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頭別名馬蘭、紅梗菜、雞兒腸、田邊菊、紫菊等,屬菊科馬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由於人們大多採摘它的嫩頭食用,所以又叫馬蘭頭。馬蘭頭莖嫩葉肥,味道清香可口,具有清熱降火的功效,是江、浙、滬一帶居民普遍食用的野生蔬菜。馬蘭頭易栽培、產量高、種植經濟效益高,下面介紹馬蘭頭種植方法 馬蘭頭栽培技術。
1.播種與分根繁殖 播種前施入適量的有機肥作基肥,在立春後播種,採用撒播,種子應撒播均勻,不宜過密。生產上多採用分根繁殖。選擇地勢高燥、排灌方便、土質好的地塊種植。每畝施有機肥2500公斤、複合肥50公斤,全耕層深施。整地並築成深溝高畦,畦寬130~150釐米,在畦面上橫開淺溝,溝距20~30釐米,溝深15釐米左右。入冬前,挖掘馬蘭頭根,將根切小段平鋪在溝底,覆土後稍踏實,澆透水,5~7天即可活棵。
2.田間管理 播種繁殖,播後15天左右出苗,其間如遇乾旱,須經常噴水,保持畦面溼潤,直至出苗。分根繁殖的馬蘭頭,視土壤墒情,及時澆水、追肥,幼苗2~3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追肥,可施用腐熟的稀薄人糞尿,第二次追肥宜在採收前1周進行,之後每採收1次,追肥1次。施肥量不宜過大,以速效氮肥為主,配施磷、鉀肥。 馬蘭頭植株幼小,易與雜草混生,須及時除草。除草宜在幼苗5~8片真葉時進行。 3.採收 馬蘭頭在出苗後30~40天即可採摘幼苗,馬蘭頭植株幼嫩,採收時要摘大留小。成叢生長的可用刀割,留茬3~5釐米;如有新芽長出,即留3~4片葉摘尖。如採用大棚栽培,馬蘭頭生長迅速,每年可採收4~6次,每次每畝可採收500~600公斤。
栽種技術 人工栽培的馬蘭頭,都是為了收穫嫩莖和嫩葉,所以很少讓馬蘭頭開花留種。而生長在野外的馬蘭頭,雖然每年7月份開花後也會結種,但是很難採集種子,所以,馬蘭頭的人工栽培,主要是採取以下兩種育苗方式: 1、分株育苗 在每年7月份的時候,選擇土壤溼潤、肥沃,灌溉和排水都方便並且雜草較少的地塊,先進行深層的翻耕,翻耕後還要曬土一個月左右,大約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之間,從野外或者是人工留種地選取生長健壯的馬蘭頭植株,連同根莖一起挖回。 分株育苗,一般採用穴栽的方式,在曬土並平整過的畦面上,按穴間距和行距都是10釐米的標準,挖出栽植穴,穴的深度在15釐米左右,先每穴的底部施入適量的磷酸銨複合肥做基肥,施入的標準是每畝50~100KG,然後覆蓋3~5釐米的土,再將取回的植株,往每個穴內栽種3~4株,由於馬蘭頭主要是靠根莖繁殖,並且栽種時的植株上的葉子也無法再採收,所以這時不用考慮莖葉的放置,都平鋪在穴中即可。然後在每穴的植株上覆蓋一層腐熟的有機肥,腐熟有機肥按每畝3000KG的標準來施放。施肥之後,在植株和有機肥之上,覆蓋一層3~5釐米的土,並將這層土壓實。栽種好之後,還要澆「點根水」,使移栽的分株與土壤貼實。一般5至7天後即可成活。
2、根莖繁殖育苗 在冬季封凍前或春季,在野外選擇馬蘭頭叢生的地點,挖取野生馬蘭頭的根莖,注意此時不要將根系粘連的泥土抖落,這樣可以保持根莖不脫水,增加繁殖的成活率。和分株育苗一樣,在根莖栽種馬蘭頭之前的一個月,我們先選擇合適的地塊,翻耕曬土。根莖繁殖多採用行播的方式,在播種前,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0到20釐米開好種植溝,深度也要達到15釐米,然後在溝底施入磷酸銨複合肥做基肥,用量是每畝50KG,然後適量的回土覆蓋住基肥。
將挖回的馬蘭頭根莖,從泥土中輕輕的抖落,注意不要傷到鬚根,然後將較長的根莖剪成10釐米長,帶有3~4個芽的根段,根段越粗越好。將繁殖用的馬蘭頭根莖平鋪在溝底,要求各根段間不重疊,再在上面覆蓋適量的腐熟的有機肥,大概每畝施用3000KG左右。然後再在根莖和腐熟有機肥上覆土,剷平畦面並壓實就可以了。栽植之後,要澆一遍透水,以後保持土壤見幹見溼即可,這樣大概60~70天即可封壟。 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播種後,如遇乾旱情況,應經常澆水,保持畦面溼潤,直至出苗。當幼苗長出2到3片真葉時,可第1次追肥,每畝施入腐熟的稀薄人糞尿液750~1000KG 2、中耕除草間苗 當幼苗長到5~8片真葉時,開始間苗、補苗、勻苗,保持適當的株間距。 馬蘭頭植株幼小,易與雜草混生,與雜草抗爭力差,因此在大田栽培期間,除草是一項關鍵工作。為了生產出無公害的野菜,最好的辦法就是人工除草,有草時隨時拔掉,不要讓草成災,堅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

