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的一首邊塞詩,通過描寫邊境的荒涼,抒發作者報國無門的悲憤

2020-12-14 夜幕歷史講解

本文由作者《夜幕歷史講解》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唐宣宗時期,安祿山多次侵略邊塞以邀功,導致邊境叛亂嚴重。高適曾經目睹邊塞動亂的局勢,對邊防問題憂心忡忡,極為關切。他通過此詩表達對邊將束手無策的不滿,慨嘆自己空懷安邊之策,卻不能施展。此詩是高適送兵而歸時所作,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高適的作品《薊中作》。

「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策,馬鞭。這裡作動詞用,為驅馬前進之意。塞垣,猶言關塞。詩人驅馬從沙漠趕來,登上邊塞的關隘,瞭望蒼茫大地。起首兩句以沙漠、塞垣點明邊塞地區特定的場景,為下文作鋪墊。「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詩人登上邊城關塞,遙望遠方,看到的是一片荒涼蕭條的沙漠之景。黃沙漫天,遮空蔽日,日光也顯得昏黃。這兩句詩人極力渲染邊塞生活的艱苦環境,仍然在為下文的情感爆發作積蓄。

「一到徵戰處,每愁胡虜翻」。胡虜,對當時東北少數民族奚、契丹等的蔑稱。翻,這裡是反叛的意思。一個愁字,既表明詩人對敵族入侵的擔憂,也表達了對戍邊將領們能力的擔憂。「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安邊書,安定邊塞的奏疏策略。承恩,接受皇帝的恩寵。這裡是說,難道沒有安定邊塞的好建議?可惜,那些根本沒提出這種好建議、好策略的戍邊將領們,已得到了皇帝的恩寵。言外之意,即使再有什麼好的安邊之計,皇帝也不會採納了。

詩人對自己的安邊策略和軍事才能頗為自信,但一直得不到施展的機會,不能派上用場。這兩句暗諷諸將,對皇帝也含蓄表達不滿,並抒發詩人懷才不遇的惆悵情緒。「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惆悵,指失意的樣子。孫吳,指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和吳起,後人常常以孫吳並稱,《史記》即以二人合傳。孫吳事,指用兵打仗的事情。閉門,意謂不問世事。

東漢末年陳寔感於世道黑暗,於是拒絕進入仕途「閉門懸車,棲遲養老」。《後漢書-馮衍傳》也記載馮衍「西歸故鄉,閉門自保」。這兩句是詩人憤懣之情的外化描寫。他對邊塞的安危深感焦慮,卻無由獻計獻策。憤慨之餘,詩人只好把自己關在家裡,獨自傷神。《薊中作》一詩,寫出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悲愴之情,道出了他心中對邊塞將領的不滿,更道出了拳拳愛國之情。

詩一開篇,就以沙漠、塞垣等塞外特有的景象,把邊塞戰場的惡劣環境描摹出來。詩人眼中的邊塞一派荒涼,「落日何蕭條」。仿佛只有對著「白日黃雲昏」的蒼天和大地,詩人才能盡情慨嘆訴說。面對邊塞的不安寧現狀,詩人不想冷眼旁觀。他很想提醒那些戍邊將領和高高在上的皇帝,危機四伏的邊塞隨時都有被胡虜侵犯的可能。

但現實是,這樣一位有志之士卻不能施展抱負,鬱郁不得志,只能含蓄地發出憤慨之聲。明唐汝詢《唐詩解》云:此志在安邊,傷不遇也。言我覽觀邊塞胡虜之未寧,豈無安邊之書可獻乎?特以諸將巧詐以圖賞,使賢者不能自達於上耳,是以徒抱孫吳之略而不得一試也。鍾惺則引具體詩句加以評說: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歸咎於君。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歸咎於臣。又云: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為邊事之戒。

高適的這首邊塞詩已經欣賞完畢,全詩描寫了邊境的戰亂的嚴重,對上層統治進行了抨擊。當時邊塞的隱患,有很大程度上是安祿山等人邀功所導致的。在詩中作者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為實際切入點,闡明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悲痛。高適的邊塞詩大多都是抒發壯志未酬的情懷,大家還記得哪幾首呢?

