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十一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溫州全市共有12個項目及20個擴展項目入選。其中,樂清市的智仁五保元宵花燈會(民俗類)入選項目名錄;高陽餛飩製作技藝、瓦頭錦製作技藝作為溫州小吃(傳統技藝類)入選擴展項目名錄。
據樂清市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智仁五保元宵花燈會始於明,盛於清,傳承於今,至今有500多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中斷了二三十年,於1986年恢復,之後每年都有舉辦,寄託著五保群眾祈盼來年豐收、歲歲平安的美好願望。智仁五保,即西灘烏蘆岙、下岙、上岙、大臺門、大井頭等,每年元宵都舉辦五保廟會活動,迎燈隊伍以五保大廟為起始點,以馬燈開路,接著是舞龍燈、鬧花燈。迎燈隊伍經過村頭巷尾,跑馬吶喊,鑼鼓喧天,一直持續到深夜。祭祀由頭保主持,頭保按五保輪流,每保五年一次。花燈隊沿途所到之處,家家戶戶擺香宴、出紅包。花燈有龍燈、獅子燈、鯉魚燈、花燈、五角星燈、十二生肖燈等,均由各村村民製作,融入時代文化新內涵。
高陽餛飩是樂清一道名小吃,皮薄肉厚,湯清,味鮮。高陽餛飩已有百年歷史,被大家所熟知,應該是從高陽人用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走街串巷開始。其製作技藝,最重要的是餛飩皮的製作,師傅們通過反覆擀制,直到餛飩皮變得通透、筋道,薄如紙片卻不會扯斷;餛飩皮薄,使皮和肉容易粘連在一起,不怕散開。燙餛飩的時候講究不是一朵朵地放,也不能圖方便隨手一扔,而是一手抓五朵,兩次共十朵。舉過肩膀的時候雙手用力,迅速扔進鍋裡,保證十朵一起熟。另外,用力後餛飩皮散開,形狀才會好看。
瓦頭錦,又稱鵝頭頸、芽豆錦、厚皮,香味撲鼻、菜色鮮豔、軟韌可口,被新一代年輕人稱為「樂清披薩」。其主要食材是番薯澱粉,加上胡蘿蔔、白蘿蔔、肉絲、豆芽、花生米等。因其製作厚度約一釐米,如瓦片厚度,且上桌時切成菱塊狀堆疊在盤裡猶如瓦的邊角或瓦礫,故名瓦頭錦。在嶺底鄉民間還有另一種叫法——鵝頭頸,這個叫法來源於貧困年代,一名巧婦製作出這道美食時,家中的孩子趴在灶臺上垂涎欲滴,樣子如同一隻鵝伸長了脖子,因此得名「鵝頭頸」。而「芽豆錦」的叫法,是因其傳統製作材料以豆芽為主,故得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