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這首詩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激情,表達了壯志難酬的悲憤

2020-12-16 右肩有你幸福微笑

《書憤》是詩人晚年的作品。這首詩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激情,它概括了詩人一生的軍旅生活,表達了壯志難酬的悲憤,表明了詩人那個時代所有愛國者的共同感受。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遊

首聯追述詩人年輕時的豪情壯志。以「那知」發問,表明極度的悲憤:自己年輕時不知社會上事情的複雜和困難,只知道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為祖國效力。「世事艱」「那知」,暗示投降派的阻撓抗戰,這個「艱」不是年輕時就清楚的,而是到年老時才悟出來的道理,自然使人頓生無限的感慨;「中原北望氣如山」表現自己恢復中原的抱負,「如山」一喻顯示非凡的氣勢,既形象又概括,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頸聯為渲染自己立志抗金的英雄氣概,追述了兩次抗金的戰例。「樓船」指宋高宗三十一年冬,完顏亮率軍南侵,曾一度佔領瓜洲,宋軍造戰船抵抗,使其不得渡江南下;「鐵馬」指同年秋金軍佔領大散關,被宋軍擊退。這一聯不論是軍事行動還是客觀環境的描寫,全用名詞排列,藝術地概括了詩人十年的軍旅生活,表現了宋軍威武雄壯的軍容,顯示了詩人對恢復中原宏偉抱負的信心。

頸聯從追憶轉入到現實,抒發詩人歲月已逝壯志未酬的悲憤。這種感情全由抱負未能實現這一點生發出來。「塞上長城空自許」,是指詩人曾以南朝宋代大將檀道濟自比,說自己是一道抵禦敵人的萬裡長城,可是幾十年過去了,祖國山河依然破碎,不僅未能恢復中原,而且又失去了許多國土,「空自許」更增加了悲憤的感情;接著從追憶轉入現實,對鏡自照,鬢髮已斑,詩人有志不能申,有力無處使,有才無處用,對南宋統治者及投降派的譴責也在這些沉痛的語言中表現出來。

尾聯借諸葛孔明伐魏以自況,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減當年,隱含著才能不為用,壯志難酬的痛苦。詩人雖有壯志未酬空自許的感嘆,但他畢竟是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始終懷著恢復中原的願望,這不禁使之懷念起諸葛孔明來,孔明的《出師表》表明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為的是「興復漢室」,這種願望正好與詩人一致,所以詩人便更加敬佩這位丞相了。詩人為寄託自己的憤慨,借用歷史故事,意味更加深沉。