參考資料:《全唐詩

參考資料:邊塞詩選

參考資料:《唐詩鑑賞辭典補編》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夜幕歷史講解》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高適在詩中雖感慨報國無門,哀人哀己卻是思索國事,悲嘆中終逆襲
    當然也有很多讀書人名落孫山,不甘心平庸和社會的否定,試圖從別的途逕入仕,如爭得邊功,久而久之,形成了新流派-邊塞詩。適逢王朝拓展邊疆政策,因此大批詩人湧向邊關以求功勳,這條路比科舉還要窄,成功者少,失意者多,很多人懷才不遇或入仕前飽受謀仕的艱難和心酸。
  • 高考古典詩詞鑑賞:邊塞詩
    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鬥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徵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或報國無門的憤懣,或為歸家無望的哀痛。   但是不管什麼時期的邊塞詩都迴旋著愛國的主旋律。(陸遊)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範仲淹)   儘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悽厲,更多一些惆悵。*邊塞詩表現的思想感情分類1,描繪邊塞雄奇壯麗的獨特景觀。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邊塞詩太多讀不懂?幾個技巧讓你不再害怕做題
    宋代——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儘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悽厲,更多一些惆悵。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 必考類型:語文邊塞詩鑑賞滿分要點!
    3、代表詩人 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翰、王維等。以岑參、高適為最著名,故又稱岑高詩派。 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昌齡的《出塞》、王維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邊塞詩傑作。
  • 高適很經典的一首唐詩,第三句更是一語雙關的妙句,讓人百讀不厭
    原題:高適很經典的一首唐詩,第三句更是一語雙關的妙句,讓人百讀不厭盛唐時期,國泰民安。在此期間,一首首著名的唐詩也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在此期間也湧現出了一首首著名的邊塞詩。比如王翰經典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推薦的也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詩人高適寫的一首經典唐詩,在這首詩中高適用詞清快、豪放,而且詩中虛景、實景皆有,其中第三句更是一語雙關的妙句,讓人百讀不厭!那麼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下這首唐詩《塞上聽吹笛》!
  • 報國無門的賀鑄有多少感慨?一首詞寥寥數語,寫盡無奈與悲憤
    位卑未敢忘憂國,賀鑄一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他清楚地記得元祐初年,王安石在神宗朝時期實行的變法大多在守舊黨的攻勢下成果被毀於一旦,朝政日益混亂,西夏虎視眈眈,宋王朝為了和平,向小國西夏進行歲納,然而西夏依舊長期侵擾邊境,然而投降妥協氛圍依舊瀰漫朝野,賀鑄憤怒不已。
  • 盛唐才子的一首邊塞詩,層層渲染,不愧為屈指可數的佳作
    其中王昌齡、高適、岑參等人的作品,更令讀者讚賞不已。不過有些詩人雖然較少經歷戍邊生活,但由於受到朋友們的影響,也對邊塞情況了解頗多,而且由於歷史知識豐富,從而也寫出了出色的作品。盛唐就有一位詩人雖然作品不多,也沒有太多的邊塞生活經歷,卻以一首七言古詩著名於世。下面介紹李頎的一首七言詩,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實乃唐詩中的佳作。
  • 【高中複習】邊塞詩鑑賞(習題含答案)
    當然,我們尋常所指的邊塞詩,範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都可歸為這一類。要理解、鑑賞這類詩歌,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把握時代特徵,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幫助的。
  • 從岑參的邊塞詩裡,尋找詩人在新疆的足跡
    當下拜金主義和出國潮正逐步被愛國之心、愛國之情所替代,正大步走向國富民強的中華民族,必將崛起於世界的東方,中華文明也必然在文化傳承和延續中源遠流長……岑參的邊塞詩,充滿了拳拳愛國之情,描寫了戍邊將士不畏艱苦、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精神。他的詩歌,就像一聲聲衝鋒的號角,讓我們在國家危難時刻,奮不顧身地衝向前去,為維護祖國的和平統一貢獻力量。
  • 初唐詩人奠基,盛唐詩人開拓:邊塞詩壯大於唐朝絕非偶然
    初唐四傑邊塞詩與功名欲望「四傑」的邊塞詩表現了強烈的功名欲望,盛唐在此基礎上,更加深了對遠大的社會理想的理解與描寫。 「四傑」是高宗、武則天時期崛起的一代新興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盛唐邊塞詩中,表現功名欲望也是十分普遍的。 但是,盛唐詩人在表現功名欲望的同時,往往能夠寫出一種更遠大、更明確的社會理想,表現出對社會的更強烈的責任感。如高適的《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 駱賓王的一首詩,格調慷慨激越,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賞析】駱賓王一生坎坷,常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這是他的一首悲憤之作,易水河畔,他送別友人,此情此景不禁叫他聯想到燕太子丹為荊軻送行時的悲壯場面,於是感嘆道:而今荊軻雖然已經不在了,但他那視死如歸的氣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還在!
  • 李白最經典的邊塞詩,開篇氣勢恢宏,中間風光奇特,結尾滿是幽怨
    李白最經典的邊塞詩,開篇氣勢恢宏,中間風光奇特,結尾滿是幽怨筆上雄渾壯,上馬秋點兵。在唐代,文人們不僅能紙上談兵,在長安城裡寫下不朽名篇,也能馳騁疆場,在塞外的大好河山中,建功立業,寫出不朽詩篇。正是由於很多文人從軍,所以唐代以謳歌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邊塞詩大為盛行。湧現出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一個個邊塞詩的翹楚。比如王昌齡在徵戰途中,隨即寫下「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 高適的這首詩寫得很有深度,短短的幾句,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高適是盛唐時期最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給人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而且寫得也是非常的優美,無論是五言,還是七絕,到了他的手中,都能夠寫出不一樣的境界來,這也正是高適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一個地方,他很多詩作裡的句子,到現在都成為了經典名言,例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他是邊塞詩的鼻祖,「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上句哪位大神能記得?
    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像親人在呼喚,又像是遊子的嘆息。這一縷笛聲,對於「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十分巧妙、自然。在表現徵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也十分委婉曲折。環境氛圍已經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然後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裡愁」。
  • 辛棄疾這首詩借殘春景色抒發國破家亡之哀愁,寄意深遠耐人尋味
    《粉蝶兒和趙晉臣敷文賦落梅》這是一首詠物抒情詞,作者描寫的對象是春天的落花,通過對暮春殘花形象的刻畫描寫,表達了作者惜春、傷春的情感以及留春不住所引發的愁緒。粉蝶兒和趙晉臣,戲曲演員這是一首唱和之作,從小序中看,有「賦落梅」的字樣,可以看出這又是一首詠物詞,通過詠物而抒情,所詠之物為殘春落花,所抒之情為怨春傷春帶來的傷感惆悵之情,深層次的則是壯志難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