,寫進人們的骨子裡去,這也正是李煜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
  • 如果再給諸葛亮二十年,李煜不是一個皇帝,李隆基沒有寵愛楊貴妃
    「悲劇」的英雄,李煜應該也算是一個,李煜應該也算是一個。公元975年,北宋大軍兵臨金陵城下,南塘滅亡,李煜被俘,北上。在北方期間,李煜想起故國舊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一個風流的亡國帝王,卻被稱為千古詞帝?
    李煜把「守業」作為目標,暗中也招募士兵,訓練軍隊,把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作為防禦策略。當虎視眈眈的宋真正揮舞著刀劍向南唐兵臨城下的時候,李煜做了一切他能做的。作為皇帝,他親自巡視城,面對隱瞞戰報的將領按照律法處死、鼓舞士氣,面對宋和南越的聯盟他一邊試圖瓦解,一邊向契丹尋求幫助。
  • 江山不幸詩家幸?——中國歷史上那些感天動地的詩人和詩句
    孤山獨鶴清代位列「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在《題遺山詩》中有一句名言:「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意思大約是,在國家遭受不幸之時,詩人卻是幸運的,因為詩人所吟乃是國家遭遇之危難變故,故情之所至其吟詩句必工整考究且每有佳句誕生。
  • 大課小講 | 李煜《虞美人》
    在那座現世安穩的宮殿裡,在那段歲月靜好的時光裡,李煜曾題下:「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說得是:一次宴會結束時,李煜揮手阻擋了要點亮路邊燭火的宮人,只因那午夜的月色太美,他要騎馬踏月歸去。馬蹄踏著青石磚,月光映著君側顏,一代帝王在月夜下獨享清歡。借著朦朧的醉意,沾下窗外的月光。眼前這景色,仿佛還是先前的芬芳,還是昔日的未央,但他已無力承受這份被偏愛的美好。閒事、趣事化成回憶裡的故事,往事、瑣事、都是沉悶的心事。馬蹄已遠去,月夜仍無聲,帝王思緒接千載。
  • 被帝位耽誤的皇帝——李煜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玄武門之變,九子奪嫡,都是很血腥,很磨滅人性的。而歷史上有的人卻是不想當皇帝卻陰差陽錯登上皇位的。這些皇帝如果不是皇帝,那會有很大的作為的,例如唐朝音樂天才李隆基,明朝魯班朱由校。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代詩詞大家——南唐後主李煜。李煜,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最後一位國君。
  • 趙翼最經典的一首詩,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是清代文學家,字雲崧,號甌北,乾隆年間進士。他長於史學,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他從小孤苦伶仃,15歲就開始掙錢養育弟弟妹妹。當了秀才後依然教書養家,考取舉人後做了幕府,境況終於有所好轉。這期間他努力學習,詩文水平也大進,終於成為清代著名的學者。
  • 李煜的一首悲傷詞,每一句都充滿了憂愁,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和委屈
    提及南唐後主李煜世人對他的印象就是他是一個亡國之君,但對詩詞文化了解的人對李煜的印象就是一個風流才子。生在帝王家本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但是對李煜來說卻是非常的悲慘,李煜的前面有五個哥哥就是輪也不該輪到李煜來當皇帝,在當皇子的時候李煜整天就醉心藝術,從來都不對如何做一個帝王而上心,但命運是如此的捉弄人,李煜的五個哥哥因為各種原因相繼離世,這才輪到了李煜當皇帝。
  • 趙匡胤問李煜:聽說你很會寫詩?李煜當場回復10個字,流傳1000年
    南唐後主李煜,實在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不想做國主,卻又貪戀奢侈的生活;他才華橫溢,卻終日舞文弄墨不理朝政。他寬厚待人、施善於民,卻無力保住自己的國家。李煜是一位失敗的皇帝,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乃至於千古文壇中,有「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一說, 這裡說的李後主,就是李煜。將南唐後主李煜和北宋才女李清照相提並論,不僅僅是因為兩人都是婉約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都有傳世名作,還因為兩人有著相似的命運軌跡,詞中情思也多有共通之處。
  • 李煜不愛江山愛詩詞,最終一曲《虞美人》,七夕節當天生辰變忌日
    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去。一個亡國之君,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夜晚訴說著自己對前朝的回味和留戀,但是又豈能被當朝國君所容忍?早有密探報告於宋太宗。太宗醋勁大發,雷霆大怒,認為李後主不應該在大宋的庇佑之下還有故國之思,什麼「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是對現在國家的不滿,便以此為理由賜毒酒於李煜。
  • 李煜的一首肉麻詞,描繪出女子櫻桃小口之美,讀完讓人心裡麻酥酥
    李煜身為帝王膽子也是非常大,在作詞方面是什麼都敢寫,周娥皇病重便叫自己的妹妹進宮侍疾,李煜卻不管不顧的和小姨子廝混在一起,還將自己偷偷與小姨子幽會的場景寫成了詞,也就是著名的《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 李煜一首封神之作,共4句無一不是千古名句,起句漂亮,落筆驚豔
    能確認源於他手的,僅有這三十多首,他在文學界留有的著作加在一起僅有這幾千字,篇幅和一篇文章短文類似。便是這幾千字,將李煜捧上詞中之帝的王位。李煜一首封神之作,共4句無一不是千古名句,起句漂亮,落筆驚豔有些人說,從這一視角來說,他比蘇軾、辛棄疾牛。無論這一表述是對是錯,筆者不得不承認有一些詞,蘇軾、辛棄疾、柳永是寫不出來的,由於他們感受不出李煜心裡這不一樣的悽苦。不相信?
  • 我本詞臣身,奈何帝王命——南唐後主李煜的宿命
    那周朝武王和西楚項羽便是如此,人人皆道這是非凡之象,故從嘉又字重光。從嘉天資聰穎,在詩文方面頗有天賦,七歲即可背誦曹植《燕歌行》,且頗有一番見地,深得皇帝爺爺李昇寵愛。在從嘉七歲這年(943年),祖父李昪病逝,父親李璟繼位,改年號為保大。從嘉和五個哥哥搖身一變成為皇子,命運的齒輪慢慢轉動,悲傷故事的序曲漸漸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