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是指美國視聽教育家戴爾(Edgar Dale)於1946年寫了一本書:《視聽教學法》中提出的理論,這是當時具有權威性的視聽教育著作。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了這個理論,但只是對理論進行了闡釋。今天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理論產生的背景,它的優點與不足。
「經驗之塔」理論產生的背景「經驗之塔」理論是一種視聽教育的理論,即追求用照片、模型、圖表、實驗、表演等方式實現直觀的教育。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經驗之塔」理論與我們的視聽技術(幻燈、電影、廣播、電視等)發展緊密相關。
1930年左右有聲電影問世,無線電廣播也進入實用階段;這些現代傳播技術一問世便很快進入教育領域,成為當時最現代化的教育媒體。19世紀末期,美國就有人根據誇美紐斯的直觀教育理論利用照片和幻燈進行教學,使照片和幻燈成為使用最早的現代教育媒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爆發後,美國急需組建大規模的陸海空作戰部隊以及大量從事軍需產品、武器彈藥和生活用品生成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但這些新兵、工人和技術人員幾乎從未受過專門化的技術培訓。面對希特勒、墨索裡尼、東條英機的現代化的法西斯軍隊,美國依靠這種無訓無素的軍隊和後方供給力量是不可能戰勝的,美國該如何擺脫這個困境呢?
美國果斷採用電影、無線電廣播等傳播技術進行軍事教育和訓練,建立了一系列教育和訓練法案,由聯邦政府和軍方自上而下統一執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就教育和訓練了1200餘萬軍官和戰士,數百萬工人和技術人員,從而為戰爭贏得了時間。對此,納粹德國的總參謀長威廉・凱泰在投降供詞中寫道:「我們把切事情都估計得非常周全,唯有一件事情估計錯誤,那就是美國把他們的民眾訓練成戰士的速度,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低估了他們對電影教育的迅速而有效的發展。」
在二戰結束後,這些電影教育是不是就沒用了呢?並不是。二戰結束後,很過軍人、工人面臨轉崗再就業,有在二戰中電影教育成功的經驗,美國將其推廣到地方學校,進一步促進了地方視聽教育的發展。
戴爾在1946年出版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一書中提到的「經驗之塔」理論,便是當時各種研究成果中最具影響力的。
Edgar Dale(1900-1985)再話「經驗之塔」理論經驗之塔有三大類別,十一個層次。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點: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這個很簡單,劃分的依據就是各種經驗的具體或抽象的程度。其中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往上升,則越抽象。但並不是說,我們獲得任何經驗,都必須從底層到頂層。也不是說底層的經驗比上一層的經驗更有用。如此劃分僅僅是說明具體或抽象程度。
有人說:「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讓學生記住了許多普通法則和概念,但它們在生活中無用武之地。」你認可這樣的說法嗎?
戴爾認可。我們有效的學習,必須充滿具體的經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教育也應從具體的經驗入手,因此具體的經驗構成了「金字塔」的底部。
但我們又不能止步於「金字塔」底部,要形成概念、理論和符號,才能將我們探究知識的智力簡單化經濟化。
分享一個小例子。小孩子天生喜歡找規律,我同事的小孩在做各種試題時總能發現各種奇奇怪怪的規律,「在語文試卷中,選A的正確率是最高的;在數學試卷中,ABCD都至少會出現兩次」。你看,小孩子在完成試卷後,不僅會分析為什麼選對選錯,還會分析怎麼選才會更正確、更省力。
做英語題時,是否會想起「三短一長選最長,三長一短選最短,選項一樣長就選B」的「答題技巧」?
雖然都不是什么正經的規律,但這正是我們認識規律、應用規律而形成的更抽象的知識。
在「金字塔」的中層,是我們的視聽教具。這些教具如靜止的畫面、電影、模型等能帶給我們觀察的經驗,較言語、視覺符號更能為學生提供較具體容易於理解的經驗。它又能衝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其他直接經驗方式之不足。
放到現在2020年來看,「經驗之塔」理論似乎還是能夠指導我們的多媒體教學。
「經驗之塔」提供了具體到抽象的媒體形式。對應到我們的學生,我們會發現不同年齡的學生接受經驗的抽象水平不同,年齡越小社會經歷越短,經驗水平越不足,越易於接受具體的經驗;年齡越大抽象能力越強,越易於接受抽象的經驗。我們選擇教學媒體和途徑時,必須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目標出發,不能盲目從事。這是「經驗之塔」理論的一條重要教學原理。
除了以上我們能看到的優點,「經驗之塔」也有它的歷史局限性。
1946年以前,實用主義思潮在美國風靡了半個世紀,戴爾就是在實用主義思潮數十年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的理論的。對戴爾影響最大的實用主義代表人物是杜威。在杜威看來「經驗就是一切,教育就是經驗連續不斷的改組和改造」。戴爾用杜威的實用主義經驗論指導自己的視聽教育研究,形成了自己帶有濃厚實用主義色彩的「經驗之塔」理論。我們只要留心就可以發現,在《經驗之塔》一文中「經驗」二字幾乎無所不在。
這種以實用主義經驗理論為指導產生的理論,把視聽教材看成一種輔助教學工具,置其於輔助物的地位。在這種「教具論」的思想指導下,視聽教學對教學改革的作用是有限的。
其次,由於過度重視視聽教材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視聽教材的設計、開發、製作、評價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內容。
此外,過度重視視聽教材,也忽視了學生這一主體性的因素,是「經驗之塔」理論的又一缺陷。
最關鍵的,「經驗之塔」理論將理性思維能力說成是使用符號的經驗,將理性認識說成是使用符號取得的經驗,也難怪在「經驗之塔」理論中看不出人類理性認識和理性思維的作用。這是戴爾理論的一個主要缺陷。
參考資料:
[1]耿新鎖. 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及其現實意義[A]. 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教育史研究》編輯部.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教育史研究》編輯部: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2009:4.
[2]朱式慶主編,教育技術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9.01,第56頁.
『md2slide』匯報答辯,如何快速定位幻燈與表達?新功能:目錄與黑板
『乾貨分享』談談一陳使用的那些電腦工具,效率level up~
『會議學習』靈魂之問:老師,我的畢業論文要用什麼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