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清華大學舉行了畢業典禮,本科畢業生張薇的發言被推上微博熱搜。
這是一個來自於國家級貧困縣的寒門女孩,她第一次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時,實驗環節用的是沒見過的儀器,當她終於找到儀器開關時,比賽時間已經結束了。
儘管出身貧窮,張薇還是憑藉著出眾的學習能力,考上了萬千學子夢想的清華。
進入清華後,基礎薄弱的她常常陷入自我懷疑:微積分作業要比別人多花三四倍的時間,競選班長不成功,報名實踐支隊長也失敗了,100分的仰臥起坐只能拿到20分。
但張薇沒有就此放棄,反而是咬牙堅持,大量閱讀專業書籍,抓緊一切時間查漏補缺,彌補短板。
後來,張薇參加了辯論賽,和小夥伴一起獲得了「辯論好聲音」的冠軍。
她的仰臥起坐及格了,當上了班長也開始指導實踐支隊,還順利拿到了學業優秀獎學金。
都說寒門難出貴子,張薇卻屢屢用行動證明,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努力可以贏得尊重。
而讓張薇成功絕地反擊的,正是她的學習力。所謂學習力,就是快速學習的能力,即使讓你去到一個陌生領域,也能迅速掌握其中奧妙,成為箇中高手。
擁有了學習力,就擁有了對人生的掌控力。
哈佛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需要不斷地、隨時隨地地、深入廣泛地、快速高效地學習。」
馬雲也說過:
「我並不在乎你是哪兒畢業的,但你得不斷地學習,你不能生活在昨天。」
深以為然,在今天,知識老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沒有人可以依靠年輕時積累的知識一直發展下去,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掌握的技能也不同,我們只有一路摸索調整,才能優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為脫穎而出的優秀人才,而不學習,連逆襲的機會都沒有。
知乎上有人問,
「為什麼很多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
有個高贊回答是,
「大概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確是如此。
我們的大腦都喜歡沉迷於垃圾快樂,也就是短期快感,做反饋時間越短的事情,越容易獲得快感。
這就是為什麼更多人願意在下班後選擇玩遊戲、看搞笑視頻或者玩手機,讓大腦能夠毫無負擔地獲得快樂。
相反,學習是具有長期效應的行為,反饋時間長。假設你今天學習了半個小時英文,是不會感覺自己有長進的,只有當你持續學習一段時間後,才會感覺到稍有進步。
當我們的大腦可以快速獲得快感時,往往會傾向於放棄思考,安於現狀。
而從輕鬆玩手機到主動學習,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調整過程,不少人是屢屢嘗試,屢屢失敗,最後乾脆放棄。
在心理學上,這叫「習得性無助」,意思是,人如果接連受到挫折,便會感覺自己對生活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惶恐無助的困境。
不習慣學習的人,即使覺得自己與他人差距過大,但因為不知如何改變,越是焦急越是慌張。
我記得小說《大哥》裡有句話很經典:
「人不能過得太舒服,等你滿腦肥腸、每天都吃飽混天黑的時候,就離嗝屁著涼不遠啦。」
世上沒有兩全之法,我們不能一邊玩得昏天暗地,一邊躺著把錢賺了,為了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必須得付出點代價。
在這個知識爆炸、節奏緊湊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暢銷書作者艾瑞卡·安德森在《哈佛商業評論》曾介紹過,學習能力高的人往往具有4個特質:志向、自省能力、好奇心和容錯能力。
作家劉墉說過,「你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總往高處爬,它使你總有個奮鬥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頭,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其中,有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遠的目標。
而25年後,他們的生活狀況大不一樣。
那3%的人,25年來一直堅持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幾乎都成為了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和社會精英。
那10%的人,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不斷達成短期目標,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多是從事醫生、律師、工程師等。
那60%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中下層,過著安穩但沒什麼成績生活。
那27%的人,幾乎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失業、落魄是生活常態。
可見,目標對一個人的未來走向影響巨大,沒有目標的人生,往往會讓人碌碌無為。
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關比一關險阻,然而,不管遇到什麼妖魔鬼怪,憑藉著心中的神聖信念,師徒四人依舊成功取得聖經。
我們的一生並不會一帆風順,在前進路途中總會遇到各種挫折,如果說,我們在啟程時候沒有設定終點,很容易中途迷失自己,喪失前行的決心。相反,如果心中有遠方,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只會把關注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鬱鬱寡歡。
所以,從今天開始,花點時間想想,你理想中的未來是怎樣的?是要當一名自由職業者,還是一個高級碼農,亦或是創業呢?
