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的一首詩,格調慷慨激越,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2020-12-12 最美詩畫

駱賓王,唐代義務人,七歲就能寫詩,唐高宗時期歷任奉禮郎,武功主簿,長安主簿等職,因上疏言事,獲罪入獄,貶為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最後因兵敗被殺(一說下落不明)。

《於易水送人 》

唐代: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注釋】

1、燕丹:燕國太子丹,曾在秦國做質子,不受禮遇,怨怒而逃回國,派荊軻去刺殺秦王。

2、壯士:指的是荊軻,戰國時期的刺客。

3、發衝冠:形容人很憤怒,頭髮上豎起,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譯文】

這是荊軻告別燕太子的地方,壯士慷慨悲歌發豎衝冠。往時的人已經不在了,今日的易水還是那樣清寒。

【賞析】

駱賓王一生坎坷,常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這是他的一首悲憤之作,易水河畔,他送別友人,此情此景不禁叫他聯想到燕太子丹為荊軻送行時的悲壯場面,於是感嘆道:而今荊軻雖然已經不在了,但他那視死如歸的氣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還在!駱賓王不滿武則天的統治,一直有恢復大唐國業的雄心與抱負,只是時機尚未成熟,故心中有無限的苦悶。詩題為「送人」,實際詩人是在抒詠懷抱。全詩格調慷慨激越,抒發了壯志未酬、悲憤難抑的情懷。

