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樂活學院九二老師,很多朋友都有疑問,現代姓名學到底是什麼呢?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內容!
談到現代姓名學,也許人們還不熟惡這個概念。其實也的確是不好把姓名學劃分為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等階段,因為姓名只是文字組合形式。很難有清晰的時代感,所以不容易劃分時代。不過,本人只是為了便於講解,所以權且做出這樣的劃分而已。
古代姓名學
對中國古代姓名學的階段劃分,可以截止到清代,整個封建王朝結束之前這段漫長歷史時期,均可以籠統地劃歸為中華古代姓名學文化時期。這個時期,姓名學的整體特點是以五行學說與文字形意為要點的姓名學說。
因為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因而內含比較豐富、博大,寓意深邃、完美,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至高境界。因此,這種形式的姓名學至此已經全面完成、完善,所以為一個時期的結束。
近代姓名學
近代姓名學的出現,是從最古老的姓名學開始,至易道儒文化至極的清朝末年,中國古代姓名學終於以一個完整形象退出了姓名歷史舞臺,以中華文化國粹身份進入了歷史的陳列館,因此,取而代之的當然要由充滿青春活力的近代文化,它就是近代姓名學易理取象姓名學的產生與興起。
近代姓名學在承繼古代姓名學精華的基礎上,又以周易本源《易經》中的六十四卦為本,以姓名筆畫數為起易卦的依據,用六十四卦作為姓名的本命卦,利用卦象內涵取象於名,含義深遠,實用性強,使姓名對人生的命運前程產生作用效果。
同時還可以運用本命卦計算姓名的大運卦、流年卦等,依次測算具體的流年吉兇運程。此法的出現倍受命名者們的歡迎,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年代,此法傳入了日本,今日受國人親睞的「洋貨」五格剖象起名法,計算格局的原理就源自我國的康節易。
現代姓名學
現代姓名學,嚴格地講,應該說現代還沒有形成具有鮮明的本時代特點的姓名學。近代姓名學的興起和發展時間還不長,它興起於清未民初,是在繼承著古代姓名學文化的基礎上,借鑑宋代發明的梅花易數起卦法發展起來的姓名卦法。
它的內涵已經從古代的重視文理兼易理和陰陽五行的理念中,又延伸到易數命理。姓名文化這一進步,可以說是已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使中華大易文化在新時期閃耀出了熠熠光芒。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衰退,例如大清帝國的垮臺、民國軍閥的分裂、日本侵華、國共內戰、黃河泛濫、政治浩動、思想禁固,等等,天災人禍,造成了民不聊生,國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在死亡線上。
因此,近百年的歷史,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連學校的大門都沒有進過,造成了國人文化極端落後。在這種背景下,姓名學自然也與其它傳統文化一樣遭受了遺忘和冷落,沒有人問津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尤其於公元1956年開始,易學文化進一步遭到破壞,當時為人們樹立了新的思想觀念,叫做「做四舊,立四新」,受這種思想熱潮的影響,姓名文化也開始悄然更新。
以紀念時代為主題的起名,如名字叫「建國」的人,大多都是1949年出生的男孩:「國慶」,大多都是出生在10月1日國慶節這天的人,又如「紅衛」、 「兵兵」又都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出生的人。至於品牌商號的命名,就更注重政治意義了,例如「東方紅」、「解放」、「長徵」、「紅旗」、「長城」、「東風」、「勁松」,等等。
這個時代,今天被人們稱作紅色年代,那個年代裡,命名都要體現革命精神,政治意義。而那個時期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易學文化的影子,只是影響力極小,已經是微乎其微了,偶爾有點五行觀念參與,也只是在老年人或盲人算命家那裡得到的星星點點的影響。
例如小兒八字命局中五行不齊全,在起名用字的字體構成上選擇一個有所需五行的偏旁部首補救。如命局中五行缺木的使用森、林、楊、柳等字命名,這種情況叫做五行缺啥補啥。
今天人們的易學文化知識已經不像當年那樣匱乏了,這種簡單的拼湊命局五行的命名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命名要求,需要更加實用的,完整而專業的命名方法來命名了。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文化斷層,建國以後成長起來的中國人,沒有接受過易學文化的教育,更多的是受到反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影響。
因此,中國內地已經是全民性的傳統文化缺失,致使可憐到學習《周易》文化,還要學習散軼到港臺,東南亞,乃至日、韓國家和地區的易學文化知識。例如五格剖象姓名學,就是從日本傳回到我國來的。
目前我們正處在這樣的一個歷史時期,隨著《周易》熱的潮流,易學文化中的糟糠糟粕也必然會被翻騰上來。必須經過足夠的時間沉澱,才能達到去偽存真,棄繁就簡,成熟完善。所以說現代姓名學,還不能單獨成為一代姓名學文化。
它只是起到了對斷層文化的修復與續接的作用,只能是現代姓名文化的萌芽而已。對此,要使姓名文化沿著正確軌道健康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現代姓名學,僅靠一兩本姓名學之書的影響力是不夠的,必須長期開展普及性的姓名學文化知識教育培訓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加快易學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的步伐。
基於目前姓名學方法粗精不一的狀況,本書意在理順頭緒,還原姓名學本源面目,但這項任務工程巨大,因為它涉及到的方面比較廣,又由於本人的精力與知識有限,要達到預期目的實屬不易。
不過本人卻始終堅信,廣大讀者具有分辨是非能力。因此,在學易中日然會去偽存真繼承傳統,與時俱進汲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