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這一首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2021-01-09 最美詩畫

英雄,是辛棄疾詞中頻繁出現的字眼。以英雄自許的辛棄疾,從不掩飾對英雄功業的崇拜與渴望。在辛棄疾筆下的歷史英雄中,三國時期的孫權顯得格外突出。公允來說,辛棄疾對孫權的推崇,固然出於英雄對英雄的仰慕,然而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因為東吳政權與南宋朝廷在處境上的某種相似之處。換言之,辛棄疾對孫權的頌揚與推崇,實則寄寓著他對南宋國運的優思與期望。這首以孫權史事開頭的《永遇樂》詞,便是其中之一。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宋寧宗嘉泰四年,閒賦多年的辛棄疾因韓侂胄北伐重獲起用,出任浙東安撫使。次年,調任鎮江知府,負責京口防務。這首詞就創作與辛棄疾戍守京口期間。年近暮年的辛棄疾,早已不再是當年那位壯聲英慨,名重一時的少年英雄了。「歸正人」的身份與霸氣狂放的性格,使他始終無法真正得到朝廷的信任與重用。很難想像,這位曾率五十精騎殺入敵營、生擒叛徒的少年英雄,如何在「君恩重,教且種芙蓉」的猜忌與防備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生;這支曾經揮就《美芹十論》《九議》等抗金良策的巨筆,如何浸著血淚寫下一首首沉鬱激憤的曲子詞。我們更難想像,當兩鬢斑白的辛棄疾佇立在京口北固亭前,極目遠眺風雨飄搖的半壁江山時,又該有多少心酸與優思湧上心頭,多次歷史風雲、英雄功業浮現眼前。無論是北拒曹操、坐斷東南的孫權,還是揮師北伐,收復失地的劉裕,縱使當年修建的舞榭歌臺逃不過雨打風吹的命運,但那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千秋功業至今仍令人神往。如今的南宋朝廷所缺少的,不正是這樣的英雄銳氣嗎?如果說,這首詞的上闕還只是借孫權、劉裕的事跡隱喻詞人對南宋朝廷的希望;那麼下闋則直接引用南朝宋文帝草率北伐,慘遭敗績的史實,對韓侂胄雄心勃勃的北伐計劃提出勸誡和忠告。往事不堪回首,曾經戰亂連連的「烽火揚州」,如今已是一派「神鴉社鼓」的平和景象,又有誰還會記得年近垂暮的抗金志士呢?最後一句「廉頗老矣」,將詞人歸宋之後這數十載的苦悶一筆帶過,卻留下幾分「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希翼。

這是一個英雄的垂暮,卻有不甘終老的垂暮。即使對韓侂胄的北伐計劃心存疑慮,但在朝廷的徵召下,辛棄疾還是堅定地站了出來,以一個英雄的姿態去完成自己生命中對於恢復中原的最後一次努力。