《論語》上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古往今來,能成大事者,都具有高人一籌的自省能力,他們能夠客觀看待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克服糾正。
晚清名臣曾國藩出身平凡,資質平庸,早年參加科舉考試,屢屢失敗,甚至還被考官當成反面教材批評,文理欠通。
面對如此羞辱,曾國藩沒有垂頭喪氣,回到家中埋頭書房,反思自己多年讀書考試失敗的原因,尋找文章的不足之處。後來,曾國藩終於摸透了寫文的章法,成功考中舉人。
此外,曾國藩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他每天在日記中不斷反省自己的缺點,想辦法改掉壞習慣,立志學做聖人。
恰是曾國藩多年如一日的自我完善,客觀評價自己的水平,才能從極低的起點走到無人企及的高度。
而自省,其實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復盤思維,曾國藩的日記法也是最流行的每日復盤。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開始復盤,不妨每天花五分鐘記錄下今天的生活,做了什麼事,離目標還有多大差距。
世界正在獎勵有好奇心的人,優秀的學習者永遠都有探索世界的欲望。
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某天在在培養皿裡培養了一些葡萄球菌,後來,因為外出休假沒空看管,他就把這些培養皿放到一旁,等他回來時,發現其中一個培養皿已經被汙染,發黴了。
奇怪的是,靠近長黴地方的葡萄球菌都被殺滅了,而沒有與黴菌直接接觸的葡萄球菌還是好好的。
當弗萊明看到這個異常現象,覺得十分獨特,馬上開始對這種黴菌進行培養。
後來,弗萊明發現,這種黴菌含有某種抗菌物質,它能夠殺滅葡萄球菌和其他細菌,也就是全球第一款抗生素——青黴素。而依賴著青黴素的發現,弗萊明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而如果當初弗萊明沒有好奇異常現象背後的原因,青黴素的發現很可能是遙遙無期的。
如果說你覺得自己對生活實在沒什麼好奇心,覺得是件特別無聊的事情,可以問自己幾個好奇問題:為什麼其他人覺得有趣?這個技能會對我的工作有什麼幫助?
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找到讓自己興奮的點,就能夠成功激起我們的學習欲望。
有人說,自己是完美主義者,無法容忍錯誤。而真相是,世界是不完美的,無論你怎麼努力,錯誤總會發生,你做的事情越多,越有可能犯錯。
重要的是,如果你永不犯錯,將永遠無法見識人生新的可能性。
研究發現,在獲得新技術的早期階段,如果人們被鼓勵犯錯,在錯誤中學習,會有效增進他們的興趣、耐性和表現。
那些讓我們羨慕的精彩人生,都是不斷折騰,不斷試錯來的。
馬東,曾經在澳洲學習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在當地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又毅然決然地回國考電影學院。後來,他成為央視主持人,2011年時候,還是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導演,前途一片光明。
2012年,馬東選擇辭職,加入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成為了《奇葩說》的主持人。
2015年,馬東成立米未傳媒。
恰恰是馬東的樂於折騰,給人生試錯的機會,才交出一份如此精彩的答卷。
有道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如果不想停止成長,就不能懶惰,不能讓自己覺得太舒服,提高學習力是我們每個人都要修行的一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