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夜幕歷史講解》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唐宣宗時期,安祿山多次侵略邊塞以邀功,導致邊境叛亂嚴重。高適曾經目睹邊塞動亂的局勢,對邊防問題憂心忡忡,極為關切。他通過此詩表達對邊將束手無策的不滿,慨嘆自己空懷安邊之策,卻不能施展。此詩是高適送兵而歸時所作,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高適的作品《薊中作》。
「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策,馬鞭。這裡作動詞用,為驅馬前進之意。塞垣,猶言關塞。詩人驅馬從沙漠趕來,登上邊塞的關隘,瞭望蒼茫大地。起首兩句以沙漠、塞垣點明邊塞地區特定的場景,為下文作鋪墊。「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詩人登上邊城關塞,遙望遠方,看到的是一片荒涼蕭條的沙漠之景。黃沙漫天,遮空蔽日,日光也顯得昏黃。這兩句詩人極力渲染邊塞生活的艱苦環境,仍然在為下文的情感爆發作積蓄。
「一到徵戰處,每愁胡虜翻」。胡虜,對當時東北少數民族奚、契丹等的蔑稱。翻,這裡是反叛的意思。一個愁字,既表明詩人對敵族入侵的擔憂,也表達了對戍邊將領們能力的擔憂。「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安邊書,安定邊塞的奏疏策略。承恩,接受皇帝的恩寵。這裡是說,難道沒有安定邊塞的好建議?可惜,那些根本沒提出這種好建議、好策略的戍邊將領們,已得到了皇帝的恩寵。言外之意,即使再有什麼好的安邊之計,皇帝也不會採納了。
詩人對自己的安邊策略和軍事才能頗為自信,但一直得不到施展的機會,不能派上用場。這兩句暗諷諸將,對皇帝也含蓄表達不滿,並抒發詩人懷才不遇的惆悵情緒。「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惆悵,指失意的樣子。孫吳,指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和吳起,後人常常以孫吳並稱,《史記》即以二人合傳。孫吳事,指用兵打仗的事情。閉門,意謂不問世事。
東漢末年陳寔感於世道黑暗,於是拒絕進入仕途「閉門懸車,棲遲養老」。《後漢書-馮衍傳》也記載馮衍「西歸故鄉,閉門自保」。這兩句是詩人憤懣之情的外化描寫。他對邊塞的安危深感焦慮,卻無由獻計獻策。憤慨之餘,詩人只好把自己關在家裡,獨自傷神。《薊中作》一詩,寫出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悲愴之情,道出了他心中對邊塞將領的不滿,更道出了拳拳愛國之情。
詩一開篇,就以沙漠、塞垣等塞外特有的景象,把邊塞戰場的惡劣環境描摹出來。詩人眼中的邊塞一派荒涼,「落日何蕭條」。仿佛只有對著「白日黃雲昏」的蒼天和大地,詩人才能盡情慨嘆訴說。面對邊塞的不安寧現狀,詩人不想冷眼旁觀。他很想提醒那些戍邊將領和高高在上的皇帝,危機四伏的邊塞隨時都有被胡虜侵犯的可能。
但現實是,這樣一位有志之士卻不能施展抱負,鬱郁不得志,只能含蓄地發出憤慨之聲。明唐汝詢《唐詩解》云:此志在安邊,傷不遇也。言我覽觀邊塞胡虜之未寧,豈無安邊之書可獻乎?特以諸將巧詐以圖賞,使賢者不能自達於上耳,是以徒抱孫吳之略而不得一試也。鍾惺則引具體詩句加以評說: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歸咎於君。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歸咎於臣。又云: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為邊事之戒。
高適的這首邊塞詩已經欣賞完畢,全詩描寫了邊境的戰亂的嚴重,對上層統治進行了抨擊。當時邊塞的隱患,有很大程度上是安祿山等人邀功所導致的。在詩中作者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為實際切入點,闡明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悲痛。高適的邊塞詩大多都是抒發壯志未酬的情懷,大家還記得哪幾首呢?
參考資料:《全唐詩》
參考資料:邊塞詩選
參考資料:《唐詩鑑賞辭典補編》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夜幕歷史講解》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