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王筱銘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隨著孕周的的推進,就意味著媽媽離見到寶寶的時間越來越近,尤其是胎兒入盆後,可能不到1~2周寶寶就會出生。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它是指孕晚期,胎兒即便被胎膜、羊水所包裹著,但是他的頭部往下移動到孕媽的骨盆入口處,臀部向上,全身蜷縮起來。
時機一到,胎兒就會讓頭部進入到媽媽骨盆入口處,達到骨盆腔,使自己的身體所處位置得到鞏固,為後面的分娩默默做著準備。
胎兒入盆後,孕媽會感覺到腹部發緊,且伴隨有墜痛感,尿頻、便秘、水腫等情況會變得更嚴重。
胎兒入盆時間受哪些因素影響?
1、胎次
對於初產婦來說,早的會在孕32周左右就已經入盆,正常的則在孕36周開始入盆,晚的則在臨產前1~2周入盆,而經產婦會在臨產後胎頭才慢慢下降,大部分會出現邊入盆邊生的情況。
2、胎位
到了孕晚期,胎兒的體積變大,那麼在子宮內的空間就會變小,那麼胎位就會逐漸變固定,如果是頭位或是臀位,入盆不會出現阻礙,可假如是橫位,那麼入盆即便是不可能的。
3、頭骨不對稱
在孕晚期,胎兒逐漸下移,可久久不能入盆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胎頭過大、孕媽骨盆過小等造成的頭骨不對稱,讓胎寶寶在下移的過程中受到了阻礙,從而無法入盆。
除此之外,如果臍帶過短,胎兒發育異常,如腦積水、連體兒等,都有可能會對入盆造成影響。
1、半躺半坐
孕晚期,孕媽腹部隆起的程度會更大,會對呼吸和動作造成一定的影響,準媽媽也會感覺到很勞累,因此就想要找個舒服的姿勢,這時候就選擇了半躺半坐的方式來緩解腹部的壓力。
可是這種姿勢,會讓人變得懶散,甚至在無意間就延長了倚靠的時間,可長期不運動,就很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適,還可能會對骨盆造成影響,從而延緩了胎兒入盆的時間。
2、蹺二郎腿
還有些孕媽在孕晚期,會採取蹺二郎腿的方式來緩解腹部壓力過大造成的腰酸、腰疼等情況,還有些是由於孕前就有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了孕期。
可這樣的姿勢會對孕媽腿部血液循環的速度造成影響,增加水腫、靜脈曲張的可能性,甚至會擠壓到腹部,對胎兒生長發育造成影響。
此外,蹺二郎腿還可能會造成脊椎、骨盆、腰椎等位置發生偏移,從而導致胯骨變形,誘發胎位不正,讓胎兒入盆的時間被推遲。
綜上所述,這兩個坐姿在孕期不要做,以免影響到胎兒入盆時間。
1、深蹲
這裡所說的深蹲,不同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深蹲,因為孕婦的腹部較大,上半身會比較笨重,在做這個動作時,最好能夠扶著椅子或是床。
具體動作如下:
孕媽將自己的雙腿打開,比肩寬稍大一點,雙手扶著椅子或是床,上半身緩慢下移,做出下蹲動作,然後再緩慢站起來。
對於體力較好的準媽媽可以重複10次,體力虛弱或是胎盤較低的孕媽,就不要進行嘗試了。
2、爬樓梯
孕期爬樓梯,可以調整胎位,還可以促進胎兒入盆,但是要注意適量,切不可讓自身過於勞累,最好是在家人的陪同下進行,以免發生意外,尤其是在出現腹部發緊時,要立馬停止活動,進行休息。
對於有早產徵兆或是身體不適的孕婦,就更不要做這一動作了。
3、散步
散步在孕期是一項不錯的運動,不僅能夠鍛鍊身體的,還能夠促進胎兒順利入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項很舒緩的運動,孕婦基本都可以輕鬆完成。
可即便是如此,在散步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不要過度,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最好能夠選擇一個空氣清新,且有人的位置,這樣能夠保證生命安全,避免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