相關焦點

  • 辛棄疾最孤寂的一首詞,孤寂的讓人心疼,最後一句已成經典
    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心中悲憤無法抒發。、一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創作出來的。全詞就登臨所情所景所見發揮,借景抒情,將內心悲憤孤獨的感情描寫的淋漓盡致,雖然詞人內心是沉痛的、無奈的、孤獨的,但整首詞所表現的風格是豪放不羈又激情慷慨的。
  • 陸遊最經典的一首詞,開頭一句氣勢驚人,結尾一句悲涼無比!
    嶽飛、陸遊、辛棄疾、陳亮等等都是其中典型,空懷報國之志,卻只能撫劍悲歌。陸遊臨死前的一首絕命詩就能很好地概括這些仁人志士一生心情:「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此生志求王師北定中原,卻是等不到那一天了!也正因此,南宋的詞壇也是一個感慨悲歌的詞壇。
  • 辛棄疾的詞,風格豪壯,在詞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體現了壯美
    豪壯風格的詞,多為抒發辛棄疾抗金北伐、統一全國的豪情壯志,揭露和諷刺南宋統治集團的昏庸無能、妥協誤國的罪行。自從金兵南下侵宋以來,造成江北淪亡、趙宋朝廷南遷的歷史巨變,祖國的大好河山,慘遭蹂躪,一片荒涼景象。而那些昏憒腐朽的統治者卻醉生夢死,麻木不仁。
  • 駱賓王的一首詩,格調慷慨激越,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譯文】這是荊軻告別燕太子的地方,壯士慷慨悲歌發豎衝冠。往時的人已經不在了,今日的易水還是那樣清寒。【賞析】駱賓王一生坎坷,常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這是他的一首悲憤之作,易水河畔,他送別友人,此情此景不禁叫他聯想到燕太子丹為荊軻送行時的悲壯場面,於是感嘆道:而今荊軻雖然已經不在了,但他那視死如歸的氣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還在!
  • 最該被課本收錄的一首詞,全篇都是千古名句,必將流芳百世!
    宋詞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而宋詞的豪放派代表辛棄疾,更是將自己的愛國情懷融入詩詞裡,他曾經有一篇詞作被稱為是生平之最,到底是哪一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據說這一首詞,通篇都是千古名句,從未被超越過,讀起來朗朗上口,盪氣迴腸。
  • 辛棄疾一首《破陣子》,吼出保家衛國最強音,卻又充滿無處訴說的無奈
    故,「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給陳亮寫了一首豪邁的詩詞寄過去」。這天夜裡,辛棄疾翻來覆去睡不著,喝了點酒,心事重重的他見燭火太暗,就挑了挑燈芯,拿出曾經和他一起徵戰沙場的寶劍,在燭火下端詳。醉意燻燻,一瞬間仿佛做起了夢,夢中他再一次回到那個號角聲響徹天邊的連營。開篇詞人就用「寶劍」「號角」「軍營」為我們營造一個刀光劍影、殺敵報國的場景,足見其對徵戰沙場生活的懷念之深。
  • 辛棄疾筆下最為悲壯的一首送別詞:誰共我,醉明月?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其詞風獨特,題材廣闊,善於化用前人典故,風格沉穩豪邁又兼具細膩柔情之美。今天來品讀辛棄疾著名的代表作品《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綠樹聽鵜鴃,更那是、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 辛棄疾的一首中秋詞,很少有人知道,卻極具音韻美,值得一讀再讀
    雖然蘇軾這首中秋詞,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中秋詞。但是我們在品讀宋詞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其他優秀的中秋詞。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一剪梅·中秋無月》,便也是一首值得一讀再讀的中秋詞作。儘管相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這首中秋詞要冷門很多,但它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即語言的音韻美。眾所周知,我國古典詩詞,素有講究音韻美的優良傳統。
  • 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豪邁背後儘是柔腸,讀罷內心儘是滄桑
    導言: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豪邁背後儘是柔腸,讀罷內心儘是滄桑;一個人能否有作為,除了自身實力之外,還與時代有著很大的關係。辛棄疾不光有豪放,豪放之餘他也有悲涼之作,讀起來感人至深,令人難以忘懷。《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綠樹聽。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
  • 辛棄疾詞《鷓鴣天》: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今天我們再來說說辛棄疾的一首詞。辛棄疾隱居上饒後,過上了閒居的田園生活,也到處去遊玩觀賞。今天要談的這首《鷓鴣天》,就是退隱出遊博山寺時寫下的: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 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兩句就振聾發聵,最後13字更是慷慨悲涼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他自小就飽經憂患,並立誓要掃除金寇,恢復大宋江山。可是他的願望雖然非常美好,現實卻如此殘酷,每當他覺得未來非常有希望時,朝廷中就會有人給他潑點冷水,逼迫他最後他不得不退隱。稼軒一面感嘆李廣難封,一面又惆悵廉頗已老,一種深層的無奈和悲涼之感一直縈繞心頭。
  • 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信手拈來十分霸氣,讀了就知道有多牛
    在宋詞中,還出現了像蘇軾、辛棄疾這樣的代表人物。蘇軾和辛棄疾都是豪放派的詩人,但是由於生活時代的不同,他們的詞作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古往今來,豪邁的詩句有不少: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
  • 辛棄疾一首經典詞,開篇氣勢磅礴,寫到最後卻有種無奈的心酸
    所以辛棄疾後期的詩篇都充滿各種壯志難酬,以及對家國的熱愛之情。辛棄疾一首經典詞,開篇氣勢磅礴,寫到最後卻有種無奈的心酸今天我們一起來看這篇在晚年時所作的經典詩作《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
  • 【走近詩人】豪放派愛國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將領,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一生屢遭挫折,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他的詞作多豪放,抒寫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傾訴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
  • 蘇軾出彩的一首詞!全篇22句皆是千古名句,代表了宋詞最高水平
    蘇軾的一生坎坷無度,他擁有李白似的浪漫情懷,同時又獲得了杜甫般的悲涼際遇,被世俗潑滿髒水,飽受仕途之風霜。這首詞就是他這種複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雖然書寫失意,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詞作中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長江的非凡氣象,古戰場的險要形勢都給人以豪壯之感,周瑜的英姿與功業無不讓人豔羨。
  • 蘇軾最悲涼的一首詞,只是開頭兩句,便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但蘇軾的詞中,也有悲涼婉約的一面,這類詞更容易讓人久久不能忘懷。《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便是蘇軾最悲涼的一首詞。整首詞中,它主要就突出了一個「涼」字。無論是中秋團圓之夜清寒的涼風,還是獨月、孤燈等悽涼的意象,都是為了抒寫蘇軾人生之「悲涼」。並且蘇軾在詞的開頭兩句,就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只是對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無奈,惹人心疼。
  • 辛棄疾最憤世嫉俗的一首詞,罵盡人間、罵盡古今!
    詞帝李煜、詞仙蘇東坡、風流才子柳永、第一才女李清照、詞中之龍辛棄疾……諸多名家,各有千秋,也都為宋詞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更何況讀者各有偏好,實在難分高下。單說詞中之龍辛棄疾,繼承了蘇東坡以詩為詞的主張,更進一步地以文為詞,使的詞之語言更為靈活、題材更為深廣,抒情更加自由。
  • 一天一首古詩詞:辛棄疾《武陵春》
    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這首《武陵春》就是在這期間寫的。上片是遊子客中自敘,開頭兩勻追述他離家時與妻子約定五日便返,因為「去」、「來」只有三百裡路,誰知出門在外,身不由己,如今六天已過,逾期未歸,他便料想家人定會產生疑慮,更會在門外佇立凝望:「應是望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