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從小便聰慧異常,素有「神童」之稱,駱賓王七歲時曾經作過一首詩,其流傳程度之廣,幾乎人人會背,這便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在唐朝為官,後來因為反對武則天,幫助徐敬業起兵,曾寫下了一篇十分著名的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zhào)檄》,這篇檄文對武則天極盡謾罵之能事,但是當武則天讀完之後,卻極其震驚,連問宰相為什麼這樣有才的人不能早點重用,以至於跑到了對手陣營中。由此可見駱賓王之詩文才能!
駱賓王在徐敬業麾下「討伐」武后時,曾經率領起義軍登上某一個城樓,在登樓之後,寫下了一首五言絕句,全詩如下:
在軍登城樓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描繪肅殺孤冷的氣氛,城上風威、江中水冷,在這樣的氣氛下,極易使人聯想到戰鬥的慘烈,希望得勝的心理不言而宣。於是詩人接著說道「戎衣何日定」,這是以周武王討伐商紂暴君的典故來表示自己的決心和希望。周武王穿起「戎衣」,號召諸侯起義,於是商紂滅亡,天下大定。最後一句是作者勝利後的願望,希望能夠載歌載舞的進入長安(即推翻武后)。
當然,最終駱賓王和徐敬業失敗了。駱賓王兵敗後也不知所蹤,有人說被殺了,有人說出家做了和尚。駱賓王在此前其實寫過一首十分肅殺的詩,似乎已經預示了這個悲慘的結局。這首詩叫做《於易水送人一絕》,以荊軻的故事入詩,既是送人又是送己,全詩如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首詩開篇不言離別,直接以史入詩,通過描寫古人悲壯慷慨的送彆氣概,不僅懷古而且慨今,將昔日易水送荊軻和今天的易水送別巧妙地融合聯繫了起來,亦將詩人胸中那股悲憤之情,直言不諱地寫了出來。荊軻刺秦的故事相信我們都已經很熟悉了。作者在這裡用的,便是這個典故。
三、四句通過對仗的形式,寫出了全詩的中心思想,寓情於景,將詩人那種抱負難以施展的彷徨苦悶之情表達了出來。全詩自然流暢,情景交融,讀來有一種盪氣迴腸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