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省份都在組織2021年高考報名工作。河南省招辦負責人就本省2021高招報名答記者問,其中提到:
對往年已被高校錄取未報到入學的考生,考生須提供錄取院校出具的未報到證明;不能提供未報到證明的,須上交錄取通知書、準考證和完整的紙介質檔案。
錄取後不報導的學生有多少
關於高考考生錄取不報到的數據,官方只公布過一次。2004年官方公布,2003年大學發放的錄取通知書是428萬張,真正報到的則為382萬人,有46萬人收到通知書後不去報到。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公布過錄取不報到的數據。
從2003年情況來看,高考考生錄取不報到的比例超過了10%。這十幾年,錄取不報到現象並沒有遏制住。按10%比例來核算,每年大學錄取的高考考生有700多萬(2018年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790.99萬人),每年錄取不報到的考生人數在70多萬。
近日,據媒體報導,老牌985高校東北大學2020年有51名新生遲遲未到校報到,學校發布通知取消了這些同學的入學資格。
(上下滑動查看)
從網上公布的信息來看,廣西、河南、江西、四川、甘肅等地的考生相對較多,專業方面,生、化、環、材等基礎學科放棄的人較多,但也有工科試驗班、理科試驗班、經濟管理試驗班、計算機等相對熱門的專業或學科。
有大學為了防止錄取不報到,採取提前收取學費;有的地區把錄取不報到考生參加下一年高考分數的位次排列在同一總分的最後位次;有地區如河南,限制錄取不報到考生填報志願的學校數量,在實行平行志願的各批次,允許其填報志願的學校數不超過2個;極端的 ,有個地區曾經出臺過政策,凡按考生志願錄取但未報到入學的考生,下一年度錄取時,可能因誠信缺失而不予錄取,後果由考生自負。
錄取不報到到底如何解決,是兩難的抉擇。不管是現在的錄取方式,還是未來新高考模式,錄取不報到現象是很難屏蔽的。如果新高考選考科目設置有效期,還是會有考生選擇復讀。說明依然會有大量考生選擇「放鴿子」。
出臺嚴厲的政策,限制考生錄取不報到,或者新高考不設置選考科目有效期,那麼,就會限制考生自主權。將來,高考填報志願實施以專業優先的原則,或許一定程度會緩解錄取不報到現象,但不會杜絕的。
被錄取不報導會有什麼影響
我國的法律法規目前對高校新生這種「錄而不讀」行為還沒有相關制約條款。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考生如已被相關高校錄取,一律不允許退檔換錄。大部分省市對未經高校同意逾期不報到的考生,視為自行放棄入學資格,但沒有設置相應的處罰規定,對於放棄資格的考生名單高校一般需要報送省教育考試院。
有媒體披露,近年來,河南省本科錄取不報到考生人數逐年增加,不僅造成招生名額浪費,也影響了一些高校對河南省招生計劃的投放。作為全國高考考生競爭最激烈的省份之一,2018年,河南省首次明確了對違背志願失信行為的懲戒措施。
河南在《河南省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中明確規定,凡是錄取後不入學的考生:下一年報名參加高考將限制其填報志願的學校數量,在實行平行志願的各批次,允許其填報志願的學校數不超過2個。考生履行志願約定情況將如實記入其個人電子檔案,在普通高招錄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可以作為對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據。
除河南外,河北也有類似規定,河北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生在報到期間無故不報到的,將被取消入學資格,並記入考生誠信檔案。