相關焦點

  • 古詩: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送別而又懷古,悲憤而又蒼涼
    於易水送人一絕[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是駱賓王送別友人的一首詩作,也是他的一首悲憤之作。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道,被稱為「初唐四傑」,人稱「王楊盧駱」。駱賓王的詩很多,但是最讓我們熟悉的恐怕還是那首《詠鵝》。這首駱賓王七歲寫就的詩作,被廣為傳唱,經久不息。駱賓王一生坎坷,唐高宗時,曾官至侍御史,但因上書言事而獲罪。
  • 駱賓王的一首詩送別詩,寫得盪氣迴腸,慷慨悲壯
    送別總是讓人悲傷,中國古代有許多有名的送別詩,送別詩大都充滿依依不捨的離情,風格大都壓抑、沉鬱、悲傷。有的離別詩歌卻寫的昂揚向上,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等。今天我們來分享一首盪氣迴腸的離別詩---《於易水送人》。
  • 《書憤》這首詩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激情,表達了壯志難酬的悲憤
    這首詩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激情,它概括了詩人一生的軍旅生活,表達了壯志難酬的悲憤,表明了詩人那個時代所有愛國者的共同感受。《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一首詩寫盡入獄的悲哀和憤懣!駱賓王《在獄詠蟬》深度翻譯和賞析
    駱賓王作。詩中借對鳴蟬的歌詠,寄託作者蒙受冤枉時的悲憤感情,控訴了武則天等人對他的殘酷迫害的罪行。」今人張國榮《唐詩三百首譯解》:「題為詠蟬,實則自傷。詩中託物寄情,抒發了作者含冤入獄的悲哀,流露了對陷害他的人的憤懣,希望朋友們能夠相信他的清白,辯明他的冤屈。」這首五言律詩通過詠蟬,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無辜被誣、身陷囹圄的鬱憤,表達了昭雪沉冤的願望。
  • 駱賓王最經典的一首詩,最後一個字畫龍點睛,令人拍案叫絕!
    《於易水送人》是駱賓王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主要描述了駱賓王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並藉此抒發了自己懷古傷今的感慨。全詩寓意深遠,筆調悲壯蒼涼。寥寥二十字,便激蕩著古今風雲之氣,已經能夠初顯詩人的性格特徵,這對於初唐的絕句來說是不多見的。
  • 駱賓王這首送別詩,短短20個字,開篇就不同凡響
    今天小編分享的這首駱賓王的送別詩《於易水送人》,雖然題目為「送人」,但全詩既沒有寫送別的情景也沒有寫送的是何人,而是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託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 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的2首五言絕句,一首肅殺孤冷,一首盪氣迴腸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從小便聰慧異常,素有「神童」之稱,駱賓王七歲時曾經作過一首詩,其流傳程度之廣,幾乎人人會背,這便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在唐朝為官,後來因為反對武則天,幫助徐敬業起兵,曾寫下了一篇十分著名的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zhào)檄》,這篇檄文對武則天極盡謾罵之能事,但是當武則天讀完之後,卻極其震驚,連問宰相為什麼這樣有才的人不能早點重用,以至於跑到了對手陣營中。由此可見駱賓王之詩文才能!
  • 詩鬼李賀一首典型「鬼詩」,表達了自己知音難覓,壯志難酬的苦悶
    李賀因為擅長寫「鬼詩」,很具鬼才,因此又被後人稱為「詩鬼」。即使是在整個詩詞世界裡,李賀的風格也是獨樹一幟的,縱觀大唐詩人,你幾乎很難找出第二個如李賀這樣的風格。他用詞大膽,想像豐富,走的卻不是浪漫路線,而是奇特陰森風格。
  • 俠骨柔情駱賓王! - 唐詩宋詞天地
    然而這首詩卻出自一個七歲孩童之手。駱賓王七歲那年,一天家中來客,無暇照看他,便獨自跑到池塘邊玩耍,池中白鵝自由自在的遊弋,他看的出神。賓客隨家人來尋,看他痴迷的樣子覺得十分可愛,就想試試他,讓他即興賦詩一首。沒想到,轉瞬間他就高聲誦出,客人驚喜,抱著他說「神童也」。
  •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約640-684),字觀光,祖籍婺州義鳥(今屬浙江)。 幼時人稱神童,七歲便能成詩。
  • 駱賓王的這首詩比《詠鵝》還經典,入選《唐詩三百首》,令人叫絕
    說起初唐詩人駱賓王,很多人都會想到他在七歲那年所寫的《詠鵝》,只有短短18字,卻色彩分明,動靜相襯,將「鵝」描寫得活靈活現。 雖然這首詩在歷朝歷代少有人評論,但因充滿童趣,是兒童啟蒙必讀的詩歌,所以幾乎是人人都會背。
  • 張籍夜泊江邊,寫下一首詩,抒發焦急心情,最後5個字尤為傳神
    下面這首詩就生動地描寫了這種焦急心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主人的同情心理。夜到漁家唐代:張籍漁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猶未歸。竹深村路遠,月出釣船稀。遙見尋沙岸,春風動草衣。詩的大意是:漁家住在江口岸邊,漲潮時江水就漫過柴門。想在此借宿,主人卻遲遲未歸。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孤獨的最高境界
    今日,與大家分享一首史上最孤獨的唐詩,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無人能及。 這首詩寫於公元696年,既武則天通天元年。在接連遭受挫折後,詩人壯志難酬,心情無比悲憤,於是登上薊北樓,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雖然,這首詩是詩人對自己個人命運的一種感嘆,但其意義卻遠遠超越了詩作本身,更超越了詩人所處的時代,具有了跨越古今的感染力。
  • 天才少年駱賓王,晚年身陷囹圄,一首《在獄詠蟬》表明心跡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小詩,這一年,駱賓王才7歲,成為了當時遠近聞名的神童少年。可惜的是,駱賓王后來遭遇家道中落,尤其是父親不在人世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青年時期落魄無行,長期和賭徒廝混。中年混跡於道王幕府,卻不願阿諛奉承,不久從軍西域,久居邊塞。
  • 馬戴最經典的一首詩 詩境如畫 卻寫盡了孤獨
    也是直接抒發了作者的感嘆,以及他壯志難酬的失落甚至悲憤之情。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通過對眼前所見之景的描繪,情景交融。從周邊大環境到作者個人居所小環境,最後直到作者內心展現的儘是「孤獨」二字。將作者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在外漂泊的孤獨與羈苦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 駱賓王的五首詩
    寫出「天下第一戰書」的駱賓王的五首詩作為「初唐四傑駱賓王的詩歌成就同樣出彩。駱賓王的詩充滿壯志豪情,激蕩著一股風雲之氣,完全契合英氣勃發、奮發有為的初唐氣象。●簡評:這是一首著名的監獄詩,借蟬抒情,在無比悲涼無奈的氛圍中,亮出自己的執著之心和高潔之志。
  • 高適的一首邊塞詩,通過描寫邊境的荒涼,抒發作者報國無門的悲憤
    他通過此詩表達對邊將束手無策的不滿,慨嘆自己空懷安邊之策,卻不能施展。此詩是高適送兵而歸時所作,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高適的作品《薊中作》。「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策,馬鞭。這裡作動詞用,為驅馬前進之意。塞垣,猶言關塞。詩人驅馬從沙漠趕來,登上邊塞的關隘,瞭望蒼茫大地。起首兩句以沙漠、塞垣點明邊塞地區特定的場景,為下文作鋪墊。「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
  • 辛棄疾的這一首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很難想像,這位曾率五十精騎殺入敵營、生擒叛徒的少年英雄,如何在「君恩重,教且種芙蓉」的猜忌與防備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生;這支曾經揮就《美芹十論》《九議》等抗金良策的巨筆,如何浸著血淚寫下一首首沉鬱激憤的曲子詞。我們更難想像,當兩鬢斑白的辛棄疾佇立在京口北固亭前,極目遠眺風雨飄搖的半壁江山時,又該有多少心酸與優思湧上心頭,多次歷史風雲、英雄功業浮現眼前。
  • 宋詞中最著名的抒發憂愁的五首詞,李清照的《一剪梅》僅第三名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宋詞,尤其是宋詞中抒發憂愁的詞,看一看哪一首詞能奪得桂冠。第五名:《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全詞如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 駱賓王的送別名詩,雖為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開送別詩新篇!
    於易水送人一絕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要為匡復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這首詩的前二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就是寫的這件事。「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捨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別情依依、別後思念等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內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