3、肥水管理 在第1次採收馬蘭頭的前7~10天應追加一次施肥,仍以稀薄人糞尿液為主。以後每採收1次,追施1次稀糞水,有條件的話,應儘量施以腐熟的人糞尿液,如果不具備條件,也可以在每畝地內,將尿素5~8KG,鉀肥2~3KG兌水稀釋施入,注意化肥的施用量不要太多。4、水分管理 秋季分株栽種活棵後,要經常澆水,促使根系生長發育良好,為第二年早春萌發打好基礎。馬蘭頭生長期間,應經常保持田間溼潤,雨季注意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出現澇害。5、保溫覆蓋 11月份氣溫下降後,可以用小拱棚覆蓋,以利於保溫保溼,使馬蘭頭順利越冬並且提高早春的產量。 6、病蟲害防治 馬蘭頭人工露地栽培很少發生蟲害,但在大田栽培中,受周圍農作物影響,可能出現菜青蟲,為防止害蟲蠶食葉片,可在一次性整齊收割後,用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生物藥劑,2000倍液,配好後噴施;馬蘭頭自身的抗病能力也很強,只是偶爾會發生灰黴病,這時可以用50%乙黴威1000倍液噴施。 採收 馬蘭頭在出苗後30~40天即可採摘幼苗,可以根據生長情況和市場行情及時採收。採收時,用鉤刀或剪子挑挖,沿地表1CM處平持下刀,保留好地下的根莖,便於促進新芽萌發。而採收的方式有兩種,常用的大多是一次性整齊收割,這種收穫方式利於新芽重新抽生,和病蟲害的防治,但是採收的馬蘭頭大小不一,所以也可以根據需求,採用收大留小的方式採收,挑選大小合適的嫩莖葉進行分批收割。 每次收割後應及時追肥,促進新芽生長。一般每年種植1次,可連續採收4~6次,嫩葉嫩莖的採收期集中在3~4月份,持續到6月中下旬採收基本結束。

馬蘭頭加工處理 採收後的新鮮馬蘭頭只能保存一到兩天,需要立即出售或食用,正是因為這一點,很多野菜的大面積種植受到了限制。下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便於馬蘭頭長時間保存的脫水加工技術。 1、晾乾 收穫回的馬蘭頭,如果不能立即加工出售,可以先存放在通風好、無陽光直射、並且安裝了紗窗來防止害蟲汙染的陰涼房間內,將菜葉平鋪在潔淨的水泥地上,自然涼置,晾乾的時間不要超過24小時。 2、清洗將晾乾的馬蘭頭,放入裝滿清水的池中,漂洗掉摻在其中的雜物和泥土,由於成品的脫水馬蘭頭,在食用時不再清洗,只是泡在水中恢復原狀,所以我們加工之前一定要清洗乾淨。清洗完成後把馬蘭頭撈出,放在不鏽鋼的漏箱中。 3、熱漂、冷卻浸洗 將洗淨的馬蘭頭連同不鏽鋼漏箱,放入煮沸的開水中進行熱漂,熱漂的時間不要過長,大概1~2分鐘,其間用木棒不停的攪拌,等到葉子變得透明略軟,熱漂就完成了,然後立即將漏箱浸入冷水中冷卻,這個環節重點是越快越好,這樣冷卻浸洗後,就大大增加了最後成品的口感和品質。4、脫水 將冷水浸洗後的馬蘭頭放入甩幹桶中離心脫水,可以進一步去除菜表面上的漿質及辛辣粘物,有利保護色澤,脫水後的馬蘭頭,即可進行整形處理了。
5、整形 對馬蘭頭的整形處理,我們要使用這種加熱的整形機,整形機底部用爐子加熱,溫度在80℃左右,將脫水處理後的馬蘭頭從入口放入整形機,這些菜葉就會在整形機內沿著滾桶中的螺紋攪動、翻滾著從另一側出來,每批菜葉都要經過整形機重複整形兩次,在高溫整形之後,基本上已經達到七八成幹,並且不會再抱成一團,即便於下一步的烘乾,又保持了良好的外觀形態。 6、烘乾 整形後的馬蘭頭,放置在這種由木框棚著紗網的烘乾架上,將馬蘭頭均勻的鋪開,然後將烘乾架一層層放置到烘乾室中,密封的烘乾室溫度控制在30~40℃,熱風從下向上,層層吹過烘乾架上的馬蘭頭,一般烘乾30分鐘左右,當馬蘭頭的莖葉,變得剛剛鬆脆,很容易折斷時,烘乾就完成了,到這裡就製成了脫水馬蘭頭。
7、挑選、包裝 將脫水烘乾的馬蘭頭,再經過一次挑選,剔除雜質、潮溼以及煮褐、變質的菜葉,即可包裝為成品出售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生產出衛生合格、質量達標的商品,在製作過程中,要嚴把質量關,相關操作人員要通過體檢取得健康證明,在進入加工車間前要洗淨雙手,換上經過消毒處理的工作服,生產出的成品,也要進行大腸桿菌和菌落總數等相關檢驗檢疫,各項指標合格後,才可以出售。 將馬蘭頭等野菜,進行脫水加工,製成脫水乾菜,不但延長了野菜的保存期,又增加了種植加工馬蘭頭等野菜的附加值。 新鮮的馬蘭頭即可拌涼菜,又可與蛋類、肉類一同炒制,還有做餡、涮火鍋等食用方法,而脫水的馬蘭頭幹,只要在溫水中浸泡20分鐘左右,不論色澤還是口感,都與新鮮的馬蘭頭差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