相關焦點

  • 比較閱讀陸遊的三首詩
    做這幾首詩,有三個效果:一是回顧關於陸遊的文化常識,包括人生經歷和創作風格,二是複習詩歌比較閱讀的方法,三是複習課文中的《書憤》,解決課文背誦問題。一舉三得,從效率上來說,非常划算。詩歌比較閱讀是考試中時常出現的題型,一般從思想感情、表達技巧、語言風格、形象四個角度比較兩首詩的異同。比較閱讀,比單詩閱讀,在答題上要複雜。
  • 嶽飛忙裡偷閒,這首詩構思獨特,充滿激情,讀後令人振奮
    同樣的遊記,可以描寫沿途迷人的景色,可以抒寫獲得的感悟,也可以表達心中的真實情感。詩貴含蓄,也重形象思維,而不是只注重平仄和對仗。那些毫無感情色彩的枯燥文字的堆砌,只會讓讀者厭煩。同樣,沒有任何情感共鳴的作品,也不會流傳久遠。嶽飛是著名的愛國將領,他的滿江紅令人熱血沸騰,有一次嶽飛忙裡偷閒,這首詩構思獨特,充滿激情,讀後令人振奮。
  • 《書憤》課文、注釋、默寫
    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金戈鐵馬的記憶裡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大有氣魄。詩人未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
  • 陸遊晚年閒居,這首詩道出了眾人的心聲,頸聯最值得玩味
    南宋的陸遊晚年閒居,這首詩道出了眾人的心聲,頸聯最值得玩味。雪夜感舊宋代:陸遊江月亭前樺燭香,龍門閣上馱聲長。亂山古驛經三折,小市孤城宿兩當。晚歲猶思事鞍馬,當時那信老耕桑。陸遊的詩篇雄奇奔放,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詩人不僅為南宋詩壇一代領袖,而且在文學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他堅持主張抗金,卻不斷受到排斥打擊。中年入蜀的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創作,他的作品氣吞殘虜,更顯露出萬丈光芒。這首詩作於宋寧宗慶元三年冬,73歲的陸遊閒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夜晚對著雪灑昏燈,思緒紛飛,寫下了這首詩。
  • 詩鬼李賀一首典型「鬼詩」,表達了自己知音難覓,壯志難酬的苦悶
    但其實李賀寫「鬼詩」,到頭來還是要寫人間世。像《秋來》就是一首很典型的「鬼詩」,詩人在裡面寫鬼魂們吟唱鮑詩,其實是想表達自己在人間難覓知音,抑鬱不得志的苦悶與痛苦。現在我們來看看全詩。「李賀」圖片詩裡的「桐風」、「衰燈」、「秋墳」都點明了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是在秋天的夜晚。
  • 【古詩詞 中日對照】1 書憤 陸遊
    首先論證為什麼學詩: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
  • 駱賓王的一首詩,格調慷慨激越,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譯文】這是荊軻告別燕太子的地方,壯士慷慨悲歌發豎衝冠。往時的人已經不在了,今日的易水還是那樣清寒。【賞析】駱賓王一生坎坷,常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這是他的一首悲憤之作,易水河畔,他送別友人,此情此景不禁叫他聯想到燕太子丹為荊軻送行時的悲壯場面,於是感嘆道:而今荊軻雖然已經不在了,但他那視死如歸的氣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還在!
  • 馬戴最經典的一首詩 詩境如畫 卻寫盡了孤獨
    這篇《灞上秋居》是作者為求取官職來京城,困居於此,有感於秋節變換,身世落寞,作此詩慰藉愁情。灞上即是作者的寄居之所。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這首《灞上秋居》。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 50個字的《搭把手》,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一種激情
    僅僅50個字的《搭把手》,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一種激情前言其實我們經常聽到那些耳熟能詳的歌曲,他們裡邊都有著深層的意義,有一些歌手為了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不管什麼人在看到志願者的時候都是特別敬佩的,可是又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每一個人的性格不同,他們所表達出來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小學生才看到志願者的時候,有可能就會給這些志願者們唱一首國歌,或者是跳一段暖心的舞蹈。
  • 十首愛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 稼軒詞: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
    【總書記的足跡·光明書屋】  作者:董宇宇(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編輯)  習近平總書記把經典詩詞稱作「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在文章、講話與著作中多次引用詩詞佳句來表達深刻豐富的含義,例如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 5首愛國的詩詞,大氣磅礴,慷慨激昂,值得一讀
    這首詞通篇問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詞人辛棄疾一生憂國憂民,詞作大多抒發自己希望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或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雖然年紀大了再穿軍裝顯得有些大了,但心中的悲憤常在,想讓手中寒光閃閃的寶劍刺向敵人。駐守在遙遠的的博嶺近十年,多想要到萬裡皋蘭躍馬橫槍實現我宏偉的理想。古往今來徵戰的事無休無止地發生在邊遠地方,誰能料到現在卻讓我在這裡袖手觀望!整首詩筆力雄健,氣壯山河,充分地表現出了詩人希望保家衛國,帶兵出征收復邊疆的雄心壯志。
  • 陸遊很著名的一首詩,開篇10字就豪氣縱橫,結尾10字真大丈夫
    文/顧無【引觴漫談】陸遊在自己的文集中曾經寫過自己對於詩歌的看法,就是下邊這一句:「蓋人之情,悲憤積於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然而陸遊在這裡主要強調了一種情感,那就是悲憤,這一點又不同於白居易,白居易生活在盛唐,一生的仕途還算順利,沒有什麼很大的挫折,所以對於悲憤的感覺沒有那麼強烈,他的主張是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上發現美好,與陸遊的心境迥然不同。
  • 讀陸遊《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書憤》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段寶貴的生活經歷,就被熔鑄在前四句詩中。「那知」猶言「豈料」,「世事艱」三字概括了民族所遭逢的深重災難,是一抑。「中原北望氣如山」寫志在恢復的英雄氣概,是一揚「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 這首詩最能體現陸遊的愛國情懷,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那麼說起陸遊最能夠體現他愛國情懷的詩作,個人認為非他這首《書憤五首·其一》,在這首詩中,陸遊把自己內心的那種憤慨,已經自己內心的一處願望,描繪的淋漓盡致,通篇都是詩人想要實現祖國統一的願望,寫得很是霸氣,讀來更是讓人讚嘆不已。
  • 歷史劇《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
    這部歷史劇以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為典型,不惜筆墨描寫刻畫,渲染主人翁屈原的高潔品格,愛國主義的情懷。郭沫若藉助他的高深的藝術素養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巧妙地通過「橘園誦詩」、「排練九歌」、「招魂鬧劇」、「澤畔行吟」、「雷電獨白」五幕場景構成了歷史劇《屈原》的悲劇框架。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孤獨的最高境界
    這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無人能及。全詩如下: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駱賓王的這首詩比《詠鵝》還經典,入選《唐詩三百首》,令人叫絕
    雖然這首詩在歷朝歷代少有人評論,但因充滿童趣,是兒童啟蒙必讀的詩歌,所以幾乎是人人都會背。 當然作為「初唐四傑」之一,這首七歲所作的詩歌自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我們今天就來講講他的另一首比《詠鵝》還經典的「詠物詩」,入選《唐詩三百首》,令人叫絕。
  • 當理想與現實差距很大時,再讀這三首詩,內心會更難受
    於是有些胸懷大志,卻又鬱郁不得而終的文人,就用詩詞抒發了他們懷才不遇的感情,以此來表達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下面編者為大家帶來三首詩詞,當理想與現實差距很大時,再讀這三首詩,內心會更難受。這首詞的描述很是簡單,就是說辛棄疾自己酒醉後恍惚間,夢到了自己在塞外兵營中的事情,夢到自己在兵營中與兄弟們的日常,以及想像自己成為詞裡的將軍,英姿颯爽,上陣殺敵,然後功成名就。但現實卻告訴他,這是一場夢。辛棄疾寫完這首詞時,已是烈士暮年,只能無限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 少帥的一首鷓鴣天,字裡行間,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激情
    經過十幾天的艱苦戰鬥,不但遏制住了敵人的進攻,而且乘勝追殲,使雙方恢復到以前相持的軍事態勢,這就是有名的長沙會戰。長沙會戰時,張學良正被囚禁在湘西沅陵風凰山。他如龍困沙灘,有抗日報國之心,而無用武之地。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祖國山河日益淪喪,他感到萬分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